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颖霞
摘 要:体育课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取决于体育课程是否抓住了学生的“玩性”,这种玩性是学生主动参与日常训练,并逐步优化体育技术能力的基础保障。体育教育的本质并非要求学生强行达到较高的身体素质,而是在学生边玩边学的过程中,逐步强化学生的运动意识和素质。基于此,本文以啦啦操体智能课程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其中的教学内容与特征,为探讨玩性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本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玩性理念 体育教育 啦啦操 体智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c)-0095-02
体智能的英文全称为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对于动觉智能的发展探讨。在体智能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其玩性特征在诸多体育课程中初见端倪。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开发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智力,但是如果学生的普遍参与热情匮乏,实质上也无法充分表现其中的引导作用。因此,在玩性理念下解析体育教育的本质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以啦啦操体智能课程开展的内容与特点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体育教育本质内容及倾向,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啦啦操体智能课程的基本内容
1.1 啦啦操概述
啦啦操的英文全称为:cheer leading,源自于早期部落社会的舞蹈仪式,其中cheer代表了振奋精神,提振士气的含义。而啦啦操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体育中快速发展,是因为其运动本身的律动性极为明显,在诸多体育项目中为了调动观众热情,进而采用了啦啦操的表演形式,以便突出体育赛事的运动活力。诸如橄榄球、棒球、NBA、摔角、田径、游泳等比赛场环节的中场休息,多会采用啦啦操为双方队员呐喊助威,因此才会形成广受世界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
1.2 啦啦操的课程教授内容
啦啦操由于其应用模式的特征,在运动过程中汲取了多种元素,极附创造性与艺术性,是体育项目结合了集体操、音乐、健身、舞蹈、娱乐为一体之后的全新体育运动形式。因此,啦啦操的体育课程中,不仅需要针对具体的技术动作加以讲解,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律动感,尤其需要在节奏感极强的音乐配合之下,完成集体动作的一致性。其中所需要呈现的运动活力,也对于运动者的技术、体能、身体协调性、爆发力等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内容中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拓展教学内容,分别为:个人体质训练、音乐舞曲艺术指导、集体表演实践。
2 啦啦操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特征
一方面,个人體质的训练内容更加倾向于学生的爆发力,在每一个细节动作之中,必须掌握发力点和技巧性,才能突出啦啦操的运动活力与表现力。因此,教学环节中的训练难度较高,需要以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为评价单元,才能保持集体啦啦操舞曲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音乐舞曲艺术指导是针对学生韵律感的培养,必须强调技术动作与音乐配合的连贯性与契合度。只有相关动作与音乐完全配合,才能表现出技术性更强的运动特征。除此之外,由于啦啦操为集体运动项目,而且并非竞技体育项目可以从速度或力量的标准化程度加以度量。因此,啦啦操体育项目的整体完成度要求更高,如果任何一位学生的动作未达标,都会影响其完成效果。基于此,啦啦操体育教学内容中对于学生之间的配合度要求也相对较高,是体智能理念的充分体现。
3 啦啦操体智能课程教学活动中的玩性特征
所谓“玩性”,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之后,才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练习啦啦操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啦啦操体育课程中的玩性特征尤为显著,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游戏环节、课后练习的集体活动、运动技术的积极探索。
3.1 课堂教学的游戏环节
啦啦操教学环节中必须积极调集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在学生配合度与积极性较差的情况下,并不容易展现啦啦操的运动活力。为此,诸多体育教师在啦啦操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的游戏模式,以便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例如,在教学环节中,体育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韵律感极强的音乐,由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用何种动作表现其中的运动活力。以小组形式进行为时2min的自由舞曲编排,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分。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讨论啦啦操动作在本首舞曲中的表现形式,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能够通过比赛形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最终优化教学环境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就啦啦操教学环节选择游戏模式的方法而言,是基于学生运动参与热情的本质诉求,是表现体育课程玩性理念输出的基础特征。如果学生能够在游戏环节中设计出活力感极强的动作内容,实质上也完成了优化教学质量的本质诉求,能够充分体现出体育教育的本质内涵。
3.2 课后练习的集体活动
啦啦操运动项目,对于学生团队间的配合能力要求较高。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质上并无法扩充更多的集体训练时间。很多啦啦操体育教师选择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课后集体训练的自主安排,为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创造了便捷性与时效性。教师可以提前在几节课内完成统一动作的讲解,在每位学生都掌握了其中的技术要领之后,由学生自行组织课后集体训练。其他体育项目在课后训练中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并不高。但是啦啦操体育项目本身的运动活力感十足,很多女同学出于展现个人魅力的玩性特征,对于啦啦操体育项目的感官体育需求较高。因此,很多同学都能够自发地形成积极训练意识。而课后集体活动中也并非单纯地反复训练,学生可以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融合运动元素或细节动作的调整,不断优化啦啦操舞曲动作的编排效果。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啦啦操运动的玩性特征,支持所有学生在其中寻找到体育训练的乐趣。
3.3 运动技术的积极探索
无论是课堂游戏环节,还是课后集体练习,学生之所以能够从啦啦操运动中寻找到乐趣,取决于学生对于诸多技术动作编排时所展现出的联想力和思维拓展。当学生不断积极探索舞曲动作编排的优化效果、条件、形成机制、运动活力、表现力等基础要素时,便会理解其中的运动方式、特征、原理,因此能够达到超越单方向教学输出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啦啦操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加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并非单方面讲授技术动作要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啦啦操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中,能够明显发现学生是基于自身的玩性特点而形成的主动参与热情。这种热情也是支持学生自主参与啦啦操活动的基础要素,更加是体育教育的本质。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游戏环节中加以引导,也可以在课后练习的集体活动中加以开发,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需要开发出体育课程的“玩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项目中,并发挥出个人兴趣的积极优势,达到优化体育教育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慎.啦啦操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标准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17(2):48-51.
[2] 牛声宇.药球在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2(8):44-50.
[3] 杨鸢.德西效应对少儿舞蹈啦啦操训练兴趣影响的研究[J].运动,2015(7):66-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