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大足石刻中的多元宗教文化的表征进行分析,结合当下大足石刻发展现状为根据,从大足石刻简介、对新思潮与新文化的展现,开辟石窟世俗化、生活化先河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大足石刻的发展与进步。
關键词:大足石刻 多元化 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1
在历史长河中,大足石刻一直都属于人们进行朝拜的胜地。在其对外开往之后,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各种前来参观的游客数不胜数。在宝顶香会节中人们更是争前恐后前来参拜,所谓“上朝峨眉,下朝宝顶”就是为其千手千眼观音。大足石刻不仅仅只具有盛名已久的宝顶山石窟,还存在着雕刻极为精细的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石窟,这些较大的石窟群是我国罕有的道、儒、佛雕刻艺术精品。
一、大足石窟简介
人们通常将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大同云冈石窟称为主要的艺术石窟群,但重庆市大足区大足石刻与上述石窟相比其艺术性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石窟规模上对上述三大石窟群也不相上下。大足石刻拥有75处石窟遗迹,造像数量达5万多躯。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代表了公元9—13世纪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二、对新思潮与新文化的展现
大足石刻是我国佛道儒三教唯一一处充分融合的大规模石窟群,在世界的石窟艺术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大足石刻通过自身包揽万象的风范,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以及融合三大教的巨大勇气,致使其成为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继承的代表,也是我国民族核心价值形成的场所。
大足石刻中体现出的各种全新的思想文化景象出处可见。在北山佛湾屹立了250余年的石窟长廊中,佛教的密宗、净土宗以及禅宗等都为后世留下具有较强文化价值与底蕴的龛窟石刻雕像。精致复杂的净土变,庄严慈祥的菩萨,风度万千的观音等都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在石窟中心地带,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书法艺术价值的《古文孝经》碑,石刻的价值不仅是儒家经典中的绝世孤本,其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古代的孝道思维理念已经在佛教的石窟中与各佛像共同接受着世人的朝拜与尊重。另一方面,北山石窟中还存在着历史上不同时期工匠艺人们雕刻的牛王菩萨等造像,这类造像不属于佛教的经典,属于当时百姓们泛神的产物。
在大足石刻石门山造像中,释迦牟尼与玉皇大帝的石龛紧紧相连,东岳大帝、三皇洞等道家神仙形象在各种佛像石刻中广泛存在,相互依存,较好的对道教与佛教充分融合统一思想进行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世间又有多少人可分清楚哪些是道哪些是佛呢?
纵观历史,在思想极为封建的影响下,我国早期的石窟中不会出现道佛儒三教共存的现象,但在大足石刻石籇山石窟中却将道佛儒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孔子、老子、三身佛的石刻雕像共同屹立在一起,较好的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境界,没有人可说清这个石窟应属与那一个宗教的。在宋朝时期以佛事为基础,遵守三教的理法行为进行修为是当时的社会特色,是各种名仕乡绅所追求的主要精神境界。在妙高山的石窟中,有相应的石龛中同时供奉着孔子、老子与释迦牟尼,这种“三教合一”的现象在大足石刻中也极为罕见,在宗教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我国佛道儒思想长时间碰撞冲击期间,飞云变化莫测,出现了各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是否可以想象出释迦、孔子、老子等人在观看妙高山石窟的三教龛时会发出怎样的感想?
通过这些具有多元性的石刻图像可清晰的发现大足石刻属于充分包容和展示不同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敦煌莫高窟主要为敦煌学的艺术宝藏与传承。莫高窟2000多尊石刻雕像,四万平方米的壁画,经文与藏经洞等是使其成为了代表我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代表。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则充分展示了皇权与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完善,不断调整的联系,但是其他宗教石刻雕像一直不能充分的融入到这些佛教经典的艺术代表中。只有大足石刻结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通过极强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将儒家、道家与佛教充分融合成一种新的思想与新的民族文化,经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艺将其永远凝固在悬崖之上,为后世所敬仰。
三、开辟石窟世俗化、生活化的先河
历史上宗教雕刻艺术作品中,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实际情况与时代特征的影响,都逐渐形成了具有教大差距的艺术审美标准艺术表现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理想的意境为核心,佛教造像深受古印度健陀罗和笈多式风格的影响,雕刻上体现为“瘦骨清像”这一艺术特征。 隋唐时期,延续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呈现出典型的理想化和自我发展阶段。其雕刻造像体现为造型雄浑丰满,比例适度,神态端庄优美,展现出华夏的艺术风格。在宋代主要以现实手法为基础,大足石刻逐渐与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发生脱离,其主要为一种生活化、世俗化、人间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大足石刻中具有数量众多的栩栩如生的现实人物形象和在各种教理约束下的实际社会生活场景,特别是宝顶山所表现的社会生活题材,几乎是应有尽有。表现生产生活的养鸡、牧牛、划船、捕鱼、牵马、杀猪宰羊、扶棺哭丧、劝人饮酒等画面,以及表现抚养子女的父母恩重经变像组雕,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特别是“牧牛比心,调伏心意”的牧牛图,在30余米长的崖面上雕刻出了十组牧人放牧的场景,生动的展现了牧人与牛的不同形态,宛如一曲田园牧歌。所以大足石刻形成了与魏晋、隋唐截然不同的艺术雕刻表现形式。以人的形象为主体,已成为大足石刻异于前期各代造像的显著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足石刻进行分析与研究可发现,其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真正的实现与推动了民族文化、世俗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等快速发展与完善。是九世纪与十三世纪期间我国石窟艺术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在世界的石窟艺术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充分的展示出了我国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
[1]张欣娜.大足石刻铭文碑刻的数字化保护[D].重庆师范大学,2014.
[2]曾繁燕.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世俗化图像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龙莉.大足石刻花卉鸟兽造型艺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