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阳
在中国航空领域,有一位老人始终坚信中国能制造自己的大飞机。他就是原航空工业部飞机局局长胡溪涛。胡溪涛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飞机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近日,记者独家专访了胡溪涛老人。现已93岁高龄的胡溪涛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笑谈病痛。见到记者,胡溪涛从旁捧出厚厚一堆泛黄的材料,将自己三十多年来为中国大飞机事业奔走的故事和初心娓娓道来。
中国航空人的初心
胡溪涛告诉记者,他34年来一直坚持要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的初心,来源于100多年前“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敢于独立自主的精神激励,来源于对运十项目的遗憾和其研制团队奋斗精神的触动,也来源于祖国对于大飞机的需要。
胡溪涛说:“中国人对上天、对飞行,一直有一份追求和渴望,很早就发明了纸鸢。古诗中就有‘关山度若飞等诗句。中国真正开始投入搞飞机的第一人是冯如。”说到冯如,胡溪涛一再强调:“我们应该牢记这个中国第一个敢于造飞机的人,牢记他爱国、自主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牢记这个中国航空人初心的发端。”
1908年5月,冯如与三位朋友一道,在美国奥克兰一间面积仅7.4平方米的屋子里起家,建立了“广东机器制造厂”。1909年,冯如的飞机成功首飞,在美国引起重大反响。
1911年,冯如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参与、支持国家发展飞机事业。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机场为群众作公开飞行表演时,冯如因飞机遇故障坠落以身殉国,时年29岁。
胡溪涛认为,冯如的宝贵之处在于,他是飞机设计师,又是制造者,还是飞行者。“冯如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他的这种爱国、独立自主精神、魄力和行动,是我坚持30多年为大飞机事业奔走初心的源泉之一。也正是因为冯如,我始终坚信中国一定能造出大飞机,造好大飞机。在新时代中国大飞机事业中,有太多像冯如这样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奋战在梦想的一线,应该鼓励年轻人铭记和学习冯如的精神,要敢于像冯如一样,用执着的信念和行动追求中国大飞机梦。”
运十的经验和教训
除了冯如,胡溪涛对记者提及最多的就是运十,胡溪涛感慨万千地说:“在那个物质、技术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整个运十团队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大力协同精神,经过十年奋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让运十成功首飞。这是中国航空人初心的一次伟大实践。”
运十项目于1970年8月立项,代号708工程。飞机总装放在上海,从各单位抽调600余人进行飞机研制。
项目团队为运十飞机的研究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据了解,运十飞机风洞试验达到千次以上,全机1∶1操纵、液压、燃油、氣密性等试验,特别是全机静力试验都取得了成功,发动机的研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1980年9月26日,运十项目几千名相关人员,满怀激情地排列在机场跑道两侧。上午9点37分,飞机滑出机库进入跑道,随后轰鸣、滑行、加速、离地,爬升到1350米左右的高空,绕着机场飞了两个大圈,最后在一片欢呼声中安全着陆。运十飞机起飞重量达110吨,最远航程达8300千米,最大时速974千米/时。运十飞机有着多项首次突破,它是第一架应用国际适航条例设计的国产飞机,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喷气运输机。
运十飞机首飞并成功进行各项飞行试验,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美国波音公司副总裁斯坦因纳在1980年5月《航空周刊》上说:“运十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十年之久的锻炼。”英国路透社评价运十飞机说:“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国家了。”
但在成功首飞五年后,运十因为种种原因遗憾下马。胡溪涛认为:“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人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会受到历史的局限。因此从现在来看,运十项目所蕴含的经验和教训十分丰富。”
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矗立着一座镌刻着“永不放弃”四个大字的雕塑。它的造型像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仿佛在诉说中国人追求航空梦、中国人要制造大飞机的初心和信念永远不会熄灭。在同一片草坪上,停放着一架运十飞机。
同样在上海,中国商飞ARJ21飞机一架一架完成总装和交付。未来,国产大型客机C919也将一架一架飞上蓝天。大飞机人怀着敬仰,矗立一座雕塑,传承同一种精神。运十的故事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将在这里继续激励着所有大飞机人砥砺前行。
根据中国商飞最新发布的市场预测年报,未来20年,中国需要9008架客机。胡溪涛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商飞公司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我们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用改革开放的精神来指导大飞机事业的发展吧。”
一定会把大飞机搞上去
2017年5月5日,胡溪涛在家中收看了C919首飞现场的直播。他在电视里看到了运十飞机副总设计师程不时,还有当初运十首飞的画面。胡溪涛说:“这种大团结局面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形成最强大的力量。中国的航空人这些年来对于大飞机一直没有放弃,顽强进取,我也一直在坚持,这些年的坚持太值得了。”
说话间,胡溪涛拿出厚厚的一沓材料,一一给记者展示。这些材料最早作于三十几年前,有的已经泛黄,也有较为崭新的信、文章和报告,还有一些是胡溪涛一直以来搜集到的大飞机相关的资料。胡溪涛轻柔地翻开这些材料,向记者回忆起自己为大飞机事业奔走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