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钧 袁康
[摘 要] 针对目前机械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课赛结合,建立基于工程训练大赛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
[关 键 词] 工程训练;课赛结合;主动性;目的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81-01
一、前言
地方高校转型是大势所趋,梧州学院转型的目标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有实践技能和工程意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传统的课改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机械原理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纽带,现教学体系不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自觉的学习行动,成为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机械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大多深奥难懂,前后知识点分散,学生难消化,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学生机构原理听得懂,但创新机构下手难的问题,成为制约“工程化”教学改革深入的主要因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的水平将直接决定学生“应用型”培养质量[1]。机械原理是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基础,但教学时数不断减少,而教学大纲和要求则几乎不变,为此,进行机械原课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课赛结合,基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
工程训练能力竞赛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目的,以无碳小车的结构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专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做到了学做结合。
1.提升学生设计能力。以工程训练大赛要求为目标,建立以“设计为主线,分析为设计服务,落脚点是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大赛中得到检验,课赛结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课赛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结合日常案例,促进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与生活的零距离衔接;通过工程训练大赛中的“无碳小车”训练,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讲与练的无缝衔接,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双师型”能力。教师的工程素质是学生“工程化”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通过开展基于自主开发教学实验平台,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整合,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的能力和工程化应用型能力。
4.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开通相关精品课程网站,用生产和比赛案例,实现了课堂、网上和实训三位一体,提高学做结合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四、实施过程
结合工程训练大赛展开应用型的实践教学。
1.基于自主开发教学实验平台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立“虚拟模型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浏览、观察的虚拟空间。虚拟模型室中的模型分为三类:授课模型、作业模型以及典型生活和生产的模型,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建立基于應用背景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通过提供内容丰富的机构视频库等,给学生练习机构运动简图,做到从理论向实际展开,又从实际中准确的回归理论。
3.基于工程训练大赛为抓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对学生“工程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确立工程训练大赛为抓手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工程化”特点,提升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4.着力应用型能力培养。课赛结合,安排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如提供往届学生作品,分组研究,分组训练,再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将各自的机械系统创意组合方案完整地表达出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工程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以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抓手,着力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机构组成复杂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实用能力提高;强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学生的制造工艺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大胜.“工程化”背景下《机械原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7).
[2]许崇波.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大学学报,2011,32(3).
[3]陈士忠,李颂华,王永华,等.应用复合型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2017.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