左鹏 牛峥
[摘
要]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能够基于时代的需要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发展。从多方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42-01
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能够借助新媒体手段实现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求职观念
就业指导教师通过思政引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求职观念。目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薪水方面的要求普遍很高,但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企业并不愿意为初入职的大学生提供丰厚的薪水,这就造成了学生就业的矛盾问题,制约大学生有效就业。就业指导教师要能够通过教育引导使大学生认识到这种矛盾问题,能够引导大学生设置合理的求职目标,能够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能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另外,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在面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紧张情绪,大学生择业时的焦虑、自卑等心理客观存在,这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有效就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能够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能够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也是一种促进。就业指导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多培养学生的自信,积极引导学生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同时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职业方向是什么,职业素养要求是什么,明确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大学生的有效就业也是一种促进。
二、搭建新媒体就业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的一体化服务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要适应时代需要,能够积极搭建起新媒体就业平台,通过这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一体化服务。借助于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时发布一些就业信息,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解决学生就业中的困惑与问题。学校要能够组织专业队伍搭建新媒体就业平台,保障平台的多种功能的有效设置,通过平台能够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及时沟通,以完善的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学校的就业信息平台要结合短信、网络、数据库等新媒体资源实现建设与完善,要借助于新媒体资源有效拓展就业指导工作新途径,保障各种就业指导信息的及时、高效、完善的传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就业需要。
三、借助新媒体构建科学完善的就业人才培養课程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就业指导教育者要积极借助新媒体手段构建科学完善的就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促进创新性职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学校就业指导教育者可用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建立学生就业创新业信息推送平台,能够及时向学生推送最新的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及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创业设计大赛活动,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实现自我发展与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学校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机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模拟活动,针对学生的专业情况,设置一些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良好的校园就业创业氛围的营造,通过新媒体手段的有效利用,引导学生积极创业就业的理念和意识。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进入企业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创业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指导和帮扶,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素养和能力。
学校要全面落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就业指导教师要基于学生专业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制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与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新媒体手段的作用,及时进行就业课程内容的传播教育、引导教育,借助于新媒体手段深入做好创新创业课程的深度开发工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不仅如此,学校还需要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招聘一些就业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育人才,以实践性教育人才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类就业活动,促进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能够基于新媒体时代需要进行创新,借助新媒体手段有效提升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就业素养和能力,以促进学生能够成功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兰.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开发研究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2]邢献昆.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及促进作用[J].新媒体研究,2015(20).◎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