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玲
[摘
要]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室模式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在解析会计职业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会计工作室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驱动作用,尝试构建新型的会计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
键
词] 会计工作室;职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86-03
一、前言
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职业的“核心”,一般包含会计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实务能力和工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在新常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会计职业界对会计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实际职场中不仅要具备账务处理、纳税筹划、工商年检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进取精等。而这些关键能力无法在书本上、课堂上直接获得,在校内模拟实训室也不能真正感受、体验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后必须持续深入地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职业场景中,通过参与具体的会计业务活动获得体验及经验的积累,在真实感知中全面提升自身的会计职业能力。
而会计工作室模式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业务活动案例,以会计项目为主导,让学生经历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过程化实践培养,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同步规划、思考、反馈和分析,进而提升专业综合技能。
二、文献回顾
会计职业能力,即会计人员完成各类会计活动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技能及职业态度。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在会计职业教育中,尤其重视会计职业培养的培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会计教育目标》中明确了会计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要培养会计人优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专业认同等职业能力以及持续终生不断的学习能力。强调职业技能包含沟通技巧、智慧技能和人际技巧。澳大利亚成功构建了包括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职教框架体系,突显以能力为根、以行业为导、强化终生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未来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界定为基本职业能力、应变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日本的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学习基本会计理论和培养职业技能,强调会计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面向信息化、国际化,逐步过渡到终生学习体制。
在培养模式方面,德国高职会计教育推行的“双元制”,注重校企双元合作,以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知识素养技能型综合人才。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于20世纪初,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基于项目化任务驱动,强调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有效融合,将传统师徒制与设计训练相合,由此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会计系实行校企合作会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具体的会计实践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批進行会计综合实践,训练职业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教学工厂”引入校园,形成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会计综合实践模式。
国内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教授指出会计职业能力即会计实践能力,不应该仅仅等同于会计核算操作能力,还包括会计实操能力、数据调查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竞争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等多维度指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会计领域专家、学者在研究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时,开始关注会计工作室模式,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改革,尝试在实践中推行会计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辽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牵手会计师事务所,共建“汇成会计工作室”,学生进入会计工作室岗位实践,体验与真实工作场景完全一致的实践环境和职业氛围。苏州职业大学将企业、中介机构引入校内,设立会计业务工作室,组织学生进入工作室开展专项业务实训,构建“实境耦合式”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王燕等尝试将学生在工作室完成的绩效折合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并进一步探索了会计虚拟工作室的构架及其运行机制。
国内外关于高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高职会计专业实践工作室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试水阶段,鲜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更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会计工作室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系统性理论,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
三、会计工作室实践平台在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驱动作用
(一)培养专业综合职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工作室项目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融会计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为一体”的实践平台的构建可以将分散在不同课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与集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割裂现象,“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依托工学结合工作室项目的实践平台,符合“实践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身体化活动的参与才能被个人所默会地掌握”的原理,通过“边做边学、先做后学、做中学、学中做”,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割裂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实现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
工作室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获得有形的载体,从而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
四、高职会计工作室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一)“专业+工作室+项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为构建“专业+工作室+项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大量行业、企业单位调研,确定会计人才需求特征,梳理归纳出会计岗位所需要的高职会计学生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项目引入校内专业工作室,实现工学结合“四配合”,即教学与实践过程相配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相配合,专业、工作室、企业相配合,工作室实践项目模块内知识、能力与素养相配合。
(二)会计工作室运行架构
学校会计专业对接地方盛业会计师事务所、金桥税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等10余家行业核心企业,成立会计工作室,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并将其列入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工作室运行框架模型如下图(见下页)所示。工作室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真实经济业务凭证数据。工作室分行业成立电商组、外贸组、商贸组业务群,每一业务群各配备一名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学生在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践阶段进入工作室,以工作室员工身份按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等岗位角色进入不同业务群,协同完成会计流程操作,每完成3家企业账务处理先在同一业务群内更换岗位角色。满一个月后经考核通过,转入下个业务群。所有会计账务数据先由学生按会计岗位职能进行自查、互查,指导教师不定期进行抽查指导,做好记录。工作室制定工作管理制度,并实施全员参与、实方位落实、全程管理的三维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会计工作室引入地方财税资源,在校园内构建真实职业情景,集中分行业轮岗完成多项会计任务,能尽可能多地覆盖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帮助学生集成所学的专业课程目标能力并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计工作室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融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工作室职业能力培养表见表2所示。
(三)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师资团队大都来自应届硕士研究生,部分为海归硕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另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教师在地方企业获得短期顶岗的机会也不多,缺乏提升师资实践指导水平的有效平台。工作室教学做一体、项目驱动模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导师要承担学生实践教学指导,如在新财税改革环境下正确进行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纳税申报、工商年检等;要负责工作室的常规业务管理、方案制定实施,还要掌握组织员工(学生团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项目组织安排,另需具备一定的业务拓展能力与综合协调能力。因此,在构建工作室师资团队时,要吸引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工作室教学,吸引聘请银行、税务部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行业骨干人员共同参与指导工作室项目运行。专业教师同步随学生进入工作室,通过参与项目开发与指导,切实有效地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指導水平、技术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将工作室实训项目转化为专业教学项目,并逐渐在实践磨炼中形成一支协作互补、专兼职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专业师资的实践指导水平。
五、结语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对会计专业而言,是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专业在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协同平台资源,使教育回归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元芳.现代会计教育:职业技能教学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费琳琪.高职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173-174.
[3]丁俊,汤泉,倪爱东,等.“实境耦合式”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7(34).
[4]王燕.以会计工作室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6(12).◎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