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林山 王民华
摘要: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壮大,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和企业用工的主力军,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满意的员工,这就促使我们从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始,试图找到有效的管理措施能暂时缓解结构性失衡带来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现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管理措施
1、 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而还未完全走进社会,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自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每年都在上升,而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先进代表的群体,其后的职业生涯更是对时代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表1-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毕业人数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由于历史原因只有1949年有2.1万人毕业人数;1979-2001年,此阶段毕业生每年小幅持续增长。到200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100万人,到达第三阶段的飞速增长时期。1999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在100万左右。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500万。仅仅十年间,中国大学毕业人数就翻了5倍之多。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用十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学校的精英教育和理论教育显然和社会要求是不一致的,此时就需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进一步拓展大学教育,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2、 职业生涯和大学生概念界定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有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准备。本文所指大学生职业规划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和就业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业余学习两类,通常为在校生,不含自考生。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大学学历。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学历层次。拥有二级三等:(二级:高级大学-本科;高级大学-研究生 高等教育三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对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刷新高,必然形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使其市场相对缩小,就业与市场的矛盾逐渐显现。而大学生作为就业主动参与方,能从自身的管理方面参与到就业及以后的职业成长中,有效解决市场需求与大学生本身不能就业的错配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学校期间展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中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大多数高校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公共课,有个别高校仍为选修课。
《要求》的制定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能接受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存在若干的问题:首先,多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资质,甚至有些学校将这类课程类同于思想教育课程,不能到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控制,课程开设流于形势。其次,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后反馈机制不完善,和其他课程的考核标准未能进行区分,一刀切式的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认识,未能真正挖掘出学生的职业观以及职业素养。
学生要想提高职业的匹配性,能找到合适自己成长的职业,单纯依靠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不可行的,必须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情况出发,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管理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也是学校,就业单位,大学生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措施进行管理:
(1)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以理论为主,加入动手实践的课程,而不是到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将学生“流放”到社会进行毕业实习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本,通过自主规划、教师指导的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2)培养大学生的職业观念,破除行业和“身份”观念
很多的大学生只有在大四的时候才意识到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盲目的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解为一个职位,或是制作一份漂亮的简历。在大学的前几年要么埋头读书延续高中时的学习状况,要么理解为社团活动,不断参加大大小的社团,更有甚者吃喝玩乐,对学习没有兴趣,既无远虑也也无近忧。
在学校期间,要找准方向,确认目标,储备职业所需的基本职业知识。同时进行好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毕业后职业选择时先就业再择业,摒弃一定要公务员,“白领”的观念,到一个能发挥所长的岗位。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之后,才寻找自身需求和社会的匹配度。
(3)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两方面,其中综合素质是指为人处事、逻辑思维、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素质,主要指业务能力、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公关能力等等。加强通识教育,适应新形势对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社会所淘汰。
5、 结束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又是各方互相作用的结果。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又要考虑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大学生和企业、社会都满意的双羸局面。在不断的总结中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形成适应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田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2]张春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管理,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作者简介:钱林山(1977-),山东泰安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规划、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