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区慢性病防治管理对策研究

2018-06-11 11:15王莲香罗格莲林瑾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慢性病医药

王莲香 罗格莲 林瑾文

[摘要]慢性病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消耗大量的医药和社会资源。福建省慢病管理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成体系。根据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供相关管理部门参考。

[关键词]慢性病;医药;防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296-02

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因病程长、危害大、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低龄化明显等特点,所以慢性病患者往往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为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国家及各省市均非常重视慢性病管理。

福建省除厦门实施特区医保管理政策外,各地市基本执行省人力资源劳动保障中心医保处下发的政策。目前,我省常见的慢性病病种基本纳入门诊特殊病种管理,基本按项目付费办法付费结算,慢性病管理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成体系。

一、慢性病防治管理存在的问题

2011年以来,福建省慢性病管理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有些地市已有成功经验,尤其厦门市慢性病管理经验已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但各地进展参差不齐,部分政策执行不到位,医疗资源下沉不够,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存在较大差距。

(一)慢性病防治管理政策与实施脱节

2011年8月,省卫生厅出台了《福建省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工作方案》。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重性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者,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模式。但各有关部门缺乏沟通协调,缺乏明确分工和有效的监督工作机制。以致出现重复诊疗,浪费医疗资源,且政策规划落实不到位,成效不佳。

(二)重治疗、轻预防、乏宣传

目前,相关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重视不够,未将健康教育纳入考评体系,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预防、宣传作用,以致患者对慢性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预防意识差,同时未能充分引导慢性病患者到一级医疗机构就诊。

(三)未充分发挥社区慢性病防治管理功能

目前,整个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社区慢性病管理重要性的共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机制不完善,全科医师缺乏;对慢性病管理相关工作的培训不够;工作人员能力不强、专业水平偏低;未能充分发挥慢病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引导慢病患者分级诊疗,造成二、三级医院门诊人满为患。

(四)慢性病病种纳入医保少,药品品种配备不全

中国慢性病管理网归纳的慢性病有四十多种,《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列出常见医保报销的慢性病种共60个。我省纳入特殊病种管理的慢性病病种普遍在20种左右。一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药品品种配备不齐,迫使慢性病患者放弃一级医疗机构及社区服务中心门诊就诊。

二、福建省值得推广的慢性病防治管理的先进经验

在推进慢性病防治管理过程中,各地市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2012年厦门启动分级诊疗改革试验,从慢性病入手,探索分级诊疗改革。分级医疗就是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专业化[1]。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厦门模式还在不断完善,如社区与医院共建的“健康小屋”便民诊疗室,为社区附近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慢性病防控等服务。目前,厦门慢性病管理从个人扩展到家族,病种也将不断增加,让参保人员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三、完善慢性病门诊医保制度建议

根据上面的调研、分析,福建省的厦门慢性病管理做得很好,其他地市慢性病管理有待完善,关键在于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分级诊疗。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强化落实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疾控为技术核心,社区为工作平台,综合控制慢性病的长效機制。(1)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具体发展指标,实行绩效管理。(2)由省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总体目标;由卫计委、人力资源保障等相关部门制订专项行动计划,指导各级各类卫生机构推进实施;(3)各级卫生机构围绕慢性病防治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各自发挥优势和长处,共同提高社区各种常见慢性病的管理率,减少慢性病急症发生率,提高疾病救治率[2];(4)形成政府社会防治工作合力,保证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让社区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主力军。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模式,形成分工明确的分级管理体系。可以借鉴厦门的“三师共管、上下联动”服务模式,推行每名签约患者享受由一个专科医师、一个全科医师、若干健康管理师的全程照护;也可参照北京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预约就诊,分诊模式”“一对一”服务等,方便患者就诊。

(三)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推进分级诊疗

强调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建立上下联动的慢性病防治队伍,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与分工。(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疾病临床初步诊断,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2)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3)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此外,通过医保报销比例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制度,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形成分工合理,各级联动的科学管理模式。

(四)加强慢性病防治宣传,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信息化建设与宣传,创新慢性病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传播慢性病防治知识,推广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模式,并围绕控烟、合理饮食、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推动慢性病长效防控计划;组建慢性病管理协会,有组织地开展慢性病防治公益宣传和社会动员活动;增强慢性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预防性投入;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定期跟踪随访,对慢性病患者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大力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讲堂、知识竞赛等群众性强的宣教活动。

(五)建立健全慢性病管理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疾控中心为业务指导,二、三级医院为救治主体的社区慢性病管理网络体系,(1)充分利用每年的体检数据,建立参保人员信息数据库,做好一人一卡对应的健康信息。(2)及时更新数据,不断健全信息管理系统;(3)由社区医疗机构对健康信息进行分类及管理,采用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以户为单位划分工作网格,并根据网格的服务人群数量、范围和特点,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开展医护组合式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直接到户,覆盖全员的服务管理新格局。(4)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合作管理平台,三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合作关系。从理顺社区和二三级医院的合作关系入手,建立三者之间的合作管理平台,共同制订科学可行的慢性病管理促进计划,共同提高社区各种常见慢性病的管理率,减少慢性病急症发生率,提高疾病救治率。

(六)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提升社区慢性病管理能力

为切实发挥社区慢性病防控管理作用,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应组建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对社区慢性病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全科医师;搭建各专科医师APP移动学术交流平台,由各医院、机构通过平台,自己组织医师在手机终端参加学习,更好地普及医学教育,推动各级医生经验交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待遇,改善条件,将高水平全科医师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保证基层医师权责相符,可将高血压、糖尿病两种门诊特殊病种由符合条件的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执业医师或全科医师确诊,并实行“谁登记、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定期抽查、日常监管。

(七)严格执行慢性病诊疗路径,改革付费机制

各级各类医院严格遵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指南,注重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组建专业队伍研究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采用统一的诊疗项目,通过提供统一的用药范围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创新支付机制,从医保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来控制慢性病,借鉴兄弟省市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经验,探索适合我省医保政策的支付机制;鼓励优先使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同时,慢性病患者每人每年限额范围内在医疗机构或药店购买慢性病药品,均按规定纳入统筹基金支付。

(八)加大防治投入,建立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

转变观念,拓展慢性病防治投入渠道,充分发挥红十字基金会和其他慈善机构的作用,建立公益性防治补充体系。并通过项目开发、业务延伸、委托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盈利性慢性病防治领域。

(九)扩大慢性病病种覆盖面,增加基层慢性病药品品种

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慢性病管理病种,如发病率高的脑梗塞、脑出血、慢性肝炎、肾炎、癫痫等。同时,梳理福建省的门诊特殊病种项目进行归口管理,即把恶性肿瘤病化疗和放疗等归口到大病管理范畴,把糖尿病、高血压等归到普门慢性病管理范畴[3]。梳理分析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备情况,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配齐一级医疗机构的慢性病药品品种。[4]

(十)健全社区公共卫生的考评体系

制定一套符合社区医疗机构人员的考评体系,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各级卫生机构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各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细则,定期对各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实施考核和评价,如把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干预后的正常化率、药物使用下降率等作为医务人员核发绩效工资、奖金及评优评先的依据。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实施情况监测通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科学分析投入產出效益,综合评价政策措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蒙牛,黄光华.厦门创新慢病分级诊疗模式[N].福建日报,2015-2-25.

[2]黄俊,方红,苏华林.上海市闵行区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现状及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2010(1).

[3]徐杨.天津探索建慢性病综合管理医疗协作体糖尿病人先受益[N].天津日报,2014-10-21.

[4]厦门分级诊疗向纵深推进基层诊疗服务量提升36.3%[N].福建日报,2015-10-13.

猜你喜欢
慢性病医药
慢性病管理对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深耕医药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慢性病心理模型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多举措破解慢性病卡办理难题
WELLNESS TODAY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藏医药三大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