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肥套文化保存方法及意义

2018-06-11 01:49张慧陈秋谕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毛南族少数民族

张慧 陈秋谕

摘 要:毛南族文化是我国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大观园中的靓丽之葩,亦是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新一代民族事业推动者需要了解与知道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当前我们对于毛南族肥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继承有着断代的危机,纵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现状,情况皆不容乐观。让文化具有新时代的生命力,其内涵不仅仅是正视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积极促进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仍需继续航程。

关键词:毛南族;肥套文化;文化保护;少数民族

引言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长期积累的独特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下来经过不断的筛选、淘汰而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涉及音乐、舞蹈、建筑等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基本上都是源于生活、融入生活。而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都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五谷丰登、求子祭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中华文明的多样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西毛南族,是广西常驻少数民族之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而毛南族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城市相比相对落后,需要政府重视。近年来,毛南族地区的经济有所好转,但是他们的独特文化又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对于类似这样“取长板,补短板”的不科学现象,政府应该如何保护好毛南族文化。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年人跑到城市打工,留在本地的又有极少人愿意传承毛南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毛南族文化独特不可替代;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毛南族文化,才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 毛南族肥套文化的现状

毛南族肥套文化历经数百年延续至今,保留有许许多多原始的文化仪式,其研究价值和意义举足轻重。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许多毛南族文化包括毛南族的肥套文化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愿意传承傩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一辈的传承人没有可传承衣钵的徒弟。另一项传统工艺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花竹帽的编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和说明,仅仅依靠老工匠口头传授,而这项工艺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其中的奥秘,极大的限制了手工艺品的传承。

另一方面毛南族肥套的文字记述相对较少,基本上都是靠传承人口头传授,一些舞蹈的动作传承至今已经被简化不少,肥套仪式的一些过程也被简化。原本要进行三天三夜才能举行完毕的敬神活动逐渐缩水,许多肥套仪式的独特文化被人们遗忘。由于汉字的普及以及汉语在毛南族地区的广泛运用,许多古老的毛南族文字以及方言濒临消亡,许多学者呼吁加大力度保护个毛南族地区的方言以及文字。但是从近十年的状况来看,毛南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不容乐观。

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需要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转移到沿海地区,并且中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的主要精力用在经济发展上,促使许多毛南族地区外出务工的青年越来越多。与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增加以后,人们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剧增,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置之不理,造成我国社会发展出现重物质、轻文化的“短板”现象,导致当地人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轻,对于物质的欲望越加膨胀。

无论如何,肥套文化是毛南族文化的核心,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作为传承人,应该要重视其文化价值,传承其文化精髓,研究透彻其内涵,虽然时代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仍然需要与时俱在,努力构建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的社会。

2 保存的办法与途径

2.1当前毛南族肥套文化保存方法

毛南族肥套文化是毛南族人民生活的历史缩影,也是现实生活中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精髓。肥套是毛南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较为独特的文化之一。其中,肥套又是毛南族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可以看作是毛南族的信仰。所以,保护毛南族的肥套文化,既是众望所归,也是保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完整性的重要举措。毛南族肥套文化历经数百年,整个历程跌宕起伏,依然顽强的发展至今,反映出毛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能从中得出其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宣传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毛南族肥套逐渐跌落低谷。特别是我国经历文化大革命之后,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受到批判而被迫停止,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得以逐渐恢复,但是有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已经离世,仅存在世的也已经步入高龄,只有一些残缺不全的文献保留在世,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才能够保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自1987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有效保护了肥套等少数民族文化,每年增加对于保护毛南族文化的财力、物力、人力,成立相关的博物馆、撰写书籍、拍摄影像等等。当地政府还将肥套仪式的歌、舞加入到校园的课外活动中,在毛南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开设毛南族体育项目,定期举行毛南族特色节日等等,潜移默化的促使孩子了解毛南族本土文化。自2009年环江县政府举办“分龙节”以后,引起了当地群众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在社会上造成重要的影响。使原先面臨的困境有所好转,但是仍然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如何才能将物质与文化两方面共同发展。

毛南族肥套目前的传承人——谭三岗师公,是肥套仪式的第十四代传承人。从19岁起便随父辈学唱“肥套”歌舞,现在为环江县师公班最能体现肥套歌舞的技艺傩师。谭三刚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快节奏的生活影响下,毛南人在举行傩俗还愿时只重视过程,而不重视歌、舞、戏、乐。 环江毛南族自治文化体育局副局长谭炳贤说:“而今,愿意传承傩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傩师收不到可传衣钵的徒弟,民间傩教古礼越来越简化,一旦失去文化艺术的传统附加,也将失去传承意义和审美价值。”

环江县毛南族自治区还经常组织肥套艺术表演队在国内外演出,虽然在国内部分人可能认为这些表演是乏味的,但是可能在外国人看来,这是他们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这是他们了解中国最直接的途径,直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真正发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还有不少人通过这些表演,慕名前往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实地考察、研究、旅游。目前,环江县政府正在积极规划和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将毛南族艺术与当地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的价值相结合,产生更大的作用。

当地政府保护毛南族肥套文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不仅仅是局限于开设博物馆、标宣传语等等,还将该文化引入当地校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保护毛南族文化,我们虽然还不知道在未来是否有人自愿继承少数民族文化,但是这样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可能性。当地政府还定期举办“分龙节”,将肥套仪式舞蹈展现给世人,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向外传播,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当地政府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宣传毛南族本土的文化,使当地人民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丰富精神文化的同时又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民和谐、社会和谐。

2.2 基于当前毛南族肥套文化保护现状拟实施方法

为了社会稳定、快速的发展,为了能够让毛南族肥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实施以下方案解决当地正在面临的难题。

首先,将毛南族肥套文化与旅游项目相结合,把当地淳朴的民族文化推向市场,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解决好资金引进、文化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把毛南族肥套文化变成一笔财富,逐渐将肥套文化发展成当地经济的中心。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会给当地居民、文化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合理开发旅游业,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环境的污染,也能够增强毛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加强当地对毛南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其次,当地政府要加强毛南族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特别是教育领域,政府更应该重视其作用。将毛南族肥套文化列为中小学生课余活动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肥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几年前,当地政府已经把毛南族肥套仪式中的舞蹈、歌曲设为校园活动之一,肥套仪式的歌舞进入校园,使更多的毛南族孩子从小便能亲身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在当地大范围开展肥套文化的普及,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每个毛南族人民自发保护肥套文化。

第三,当地居民应该自发成立对肥套仪式的研究小组,对肥套文化进行充分的研究,对于毛南族肥套文化无人传、无记载等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督促毛南族人民对本土文化的保护。研究小组还应该走访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学习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避免传统文化的消亡。

最后,还应该建立传统工艺培训班,培养面具、花竹帽的接班人。毛南族肥套仪式中的面具、花竹帽工艺程序相当复杂,需要接受很长一段时间练习才能够掌握其中的奥秘。因为对于此类的手艺制作流程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以及说明,所以暂时只能依靠老一辈的传承着口头传授其制作流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和中国一样,面临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的难题,传统技艺、少数民族舞蹈、音乐后继无人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各国做法都有一个大致的做法,就是加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近年来,毛南族肥套文化虽然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恢复,但是其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其中体现在一下三点:一是肥套仪式缺乏继承人,青年们大多数都去城市打工,仅有少数人留下来,而这少数人当中愿意学习和传承肥套文化的寥寥无几,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需要花在学习肥套上,收入又比较有限,难以维持生活现状。二是许多工匠步入高龄,而肥套需要制作的传统工具又是更加复杂,工匠手艺时刻面临着断代或者灭绝的危险。三是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较差,没有自觉性,而且许多群众对于肥套仪式并没有理解透彻。整体来看,毛南族肥套文化的保护环境不容乐观。

3 保护毛南族文化的意义

毛南族“肥套”是目前保留原始元素较多的一种毛南族仪式,也是毛南族家庭最重要、最频繁的敬神活动。“肥套”目前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是难以找到传承人,面临绝代的危险。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毛南族地区的民间工艺、语言文字等极具特色的毛南族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我国政府和社会保护毛南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不可估量。

毛南族肥套文化是数百年前毛南先民对于大自然的艺术融合与自身想象创造出的独特不可替代的仪式,同时也为毛南族人民提供精神上的娱乐,保护毛南族肥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我国虽然有不少的贫困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大多数地区已经或者正在解决温饱问题,在生活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当生活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弥补的是生活上的空缺。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不一定快乐,不能仅仅满足与物质建设上,还应该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

从社会方面来看,保护毛南族肥套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等同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因素之一。对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毛南族的肥套文化资源、地理环境等等因素可以构成一个理想的旅游景点,在保护肥套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与外界的交流,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艺术而言,保护毛南族肥套文化又有利于中国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毛南族肥套仪式的舞蹈是由几百年前的毛南族先民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学术研究、文化考古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近年来,毛南族肥套仪式的舞蹈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甚至走向世界,即有利于毛南族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同样是在近几年,当地政府还定期举办了毛南族特色节日——分龙节。当地人民通过分龙节进一步了解毛南族肥套仪式舞蹈,逐步向外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慢慢被世人接受与认可。而毛南族肥套仪式的音乐让许多音乐方面的学者有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中创作出许多独具民族风情的特色民谣,为新艺术的创作提供前提条件。有些服装设计师还从毛南族肥套服裝的款式获得灵感,设计出不少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时装。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少数民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强大的艺术创作能力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神话、传说、诗歌、民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还有许多少数民族通过观察现实生活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舞蹈、音乐、美术作品等等。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饮食、建筑、服饰等等都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少数民族人民丰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精神文明与物质需求共同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众望所归。少数民族文化不可替代,它是中国各个民族携手奋进的强大纽带。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某些古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能因为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和谐而被抛弃、被改造,这些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纵观古今,哪些文化没有取精华、去糟粕的历程?只有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才能够共同发展,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加强民族特色、文化价值,才能够保持活力,持续创新。

结语

肥套是毛南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几百年前毛南族先民遗传下来的珍贵遗产,蕴含着毛南族几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好毛南族肥套文化,不仅是维系毛南族文化生存的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也使得毛南族人民充分认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增强当地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毛南族肥套文化保持活力的至关因素。只有加大力度保护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才会源源不断,为中国的民族文化事业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温开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D].广州: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2]欧造杰.毛南族肥套仪式剧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D].宜州:河池学院

[3]王荔.关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4):117-120

[4]高婕,田敏.民族旅游的困惑与选择——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能否双赢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9,30(6):204-208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毛南族少数民族
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毛南族婚礼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