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蓓蓓
【摘要】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化全过程管理,對于工程成本支出、工程质量把控和建设单位效益获得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在阐述建筑工程造价动态化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其动态管理和成本优化的策略展开分析,以期有利于造价动态化管理质量的提升,进而在合理控制施工成本的同时,实现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成本优化;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造价动态化管理与成本优化的必要性
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化管理具有以下必要性:其一,当前环境下,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内容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的突出特征,这就使得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较高。而通过动态化的造价管理,建筑工程因材料价格变化、工期延长、设计变更等因素造成的成本风险会进一步缩小,从而在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支出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获得。其二,对于建设项目内容而言,动态化的成本控制使得工程项目定额指导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其能在加快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的同时,实现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其三,建筑工程动态化造价管理是其工程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具体落实,有助于建筑管理理念的不断优化,进而实现建设理念对工程建设的科学指导。
二、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策略
(一)保证工程决策造价管理
在生命周期原则下,进行工程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至关重要。传统工程管理中,受造价管理认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较多的企业忽视了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这对其工程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造成较大影响。新时期,工程管理人员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然后在工程的基础建设信息进行搜集,譬如工程规模、设备类型、建设标准等,最后,在系统分析这些项目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投资管理最优方案的选择,进而确保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科学性。
(二)科学规范施工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指导。实践过程中,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对建设周期、建设内容的作用,对工程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设计中,工程企业必须与设计人员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和工程造价的考虑全面。同时,进行工程设计责任机制的建立,通过设计人员与造价控制联系、设计内容与奖惩措施挂钩的手段,实现工程设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激发,从而保证整体设计方案的高效、合理。
(三)强化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招投标是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生产的重要形式,其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工程建设中,要从招投标环节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建设单位就必须注重以下要点把控:其一,以工程量清单为依据,进行招标文件的合理编制,在保证招标报价参考文件明确、准确的基础上,实现最低中标法的规范应用。其二,在评标过程中,公平、公开、公正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另外,工程建设资质的审核是评标审核的重要内容,只有严格审核投标单位建设资质,保证承建单位的选择合理,才能实现工程建设成本的合理控制,进而保证工程建设效益的有效提升(如表1)。
(四)强化施工过程造价控制
施工过程是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与其他造价控制阶段相比,施工内容高度复杂、施工成本高度集中是其管理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施工过程成本控制中,造价管理人员必须注重全要素原则的具体把控。具体而言,组织管理、施工进度把控、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机械选择、施工现场管理、施工队伍建设等都是其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只有在强化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并在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和施工进度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较高质量的材料设备应用和施工质量把控,才能为工程造价的合理管理奠定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应做好变更流程及内容的严格规范。
(五)完善竣工结算造价管理
作为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末端环节,竣工结算对工程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建设单位应对施工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并在分析资料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结算方案的准确编制。另一方面,工程结算审计部门应在紧密联系建设单位、监管单位、业主等参建部门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施工内容进行准确计量,从而为工程结算提供有效保证,进而实现工程成本控制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结语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对工程质量把控和施工企业效益获得具有重大影响。新经济形态下,工程建设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造价动态化管理的必要性,并在建设实践中进行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的控制策略的具体落实,才能有效地提升其造价动态化管理质量,进而在合理控制施工成本的同时,实现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嘉健.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1):35.
[2]陈晓丽.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探讨[J].江西建材,2017(12):220.
[3]唐丰丰.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及成本优化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