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江山
【摘 要】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我单位以培育高技能素质人才为目标,创新管理一流、素质一流、业绩一流“三位一体”师带徒培训体系,引领全员苦练基本功、掌握新技能、争创高效益,为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三位一体”;师带徒;培训管理体系;构建;探索
一、推进机制创新,构建管理一流的“师带徒”培训体系
针对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我们全力聚焦质量效益,加大育才强基力度,构建管理一流的“师带徒”培训运行体系,努力培育高素质员工队伍。
一是建机制,结对子,确保“师带徒”规范运行。建立完善《师带徒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师徒双方职责、目标和任务。2017年以来组织45对师徒签订《师带徒协议》。建立《师带徒管理档案》,实行“月度写实制度”,定期选树“金牌师徒”,同时建立跟踪问责机制,依托“阶段式职业生涯规划”、“师徒互评”等机制,严抓检查督导和针对性指导,确保师徒双方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抓激励,比贡献,增强“师带徒”进取动力。将“师带徒”考评纳入单位员工动态累进积分管理系统,作为贡献积分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师带徒”效果进行考核兑现,每月积分第一者评为“金牌员工”,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师傅主动帮带、徒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师傅许秀平针对徒弟赵棣工作经验少、专业知识薄弱的实际,帮助徒弟干中学、学中干,使他的专业技能、工作业绩显著提升,贡献积分连续两个季度积分全区第一,获得表彰奖励,并在单位“练绝活创品牌”比赛取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是分类别,重专业,提高“师带徒”工作实效。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优势,针对不同工种,分别由单位首席采油技师、维修主任技师、地质责任技师牵头成立“师带徒”工作小组,分层分类开设各工种、各专业、各技能等级的“技能加油站”。各小组分别编制多媒体课件36套,每周集体授课、专题研讨、互动讨论,有效提高了“师带徒”的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
二、搭建育鹰平台,打造素质一流的“师带徒”培训团队
针对传统培训模式的薄弱环节,加强“师带徒”平台建设和措施创新,以素质一流为目标,丰富传帮带内容形式,构建立体化培训体系,促进全员综合素质迈上新台阶。
一是依托智能系统,创新“师带徒”教学平台。结合信息化要求,自主设计开发“单位培训生产管理系统”,不仅促进了生产高效运行,也为“师带徒”提供了新平台。在单位培训生产管理系统“巡检模块”中,设定油井、水井、电气设备等5个单项、125个检查节点、516项问题描述的点项体系,导师利用该模块功能,通过“带徒巡井”传授问题辨识的经验窍门。在“故障诊断模板”中,设定6大类9小项工况问题、表现特征、原因分析、典型示功图等,导师利用该模块功能,通过“带徒解题”传授问题分析处理的专业技术,促进了“人人学、人人会、人人精”,使单位各项水平始终保持前列。
二是实施“金字塔人才库”管理,拓宽“师带徒”育才平台。单位建立“师带徒”金字塔人才库,优选在岗位工作、技能竞赛、创新创效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徒,纳入“人才库”管理,在外出学习、晋档升级、选聘干部、评先树优等方面优先考虑。每季度根据入库人员综合表现奖优惩劣,实施动态管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发动入库人员人人登台分享绝活绝技,评选“绝活标杆”,形成了12项绝招,并在单位推广。我单位职工刘峰与苏泽霞结成师徒,师徒俩相互切磋,共同提升技能,苏泽霞和徒弟刘峰分别获得单位绝活能手称号。近年来,人才库为单位输送技术和管理人才18人,班组骨干50余人。
三是开展标杆争创,搭建“师带徒”竞赛平台。为全方位检验“师带徒”培训效果,组织开展“标杆班组”竞赛。每季度设置岗位理论考试、各工种实践操作比赛、标准化现场评比等6大类,进行单项和团体项目竞赛比拼,并在赛后评选出标杆班站(3名)、红旗设备(10口)、金牌师徒(5对)进行表彰奖励。每年根据“师带徒”培训效果、竞赛成绩、贡献积分等,评选“技能明星”“金牌师徒”等,激励员工成长成才。
三、融入中心工作,实现业绩一流的“师带徒”培训成效
将“师带徒”活动与标准化建设、创新创效、挖潜增效等重点工作有機结合,以业绩一流为标杆,促进师徒立足岗位、教学相长、互帮互促,形成创新创效的强大合力。
一是开设“现场课堂”,让标准成为习惯。单位现有81.5%人取得不同专业任职资格。单位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他们压担子,既带班,又带徒,以“师带徒”为载体提高全员标准化操作水平。主推“干到哪,讲到哪;缺哪些,帮哪些;现场教,现场学”,在各班组开设“现场课堂”,班长综合运用实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方法,强化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岗位技能培训。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由班长按照标准图例、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一对一”进行培训,确保每个环节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开设“现场课堂”以来,现场培训300余人次,见到显著成效。
二是开展“送教进班组”,让知识化为潜力。单位按照分片承包、划分责任区的形式,在各班组建立师带徒小组,导师指导班组员工填写旬度分析记录表,开展生产动态分析,让班组员工针对岗位异常一起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有效提升了班组技术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以“日观察、旬分析、月总结”为主要内容的日常运行机制,推进了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是成立“雁行智造室”,将创效融入岗位。整合技术资源,成立“雁行智造室”,促进高技能人才在传技术的基础上,带动全员立足岗位创新创效。组建师徒“1+N”领题攻关小组,引入项目化管理,使师徒在合力攻关中提高传帮带效果。青工邵峰与单位首席大师程卫星结成师徒对子,师徒共同研制的“气动式抽油机保养工具”将单井保养时间缩短至12分钟,有效提高了生产时率,成为技术革新的“金牌师徒”。该装置在单位推广应用20套,年创造效益200余万元。
通过实施“三位一体”师带徒培训管理体系,锤炼出了一支技术精湛、素质过硬、攻坚克难的员工队伍,为单位“求生存、谋发展”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玉美. 新常态下构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探索与研究[J]. 企业文化旬刊, 2016(8).
[2]沈争. 建立有效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思考[J]. 经营者, 2015(3).
[3]乔飞, 任杰. 搭建“师带徒”平台,创新员工培养模式典型经验[J]. 经营者,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