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继中共十九大之后,世界的聚光灯再次对准中国全国两会。3月3日至3月20日,2018全国两会创下25年来会期最长纪录,吸引了3000多名中外记者参会报道,外国记者超过千人,其中就有来自友好邻邦缅甸的记者。
应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邀请,缅甸主流媒体记者团一行13人于3月2日至9日来华采访中国两会。通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式、全国两会主题活动的采访报道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参访,缅甸记者不仅深入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和未来发展规划,还看到了一个客观、真实、开放和自信的中国。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历来是境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媒体开始关注中国,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经验和理念。
今年70多岁的《民主浪潮》总编埃朱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去年他在京参加了十九大的现场采访。本刊记者在机场看到埃朱先生时,他的手打着石膏缠着绷带,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来到中国参与报道两会。当记者询问病情时,他慈祥地笑着说,启程的5天前发生了意外事故,手臂骨折了,经过治疗已经不碍事了。
“通过听取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了解了过去中国五年取得的成就和未来五年规划。同时,我很关注中国新修订的宪法、人事调整等。在这些方面,中国有很多经验值得缅甸学习。”埃朱告诉本刊记者,新修订的中国宪法意义重大,将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非常关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落地情况。这是一项国际性的发展计划,将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埃朱说:“我注意到中国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体现了中国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与埃朱不同,来自缅甸国际广播电台的年轻记者特特温则是第一次来中国参加两会报道。她告诉本刊记者,来中国之前,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阅读了2017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前预测了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今年的两会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信息,包括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积极主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未来继续增长的趋势。”她说,这次的会议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我相信未来中国经济会发展得更好。
缅甸通讯社主编达盛在采访中聚焦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他说,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自己了解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包括GDP、人均GDP等,扶贫和人才培养计划,还有更多具体的发展情况和计划。“中国的就业情况、城市规划,对我而言也很有帮助。对缅甸而言,这些方面都还需要改善,希望缅甸政府借鉴相关成功经验。”达盛表示。
达盛告诉记者,他还第一时间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与新华社相关文章翻译成缅文,通过缅通社对外传播。
“能够来中国参与两会报道,我感到很幸运也很骄傲。”《今日民主》高级记者德德莫杜说,她主要关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扶贫问题。她说,和缅甸相比,中国非常大且富有,但仍然有一些贫穷人口,如何减少这些贫困人口的数量,中国的一些有效的措施或许缅甸可以借鉴。
《缅甸之光》高级记者朱莱莫也十分关注中国的减贫扶贫话题,她对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赞叹,他说扶贫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此外,中国政府在基建、交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期待缅甸也能快速发展起来。
“看到会场壮观的场面,特别是集体合唱国歌,我感到非常震撼。”在参加完人大开幕式后,埃朱告诉本刊记者。
埃朱还记得去年来中国参加中共十九大的情景,自己在新闻发布会上获得了提问的机会,这让他兴奋不已。“外国记者和中国记者一样,都可以在新闻发布会上获得提问的机会。”他说,这显示出中国新闻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他表示,每年两会闭幕后都会召开记者会,中外记者可以自由提问,代表委员也会针对问题进行回应和互动,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值得赞赏,这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和自信。
中国两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启动了“两会”新闻中心,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为境内外记者提供24小时服务,还专门设置了外国记者服务的办公室。这令缅甸记者很有感触,中国两会从会议安排到采访服务都体现了民主和开放。
德德莫杜说,对于此次来中国采访两会,我收获很多,可以看出政府很重视民众的想法,开会之前,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广泛征求民众意见,这样公开、民主的方式非常好。
两会期间,中外记者可以参加多场新闻发布会,还可以自由采访两会代表委员。对此,特特温坦言来采访中国两会后发现中国非常民主,自己从两会采访报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找到了很多热点话题,也采访了相关代表委员。
朱莱莫感受到中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自由顺畅,许多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得到了积极回应。她表示感受到中国政府为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付出了努力。
3月3日上午,来自缅甸的记者们被共享单车所吸引。他们纷纷骑上共享单车合影留念。“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过关于中国共享单车的新闻,我对此十分感兴趣。”德德莫杜说,中国的科技发展让人印象深刻。
事实上,中国的共享单车不仅在中国很多城市普及,也已出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大街小巷。公开数据显示,共享单车ofo已为全球16个国家180多个城市的2亿用户提供了超40亿次出行服务。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磁浮列车,稳定性非常好,而且很安静。”3月7日,在从中国长沙火车南站开往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磁浮列车上,特特温告诉本刊记者,很难想象完全不用车轮的车能够运行。
天网电视台主持人多达特特表示,缅甸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还在建设过程中,所以非常关注中国在交通领域的发展,希望中国能将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带到缅甸。
据湖南磁浮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介绍,长沙磁浮快线属于中低速磁浮列车,最高速度为100km/h。“相比传统轮轨交通可以更好绕开建筑物、障碍物,选线灵活。”他说。
朱莱莫更关注磁浮列车的造价问题。上述工程师解释道,磁浮列车投资较少,地铁造价每公里6至8亿元,轻轨造价每公里2至3亿元,长沙磁浮快线综合造价只有1.95亿元/公里。
德德莫杜表示,自己亲身体验了中国的高铁和磁浮列车后,感觉特别兴奋,她非常喜欢中国的交通工具,充满了科技感。“对缅甸而言,中国的很多方面都是新鲜的。”她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关注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这是缅甸目前最需要发展的领域。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得到两国元首和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3月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国际部副总经理王洪涛与缅甸媒体记者团座谈时说。
据了解,中缅原油管道起点为缅甸西海岸马德岛,经中国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境内。管道全长700多公里,而中石油在海外建设的管道已超过15000公里。中石油与缅甸的合作起源于2001年,除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外,在海上还有三个油气勘探项目。
“中国石油为何选择缅甸进行投资?”针对缅甸记者的提问,王洪涛表示,中石油的投资是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项目。中国有句谚语“远亲不如近邻”,我们选择缅甸,主要看重两国的友好关系,友谊需要建立在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两国的经贸合作可以为两国的友好、政治、外交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妙瓦底》报记者楷图貌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给当地带来的就业问题比较关注,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党群工作处处长张立岩表示,该项目在管道建设期间,当地用工累计超过290万人次,在施工高峰期,缅甸当地员工达6000人。此外,公司也定向培训和培养缅籍员工,比如,与当地的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了一批焊工、电器操作工,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帮助本地员工快速成长。
对于缅媒关注的环保话题,王洪涛表示,管道的设计、施工都从源头上考虑到环保的要求,管道建设非常好地贯彻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中石油在大力发展天然气,这为中国的环境治理、低碳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中缅天然气管道也会给缅甸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是国际商业合作项目,这个项目为缅甸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中油国际管道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周颖秋表示,我们希望缅甸的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动脉为缅甸人民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长期以来,电力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缅甸民众,如何发展和利用好清洁能源成为缅甸媒体十分关注的问题。
“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缅甸大部分地区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希望能与中国开展在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合作。”达盛在参观完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后表示。
在参观过程中,特特温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高科技的太阳能展示中心,通过此次参观,她了解了太阳能的发电原理以及将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太阳能也将改变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缅甸急需这样的清洁能源。
“缅甸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民众对环保问题的担忧,水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达盛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缅甸很多村子还没有电,非常需要水电方面的发展。
为让缅甸记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水电发展的真实情况,3月8日一早,记者团乘坐了从长沙开往怀化的高铁,实地参访了位于怀化的洪江和托口两个水电站。
“这里环境太优美了,让人难以置信。”当特特温看到了洪江水电站大坝时,不禁感叹道。她告诉记者,她一直认为建设大型水坝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地看过之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中的并不一樣。
与特特温有同样担忧的缅甸记者不在少数。在朱莱莫看来,水电能给民众带来好处,使他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她想知道建设水电站对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水电强国,水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水电行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尤其注重生态环境环保,严格遵守当地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
“此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的水电,中国公司在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营、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达盛告诉本刊记者,有机会他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水电,向缅甸民众介绍中国水电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