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适应性差,家长应如何引导?

2018-06-11 15:31齐雪梅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小乐适应能力学会

齐雪梅

前不久,有一份报道称:一位家中独子在接到出国深造的通知后,他反复再三,始终不敢前行。原因是母亲不能随其同去,而他没有信心能够独立照顾自己、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报道,文中反映的是独生子女教育的弊端问题。这个高才生对社会的不适应,是每一位家长都要反省的。家长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才能算尽职尽责。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要想在社会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是要獲得独立成长的能力,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不依赖别人。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只有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才能在纷繁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得以发展。而现今的小孩子,在父母的呵护、长辈的万般宠爱中成长,他们的独立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案例一:

胡小乐最近很烦恼,他是家里的三代单传,平时家里人对他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整个小学六年,他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升初一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斥巨资把他送进了很有声望的寄宿制外国语学校。胡小乐可傻眼了,饭要自己打,袜子要自己洗,一下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小乐对初中生活感到十分不适应。可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应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学习和生活上完全独立起来。父母不仅对小乐的要求突然变得严格起来,也给小乐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考试成绩必须是班里的前五名,小乐失落极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案例二:

黄愉是某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家中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非常宠爱,极少批评她。可是,黄愉的父母发现,她自从上了小学以后,话越来越少,饭吃得也越来越少。从前那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有时无故乱发脾气,有时早上起来,就嚷嚷着不想去学校。父亲有些担心,就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她似乎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与同学们的交流也很少,一天到晚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爱回答问题。回到家父亲问黄愉为什么不积极发言,黄愉说怕回答不正确,挨老师批评。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表现出了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适应性差。

孩子适应性差,不愿接触新环境的这种情况,一般在一年级及转校的学生身上较为多见。

产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情感上对父母过分依赖。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里对他们过多的溺爱和娇惯,形成了他们对父母强烈的依恋。当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学校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不安,想在老师那里寻求依赖,而老师不像父母一样围绕自己转,而是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就想逃避这种陌生的环境,回到从前快乐的时光,躲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由此便产生了不愿意去学校的情绪。

二是心理承受力较低。

有些小学生,在家里父母事事顺着他们,很少批评他们,于是就养成了听不进批评的毛病,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低。而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老师会时常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者表扬或者批评。由于他们心理承受力低,受到老师的批评后,没有勇气去面对,就采取逃避的态度。上例中的黄愉就是这样,在家中听惯了父母对她的表扬,到了学校,因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想要避免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干脆不愿去学校。

三是对学校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小学,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幼儿园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之间关系的处理要比幼儿园时复杂。有的小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低,和同学们的交往不是很融洽,再加上得不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所以很难快速适应新环境。

前不久,有一份报道称:一位家中独生子在接到出国深造的通知后,他反复再三,始终不敢前行。原因是母亲不能随其同去,而他没有信心能够独立照顾自己、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报道,文中反映的是独生子女教育的弊端问题。这个高才生对社会的不适应,是每一位家长都要反省的。家长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才能算尽职尽责。

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家长要多带孩子接触新的环境。

有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中会不知所错,无法适应融入。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经常带他们去接触新的环境,让孩子在新的环境中去发现有趣的事物,从而增加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新环境中结交新的朋友,并适当地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加入到新环境中去,更好地和他人交往,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当孩子进入新的环境感到不适应的时候,父母最好用握住孩子的手、摸孩子的头等方式鼓励孩子,使他们在充满安全感的状态下适应环境。

二是家长要注意锻炼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心理素质的优劣往往决定孩子生活、学习、事业的成败,而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心理适应能力。它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孩子具备了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映。很多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很快就会打成一片,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还有的孩子,面对新的环境会产生胆怯、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绪,这都是孩子心理适应能力不强的体现。

心理适应能力是孩子的心理品质问题,反映孩子面对新环境时的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要想更好地融入新集体,就必须具备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父母可以多培养和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养成遵守规范、乐于合作的意识和习惯。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心理问题,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孩子放弃个性,而是懂得与人相处之道。父母还要身体力行地传授与人宽容的豁达心态,这样也会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人相处。

三是家长可有意地与孩子适当分离。

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哭闹,这说明孩子对于没有父母的环境心存不安,他们不想在新环境中独自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茫然,这种心理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所以,父母要树立和孩子适当分离的意识,适当地从孩子的视线中“消失”一会儿。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在附近进行观察,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要干扰他们的活动;有时甚至可以短暂离开,但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妈妈离开一下,一会儿就回来”,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从心理上接受和父母的分离。

四是家长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能,但不要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

孩子喜欢与他人,尤其是同伴交往,但是假如他不掌握交往的技能,就可能会受到同伴的不认同甚至是冷落或孤立,这会为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带来阻碍。家长应告诉孩子,与人交往时要谦让、友好、协商、分享,若孩子这方面做得很差,家长可以提供一定的情景,加强对孩子的训练。

此外,学会交往的技能,是交往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交往的基本功。

有些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可能会表现出迁就他人、宽宏大量的行为,家长为此很不高兴,觉得孩子受委屈、受欺负了,有的家长甚至出面干涉或阻止他们继续交往。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排除是孩子软弱、缺乏主见的表现。但是,家长不能因此而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权利,如果发现确实是因为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所致,家长应注意教育孩子,在他每次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仔细观察,等到小朋友离开后,再帮助孩子进行分析,指出他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对。不对的地方要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做得对的地方要给予表扬。

五是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控不良情绪。

孩子的情绪会决定孩子的性格及做事的态度,还会决定孩子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否和谐、人格是否完善。当孩子情绪不好、无法调适自己时,父母应当给与孩子适当的关怀和理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到孩子情绪稳定后,父母要面对面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孩子学会了调适自己的情绪,就会很好地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猜你喜欢
小乐适应能力学会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学会尊重
猫三狗四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