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

2018-06-11 16:10王文博
智富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传播渠道

王文博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报道及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网民受到以弱势群体为对象或主体舆情事件的刺激,而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认知、态度、情感及行为倾向的集合,逐渐成为网络媒体传播此类事件的主要对象。而弱势群体舆情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现象。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弱势群体的概念,分析了媒体失衡报道的主要原因,对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及提高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弱势群体;传播;渠道

媒体是弱势群体突破利益表达困境的主要渠道,由于弱势群体占有社会资源少,受传统媒体的关注程度较低。在弱势群体需要寻求帮助又缺乏有效途径的情况下,网络媒体成为反映弱势群体舆情问题的最便捷和有效的渠道。在能力和物质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下,弱势群体使用网络媒体表达舆情的机会较少,网民往往受到以弱势群体为对象或主体的舆情事件刺激,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认知、态度、情感及行为倾向的集合。

一、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又称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根据人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而界定的,是指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人,这类人群普遍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政治影响力低和心理高度敏感。结合中国的国情,弱势群体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人员,老年以及病残等生理性弱者,贫困及偏远地区的群体,遭受灾难的群体等。

二、媒体失衡报道的主要原因

(一)报道的思维定势所限

现阶段,多数媒体将焦点放在了弱势群体的身上,义务帮其讨薪、关爱其健康、关心其子女等,切实维护了他们的利益。但由于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影响,弱势群体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农民、农民工问题的话语体系中,不仅有“艰辛、勤劳”,而且,“粗陋、非理性、素质低”等也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这些关于弱势群体的信息既不完整又不准确,由于这些诠释大多是按照强势阶层为主的社会主流阶层所确定的标准进行,继而成为主流阶层所营造的主流话语环境,并非弱势群体的真实状况和需要。

(二)媒体传播内容中隐喻的价值观影响

电视传播内容中,信息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够公正,而是和一定阶级相关的先验假设观点。比如,过分强调农民工罢工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这会使媒体对这些对象优先考虑并给予大量的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任何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都按照一定标准经过把关人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选择,主要体现的是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进而体现出媒介传播内容中隐喻的价值观。

(三)利益驱使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媒体是营利性单位,必须考虑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商业的介入使很多媒体去迎合受众而不是引导受众。目前,许多媒体存在着“嫌贫爱富”的心理,精英、富豪向来是媒体的最爱,由于这些人群备受瞩目,导致弱势群体被排斥在服务意识淡薄的媒体之外。另外,在追求注意力資源的年代,广告是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报道重点。在审美疲劳的年代,帮助农民工讨薪、关爱艾滋病人、关注女性健康等这些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信息,由于具有绝对的新闻价值而瞬间成为看点。媒体也通过这种方式,大肆炒作,扩大知名度谋取利益。

三、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

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对当前弱势群体传播渠道进行研究。“我爸是李刚”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群体事件,该事件显现了民众群体对特权阶层的不满、平权话的渴望以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也暴露出政府处理、媒体报道的不成熟性,同时使我们认识到网络及其网民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巨大影响力。群体传播渠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论坛的信息传播抢占先机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到来的情况下,网民会通过网络论坛上发布新信息,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2010年10月16日,在人人网、天涯、豆瓣等论坛上,陆续出现某人酒后驾车在河北大学出现一死一伤的帖子和照片,网上火速被分享和转发。几个小时后,有网友指认肇事者是河北传媒学院的学生李一帆,并爆料其父是保定市区公安局副局长李刚,还公布其电话号码。直到18日,才有《燕赵都市报》最先报道此事,并引用了网络上河北大学车祸案的帖子。由此可见,在群体性事件中,草根主流传播的速度超过了官方传播主体,新媒体超过了传统媒体,这种速度不仅体现在信息的发布上,更体现在信息的扩散上。

(二)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和多元化

通常情况下,群体性突发事件包涵的信息量较大,传统媒体把关较严格。而运用论坛等媒介环境,网民能够全面地发布群体性突发事件等信息。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关于酒后驾车、“官二代”、公务员贪污受贿等话题在网络舆论的传播中,群体中的成员带有各自的立场,这就在网络舆论环境中,形成了以各种视角看各种问题的多元化现象。

(三)群体传播中的流言

从网民对流言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介环境是滋生流言的土壤。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群体性突发事件蕴含的信息量极高,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大家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有关信息;第二,传统媒体因采编能力、报道篇幅和把关制度的限制,无法做到全面地发布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所有信息,在某种层面上造成了正规传播渠道的缺失;第三,在新媒介环境中,信源的匿名性造成了发布信息的随意,很多信息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观点的证据往往具有煽动力。

四、提高弱势群体话语权地位的基本对策

(一)发挥政府作用

为了提高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地位,政府应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后期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加强教育的投入,针对弱势群体出台相关的助学计划,希望工程等措施,以加强弱势群体后代的素质教育,使其走出弱势群体的困境;其次,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消极影响,公民的文化意识相对比较淡泊。政府创造了教育的良好环境,还需要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提高自身的教育意识,主动参与到国家政策中,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动全民,共同提高文化素质;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弱势群体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利益表达功能

第一,广开渠道,让弱势群体发声、发言。与强势群体“高度再现”不同,弱势群体往往容易被“低度再现”,针对这种情况,新闻媒体要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减少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失声和失语现象。比如,可以通过增加版面、增加时间报道弱势群体现状,使其成为新闻的主角;第二,媒体要端正报道的视角,塑造公平公正的话语环境。在报道过程中,能站在弱者角度发言,给予弱者以充分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作用。

“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多数。”温家宝总理曾在两会期间强调这个问题。而话语权是公民一项不可让渡与剥夺的权利。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权利表达不畅,导致话语体系中缺少弱势群体的声音。因此,促进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有序表达,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汪兴和.电视媒体中弱势群体“失语”现象探析[J].新闻传播,2015(23):39-41.

[2]张世涛.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2(20):19-20.

[3]郑素侠.传媒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的角色与责任——基于中层组织理论的视角[J].新闻爱好者,2012(24):1-3.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传播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