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齐
【摘 要】基于2006-2011年24个省份相关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服务业FDI与收入差距的关系。针对全国样本和东部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FDI增加和对外贸易扩大都显著降低了服务业收入差距,国内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扩大了服务业收入差距,但对中西部地区都不显著;人力资本提升对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并无显著作用;服务业就业比重增加和人均GDP提高均扩大了服务业收入差距,非国有经济比重提高则有助于缩小服务业收入差距。
【关键词】服务业;FDI;收入差距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服务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服务业FDI流入已呈逐年扩大之势。与此同时,国内服务业的收入差距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金融业等行业的高收入和住宿餐饮业等行业的低收入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构成了巨大挑战,而且收入差距过大也导致了社会对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FDI流入除了伴随着资本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还有收入分配效应。虽然自20世纪末以来,已经有众多学者就FDI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取得一致意见,实证方面的研究结论更是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这些研究多关注于整体性或是制造业方面的研究,服务业FDI与收入差距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对于中国而言,服务业FDI与收入差距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于FDI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按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逻辑,开放条件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FDI将会扩大对发展中国家丰裕要素的需求,而对其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下降,这样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力收入将减少,低技能劳动力收入增加,因而收入差距将趋于缩小。另一方面,由于一般而言FDI流入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当经济体的收入差距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缩小时,FDI流入将倾向于缩小收入差距。但相关的实证研究显示,FDI对东道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却并不总与理论预期相符。Feenstra 和Hanson指出墨西哥20世纪80年代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是与FDI直接相关的,FDI的增长同对技能工人的需求是正相关的。Velde和Morrissey利用1985—1998年5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工资和劳动力就业的实证研究表明,FDI并没有降低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泰国的FDI流入反而扩大了工资差距。但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FDI扩大了收入差距的判断,也有不少研究证实了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Rodrik认为FDI流入在降低东道国资本所有者收入的同时却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如果最初资本所有者的收入高于劳动者,FDI流入就会降低收入差距。Chintrakarn等人的研究發现FDI对美国的收入差距具有明显而且稳健的负效应,但在各州之间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针对中国的研究中,Zhao对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指出,在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高劳动力流动成本的条件下,FDI会扩大东道国的工资差距。Xing和Zhang也发现,中国地区引入FDI的不同造成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万广华、陆铭和陈钊、宣烨和赵曙东、周华、鲁晓东、沈毅俊和潘申彪、沈颖郁和张二震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阚大学和罗良文则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较低时,FDI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较高时,FDI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从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FDI对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更具体的说,FDI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受许多外部因素制约的。在这些因素中,学者们一般更为关注要素投入、人力资本、地区开放度、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作用、市场化程度等的影响。而即使是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也没有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因此可以认为,FDI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即使在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也是不确定的,这一关系会因为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经济体制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异质性。但以往研究要么是针对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所进行的,要么针对制造业,由于我国服务业的统计数据比较匮乏而且几经调整,基于服务业进行的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见,仅见于戴枫和赵曙东针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钟晓君和刘德学针对广东省服务业所做的研究,得出了服务业FDI扩大了收入差距的结论,但针对全国范围的研究尚未见到。很明显,随着服务业FDI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制造业,探究服务业FDI对服务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已变得很有必要。因而,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缺。
二、服务业FDI流入和收入差距的一些特征事实
(一)服务业FDI流入增长迅速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服务业FDI已达582.53亿美元,占总FDI比重已达50.21%,服务业FDI流入首次超过制造业。从2006年到2011年,服务业FDI年均增速达到25.17%,远高于同期总FDI的13.36%的增速。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成本逐年上升,跨国企业投资热点逐渐转向对选址成本较低的行业,服务业对FDI的吸引力将增加,中国吸引FDI的结构向服务业倾斜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服务业FDI流入的区域和行业差别明显
与服务业FDI流入大幅增长相对应的一个事实是,服务业FDI的区域和行业分布极不均衡。
以2011年为例,服务业吸引FDI最多的三个行业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且是长期以来我国吸引FDI最多的行业,与其他行业FDI流入量形成明显对比。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是我国服务业吸引FDI最多的地区,中部和西部则明显较少,但即使是西部地区内部,重庆一个省级区域即占了西部地区吸引服务业FDI的绝大多数,可见外资在服务业投资上存在非常大的区域差异。
(三)服务业行业内收入差距较大,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从统计数据上看,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三个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远高于其他行业。从行业性质上看,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均为熟练工人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处于高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非熟练工人密集型行业的平均工资则处于低位。我们根据下文介绍的计算熟练工人和非熟练人工资之比的方法计算了2006-2011年我国服务业整体收入差距,发现这一差距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结合现有关于FDI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与服务业收入差距相关的因素主要还有:服务业国内投资、就业人数、人力资本、人均收入水平、进出口贸易额、非国有经济比重等。故而,我们将回归方程设置为如下形式:
其中,对各变量的解释如下:
fdi:各地区服务业FDI占各地区GDP比重,作为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由于FDI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长期的动态过程,这样采用存量指标可能较为合适,但由于统计年鉴不提供该项数据,而且各种人为估计的FDI存量存在较大误差,这将有损客观性,因而本文使用FDI的流量指标。
Ininv:各地区服务业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的自然对数,国内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各地区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减去服务业FDI得来。
Inemp:各地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自然对数。由于统计年鉴中关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进行过较大调整,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也由于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城镇,因而我们以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重来代替。
Inpgdp:各地区人均GDP的自然对数,表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Inie:各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代表各地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以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为准。
Inuso:各地区非国有经济比重,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我们以各地区第三产业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比重来代表。其中非国有单位包括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
(二)实证结果与讨论
考虑到服务业FDI的区域差异,而且以往类似的实证研究也指出,FDI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因此我们除了对全国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外,也对不同区域的次级样本进行了分析。由于中部和西部服务业FDI差距并不太大,而且中西部地区省份服务业FDI数据缺失较多,将中部和西部分开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会由于样本过小而影响分析结果,因而我们将中部和西部合并为一个区域与东部和全国范围进行对比研究。另外,由于我们的数据期限很短(6年),属于微观面板数据,根据巴尔塔基,微观面板数据不考虑非平稳性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具有较多截面和较长时间的宏观面板数据的非平稳性才是应受到重视的,故而我们略去了面板单位根检验。
从全国样本来看,主要解释变量FDI回归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服务业FDI流入对服务业收入差距有降低效应,且服务业FDI占GDP比重的1单位增加量将导致服务业收入差距下降3.12%。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服务业收入差距则起到显著的扩大作用。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人均GDP水平也倾向于扩大收入差距。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非国有经济比重则倾向于缩小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次级样本来看,东部地区与全国样本的回归结果大致类似,国内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对服务业收入差距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因素对服务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仅有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人均GDP水平、非国有经济比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人均GDP水平对服务业收入差距有扩大作用,非国有经济比重则起到降低作用。
通過对进一步分析相关回归结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指出:
1.服务业FDI整体上有助于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全国样本和东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均表明服务业FDI增加有助于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但西部地区却并没有显著证据支持这一结论。原因在于,服务业FDI流入能够提高服务业非熟练工人密集行业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会有更多的非熟练劳动力获益;熟练工人密集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FDI流入对其并不会出现明显改善,因而熟练劳动力获益不多,从而抑制服务业内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之比扩大,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因而,服务业跨国公司通常将顾客服务、商务业务、咨询分析等外包给中国,其更多代表着的是新的管理和业务模式,而这是容易被本土企业复制和模仿的,因而服务业FDI流入的同时也就伴随着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强了行业竞争,本土服务业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竞争程度的提升会导致服务业内的收入差距渐趋缩小。
2.对外贸易对服务业收入差距降低总体上是有利的,但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根据Stolper—Samuelson定理,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会增加对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通过要素价格的同向变动缩小收入差距。现有的实证研究证明,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存在倒U形关系的,因而在外贸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扩大会呈现出减小收入差距的现象,但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外贸并不活跃,其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也并未表现出这一特征。
3.人力资本的提高对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并无显著作用。一般而言,如果某一地区劳动者的受教育机会有限,人力资本水平也相应较低,其就业机会将会减少,因此对于拥有不均等教育分布特征的地区,收入差距可能拉大。根据阚大学和罗良文的研究结论,人力资本水平在FDI和收入差距的关系中起到一种门槛效应,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时,受益于FDI流入的劳动力人数较少,低层次劳动力失业增加,这就扩大了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多数劳动力将受益于FDI,相应缩小了收入差距。但本文针对服务业的研究并未重现这一效应,无论是全国样本还是区域子样本,在回归结果上,虽然三个回归模型都得到了负的回归系数,但这一结果是不显著的。出于对外来劳动者户籍等因素的考虑,国有企业等对高人力资本者有吸引力的正规部门,其采取各种歧视性制度将外来劳动力排除在外,本地低人力资本者过多的集中在高收入职业,而外来高人力资本者则过多的地集中在较低收入职业。这种制度扭曲使得服务业人力资本水平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表现出比一般的线性关系更为复杂的情形,以至于不能得出显著的回归结果。
4.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和人均GDP水平提高均扩大了服务业收入差距,但非国有经济比重提高则有助于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人均GDP提高拉大了收入差距,我们认为存在以下解释:在宏观经济层面,按照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描述,随着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收入差距将出现从逐步扩大到逐步缩小的转变。而现阶段我国是否已经走出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左半部,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那么类推到服务业层面,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也有可能与服务业收入差距形成倒U形曲线的关系,因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导致服务业收入差距扩大这一现象可能表明现阶段我国服务业收入分配上尚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非国有经济比重提高可以缩小服务业收入差距,一方面是因为非国有经济部门较为开放的就业环境吸收了大量非熟练劳动者,从而增加了其收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完善竞争,从而改善收入分配失衡的局面。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FDI整体上有助于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全国样本和东部地区的回归结果表明服务业FDI显著降低了收入差距,但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不能证明服务业FDI流入缩小了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的提高对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并无显著作用;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和人均GDP水平提高均扩大了服务业收入差距,但非国有经济比重提高则有助于降低服务业收入差距。
通过对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分析,本文存在以下政策含义:逐步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外资进入服务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加强对服务业跨国企业的招商引资,重点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市场经营理念等,提高本土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进入当地服务业创造条件;加快服务业垄断部门的改革步伐,放宽行业准入条件,鼓励非国有单位进入相关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