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与实践研究

2018-06-11 09:57胡莉
东方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胡莉

摘要:随着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构建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体系对艺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院校办学定位的凸显、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实施路径应从课程设置、教学创新、队伍优化、学分机制探索、校本教材开发、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关键词:艺术高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与实践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艺术高职院校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办学思路在改革发展中逐渐清晰,对应需求市场导向更加明显,内涵建设和办学特色逐步呈现。但由于我国艺术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速度较快,许多涉及院校内涵建设问题如院校特色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定位、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亟待解决。为此,笔者结合近20年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历,拟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艺术高职内涵建设核心抓手之一---课程体系建设做一些有益研究。

一、艺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艺术高职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课程体系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仅限局部,整体课程体系还缺少根本性变革。主要表现为:

1、课程体系定位不清。艺术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应是紧紧围绕国家、行业、市场三大需求培养与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行业发展、文化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基层文化人才。然而,我国一些艺术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中未找准自己的定位,未能准确抓住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有的甚至是本科艺术院校课程体系的“压缩版”,缺少职业特性,或者是中职艺术教育的“复制版”,缺少行业对接,与高职院校培养基层文化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不相适应。

2、课程体系结构失衡。从各高校调研摸底情况来看,整体课程设置缺少逻辑。一是“公共基礎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衔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也丧失了院校自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定位的教育优势和特色。二是专业课程的平移化、嫁接化问题严重,各类学科课程“堆砌”出来的专业课看起来比较全面,但往往泛泛开设,缺乏课程的逻辑相关,很难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和课程脉络。

3、课程实施方式落后。我国大多数艺术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专业教育升格起来的高职学院,课程设置与实施等方面或多或少带有中等专业教育的痕迹,尤其是传统表演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往往会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传授,而忽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易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从业素养的培养。另外,在教学上缺乏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接轨,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创新突破会让学生产生枯燥和迷茫感,影响教学质量。

4、课程资源配置不当。一是学校基础师资练内功乏力。表现在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方式因循守旧,欠缺行业认知和行业体验,教学创新不够;二是教学资源欠缺。目前艺术高职院校对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平台的运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够,如微课、慕课制作,灵活采取学分修读机制,凸显院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等大多处于相对空白状态。三是行业资源“借力”不够,实践教学与行业脱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程度不高。

二、艺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找准办学定位与特色是课程体系构建之首要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升级,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基层高素质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艺术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市场,积极面对行业,突出艺术职业教育特点,坚持立足地方、传承文化、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坚持“院团馆对接、学演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文艺事业发展和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具有舞台表演力、文化原创力、行业实践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支撑,也为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供方向指引。

2、集合多元教学配套机制是课程体系构建之要义

课程体系是是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方向的折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体现。针对艺术高职院校目前课程体系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从院校办学定位出发,把握人才培养的整体逻辑,根据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面向行业,立足职业,对接岗位,以课程(群)设置为核心,推进专业建设、教学

创新、资源配置、学分机制探索、校本教材开发、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配套的艺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构建,应成为艺术高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必然思路和院校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课程体系构建之关键

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提出了高要求。以笔者所在的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在对重庆基层文化馆站的人才调研中了解到,“入这行(文化)的人应该是个通才,什么是通才,即他应是个懂策划、会组织、能协调、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如果能再具备些文化底蕴,多一点能歌善舞、能编会导的技能就更好了。”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自建院起便提出“四能四会”人才培养目标,即“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编会导、能拍会照”,这与调研的结论是一致的。以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分别从“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梳理,提炼出公共文化人才应具备的KCI(key competency index),即关键胜任能力指标(图2-2)。为此,这样培养目标与规格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将是有的放矢的。

三、艺术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基本路径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决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质要求应以详实的培养计划、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为支撑,辅以必要的配套措施来实现,以重艺实践为例,提出艺术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1、对接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模块课程

艺术高职院校应针对培养目标,深入行业开展调研,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围绕能力标准构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重艺针对“四能四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人文素质课、艺术素质课、专业素质课、职业素质课四大课程模块。在人文素质课中除一般高校的文化基础课外,增设国学导读、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现当代经典文学赏析和创新创业课程;在艺术素质课中设置美育、艺术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论三门通识艺术课程和学生灵活自选的“四能四会”课程(如:群众舞蹈编创、摄影摄像、播音主持等);专业素质课明晰专业特点和规律,注重课程衔接逻辑,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凸显技能课程特色;职业素质课明晰行业需求和岗位技能标准,强化学生職业能力和从业素养的培养。

2、围绕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要有效,关键在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课程类别创新教学模式。一是传统文化素质课的改革创新。一是大学语文课围绕能说会道育人文素养,开设国学导读、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现当代经典文学赏析四个模块课程。二是“思政课”教学更加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阵地作用和与学工工作的关联、与时政结合、与学生职业结合,以项目化教程的方式推模块课程、多师课堂、微课程和主题翻转课堂,鼓励教师推行集体备课制度,从说好课、讲好课、造氛围、融行业、创风格等方面下功夫。二是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创新构建适合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教学模式,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建构出“考察—传授—学习—实践—评价”的基本模式,将“教”的环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从被动吸纳拓展到“合作探索”。三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创新。有效利用大数据和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创设更加便捷高效、趣味性强的延伸课堂,如微课、慕课、微信课堂、云课堂等,同时建设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3、围绕课程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引导校本师资练内功。既要通过课堂教学练基本功,又要通过行业实践练外功,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创新;二是围绕课程建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利用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平台开发线上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平台;三是“借力”行业资源,推进实践教学与行业融合、课程标准与岗位对接,校内师资与行业师资交替互聘。

4、结合课程结构探索学分修读机制

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双创”要求下的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更具灵活性和选择性。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探索灵活的学分修读机制。重艺学分机制修读机制构架为三大板块,一是保障基础能力学习的课程学分,二是保障技能学习的实践学分,三是保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学分,这为学生合理规划学业提供了灵活的制度保障,也稳定了模块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5、围绕产教融合与办学特色开发校本教材

我国相当一部分艺术职业院校的办学时间并不长,校本教材的内涵、理念、原则、规划还不清晰,也无太多经验可循。现代艺术职业院校应围绕产教融合与办学特色合理开发校本教材,科学展现其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教材开发有的放矢。校本教材应针对当今艺术高职院校的特色通识课程、相关领域紧缺的专业技能课程以及岗位能力结合度高的职业技能课程进行开发。如学院围绕思政课教改开发《艺术高职思修课项目化教程》;围绕“能说会道”开发《国学导读》、《现当代经典文学赏析》、《应用文写作》;围绕特色专业开发《校园音乐剧教程》等。二是教材开发原则实用、会用、够用。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行业,以职业能力为本,改变传统教材强调高深理论知识的观念,突出教材的应用型和实践性。三是以人为本。校本教材开发和建设应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发展为本,而非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6、利用校企合作广开产教融合路径

当下,艺术高职如何实现产教融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六个对接”成为重要且紧迫的问题。重艺经过近年摸索,逐步开辟:依托行业,校团共育紧缺文化人才,如与川剧院和杂技团联合培养的川剧后备人才和杂技专业人才;借力名校名企,联合共建紧缺专业,如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舞台美术协会共建舞台美术专业;校企合作;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如与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培养公共艺术设计人才;项目搭桥,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如与重庆舞台美术协会、金夫人摄影共建的舞台美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创新平台等。

课程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抓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会更加有助于艺术高职的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培养规格符合国家、行业、市场和学生本人发展需要。职业院校牢牢抓住这个核心,也就抓住了学校内涵建设的精髓。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四能四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艺术高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153316);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6年院级重大项目:“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四能四会”课程能力标准研究”研究成果(编号16WYZY0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多元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应用
1+x证书下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析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化融入飞行器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马斯洛动机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