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

2018-06-11 10:07章清
丝路视野 2018年32期

【摘要】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会计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对于如何设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建立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加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项目驱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项目+服务”的专业建设模式。

【关键词】财务业务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工作情境

一、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在强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际上普遍推行双证书并举的制度,即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有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而且还需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证书。推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对学生的技能水平進行客观认定的质量评估体系。从高职院校的定位、本质与特征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与“双证”相吻合的教学计划是保证双证书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计划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专业的岗位群与某一职业资格证的关系;教育知识结构与就业知识结构关系;全人导向与务实导向的关系。

二、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我们将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实际操作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

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各专业进一步合理设置的实习实训模块都覆盖了本专业的主要技能,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如信息化专业开设了系统管理、总账初始化系统、固定资产、薪资管理、应收应付、报表、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等实训项目,完全能够覆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所需的主要技能,满足了学生就业在技能方面的需要。

实训项目设置充分考虑分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不同层次,从初级职业技能要求开始训练,逐步提高训练难度,最终使大部分学生完成中级应用师的技能训练要求,少部分基础好又能主动学习的学生完成高级应用师的技能训练。在实训项目内容设置上,始终贯彻职业态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实训项目设置上,紧密结合现场工作流程、工作项目、任务设置训练项目,建立模块化的实训项目体系。

“财务业务一体化”教学模式包括两个一体化,即“教中有做、做中有学一体化”和“财务业务教学环境一体化”,它是以财务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业务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训室、实习岗位三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正版软件,结合实际和仿真实训设置的企业财务业务案例,进行边讲边练,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

三、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模式

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加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项目驱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项目+服务”的专业建设模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项目+服务”专业建设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建立“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对应的岗位实践案例嵌入到教学体系中,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开发项目教学型课程;成立课程团队,实行项目负责制进行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培训包开发。通过课程综合化、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形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以“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应用能力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在院内完成,综合技能应用能力训练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模拟企业环境”中,根据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由双师素质教师指导,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特点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众多的可视化媒体和学习、操练的软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趣味性强,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效果好。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相当的物质基础作保证,这正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难点所在。

(四)信息化专业“教中有做、做中有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采用“分层、递进”方式,逐步构建“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岗位群对专业知识、能力、态度的不同需求,将理论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相应的岗位群,层级依次递进。

同时,根据信息化专业一体化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面向市场和职业岗位,采用“分层、递进”方式初步构建了“模块化”的校内实习(训)体系。

根据不同岗位层次要求的职业技能,科学地把实训体系分成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技能训练目标对应四个岗位分层的职业技能要求。每一模块中的技能训练项目有相应的训练大纲,实习(训)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独立、互为支撑。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基础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形成分层递进的模块化理论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各个模块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使每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与之对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分层需求,保证每名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课程体系建设中以“重点打造专业核心能力,重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为目标,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专业优质课程体系,逐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教、学、做”合一原则,以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所有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内容完全产品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上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精品专业网站,实现教育信息上网、专业资源共享。

会计信息化专业采取“项目为导向、校企环境交替、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组织教学,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校企环境交替”即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学生在学校育人环境与企业育人环境、课堂环境与实训室环境交替中学习。“理论与实践融合”即设置本专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岗位体验中心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及训练项目,依托优势企业,通过校企环境交替,进行课程学习或项目训练,阶梯递进式推动学生对专业认识由陌生到熟悉、专业能力由低级到高级、专业知识由单一到综合。本专业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坚持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外实习融入企业日常运作,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做到企业为学生提供食宿条件,学生与企业员工同样打卡、跟班或顶岗工作,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培训、现场技能指导以及考核,有力地保证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建设方向:课程设置摆脱学科课程的框架束缚,建立“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的课程观,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型专业课程模块,所设置的课程基于“工作情景”来设置。

参考文献

[1]胡仁昱,齐方正.会计信息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财政监督,2009(06).

[2]吕宏.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之友,2010(09).

作者简介:章清(1966.08—),女,汉族,福建人,教授,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