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军 张予涵
摘 要: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强调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矫正要素配置扭曲,这种转型必然会与正在推进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联动,这也为高校图书馆改革要素投入、创新供给、拓展需求提供了契机。本文引入供给侧改革概念,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探索其馆员、资源、馆舍、创新、机制等五大供给侧要素的改革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供给侧改革 有效供给
The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pply side path
ABSTRAC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pply side reform,it emphas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 and the distortion of the correction factors, This transition is bound to produce linkage with the ongo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s elements of innovation, supply and dema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upply side reform, Taking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its librarians, resources, library, innovation, mechanism reform of the five big supply side elements such 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th.
KEY WORD: supply side reform University Library Effective supply
中圖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02
一、引言
“供给侧改革”一词来源于强调供给在经济中重要性的供给经济学[1],其实质是从生产端改革生产力,提升竞争力,通过改变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使社会需求能与社会供给相适应。供给侧体系涉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其结构性的调整必然会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联动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应从其“供给侧”角度切入,增加有效服务供给,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改革旨在调整结构,使劳动力、土地及资本三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结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相关要求及高校现实情况,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调整高校馆供给侧馆员、馆舍、资源、机制及创新等五大要素的结构配置,提升五要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五要素的生产率摆脱对需求管理政策的依赖,进而提高供给能力和效益。借用宏观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公式[2],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服务增长水平函数可用下式表达:,其中L代表馆员、B代表馆舍、R代表资源、M代表制度、C 代表创新,对于这五类要素的重构能解决师生读者急需而又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并创造出新的需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中指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3]。给合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本文形成高校图书馆综合改革框架如图1
其中核心要素是机构和制度的变革;对馆员队伍的培养和利用并激发活性是其内生动力;各类馆藏资源作为变革的基础保障而进行配置;馆舍作为空间支撑应当体现功能化、智能化、可评估化;营造高校图书馆创新生态圈是变革的关键因子。
三、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冲击,在高校图书馆的需求侧出现了协同科研、学科评价、情报咨询等多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而在供给侧固步自封的馆员队伍、“书本位”或形式化的资源建设,单纯求大图全的馆舍建筑,及制约服务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设置都在不断加剧高校图书馆与读者间的“供需错配”。
1.馆员队伍重组
馆员是图书馆最根本的资源和财富,也是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发动机。在传统业态下馆员的工作场所局限于图书馆,主要的职责是针对资源的分类、编目、典藏、流通和读者教育。同样在需求侧的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仅是流通借阅、文献传递及信息检索等无差别的排浪式服务,因此对馆员的专业学科背景要求不高,也不存在持续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而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高校馆都实现了典藏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服务泛在化,将高校图书馆拆除了围墙迁徙到读者的电脑前并成为高校公共知识链的重要环节。馆员所承担的传统服务对于拥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生读者已不具有排他性,排浪式服务需求也已转变成为个性化知识服务需求,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馆员应当既成为供给侧最活跃的要素又是连接需求侧读者和图书馆进行知识交换的媒介。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从多角度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和重构。首先引入职业资格化,参考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设计高校图书馆馆员准入制度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从入口处控制好馆员队伍的层次结构[4];其次岗位多元化,传统的采访、编目、流通等岗位功能逐渐萎缩,呈现外包和合并趋势,代表新供给的智慧馆员、数据馆员、营销馆员、技术馆员、首席馆员等岗位成为实现精细化服务的渠道,高校馆要敏锐的发现需求,适时的调整岗位设置适应这种新常态。第三,考核多元化,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设立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以对读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设立差异化的考核标准,激发馆员积极性。最后还要注重培训常态化,高校图书馆供给创新要求馆员知识结构达到或接近读者学科背景,才能提供知识服务,馆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自己既是图书情报方面的专家又是跨学科的杂家。
2.馆藏资源重构
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物质载体,也是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保障。馆藏资源包括纸制资源和数字资源,在强调需求侧管理的条件下,大多数高校馆资源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扩充典藏量,以数量刺激质量,以超量的供给创造微弱的需求。出现了纸制和数字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数字资源缺乏整合造成资源孤立,资源建设的“书本位”和形式化观念导致“零借阅图书”增加。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构建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5]。改变供给侧资源建设体系的途径是:整合资源构建知识发现系统,将各类数字资源聚合实现跨库检索服务,分类呈现按需排序,提供一站式各类知识资源的情报可视化服务,加速各类资源的周转提高使用率;隐性资源显性化,引入知识管理概念,运用知识地图、机构知识库、专利库等工具最大限度的获取、搜集、整合知识资源,成为智慧服务的基石;构建特色资源,开发地方、学科、馆藏特色资源,丰富资源供给的内容和形式;以营销的理念进行资源的推广,加强资源宣传应用自媒体平台、培训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宣讲馆藏资源,在过程中塑造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品牌。
3.馆舍内部空间规划
馆舍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建筑空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基本结束,高校馆舍也从追求面积增长体量超大的外延式改扩建转向“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满足图书馆功能需求,节能环保,并具有空间调整灵活性” [6]的内涵式变革方向上来。馆舍内部空间精致建构能彰显校园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空间利用充分,也是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以往高校图书馆空间划分存在着部门分割功能单一,划分保守,资源封闭等问题。在供给侧改革充分体现效率的要求下,高校图书馆馆舍首先要满足《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适用、灵活、高效、经济、安全、美观等六大原则[6]。在馆舍内部设计上注意空间智能化,将计算、信息设备和多模态的传感装置嵌入馆舍空间,具有自然便捷的交互接口,以支持读者方便地获得计算机系统的服务,扩大自助服务,减少馆员干预;区域功能化,既要能保证资源的收藏利用,又能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结合高校实际可划分利于自主研修的学习空间、激发学术碰撞的社交空间、开放实验平台和创新学习模式的创客空间、近距离接触新技术的体验空间等多样空间,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师生合作学习、共享研究、交互传播和科技体验的第三空间;借鉴欧美引入空间评估概念[7],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否适应师生需求变化进行量化考察。
4.激发创新动能
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发展最活跃的因子,多形态的创新能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也是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变量。与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高校馆在短短几十年完成了跨跃式的发展,但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力和贡献率不高,而创新是解决供需错配的有效手段。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观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这些创新对于适应现代读者需求,重组资源配置、优化体制结构、培育高校馆发展新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着力点是:营造高校图书馆创新的生态圈,构建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例如设立创新基金奖励在工作中的实施团队或馆员,举办创新沙龙介绍图书情报专业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设立高新技术产品体验中心;构建多元化的创新主体,促进高校图书馆内外有创新意愿的主体能有机会和空间进行创新,开展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激发读者创新精神,从过程中创新新需求、增加新供给、形成新动力。创新的落脚点在于服务体系再构建,从高校图书馆基本职能出发,对基础服务、教辅服务、科研服务的技术、内容、手段进行创新[8]。
5.变革机构与制度
机构和制度是保障高校图书馆运行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唯此才能体现各个主体的效率,使要素投入成为有效投入提高图书馆供给的绩和效,而实现这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制度的变革、机构的优化。我国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业务流程为依据的大部式机构设置体系,统计显示78%以上的高校馆都设立了馆长办公室、采访、编目、阅览、流通、技术等部门[9],围绕着资源的典藏、流通、数字化展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框架。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师生读者快速提高的科学素养,以业务流和资源流为基石的机构和制度正受到服务流和技术流的挑战,传统的采访编目业务外包,阅览流通业务量逐步萎缩,与此同时专业的学科评价,前沿分析,情报分析等却受到高校科研人员青睐,但无法完全满足。解决这一机制上的供给不匹配应当从三个方面拓展,首先增加服务对象话语权成立校内图工委,设立由职能处室负责人、学院师生代表组成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主管校领导和馆长担任主任委员,定期召开会议针对资源建设、文献信息、读者服务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将闭门造车式供给转向有的放矢式供给;组织机构重组,在明确本馆供给定位的基础上,设立以资源建设为中心和以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双业务流程并整合传统部门、拓展创新部门,以业务划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以供给匹配度为要素建立高校图书馆绩效考核制度,既考虑需求侧量化考核又引入供给侧的人文考核。
三、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供给侧改革根本要义是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持续变革中,这些变革将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转型带来机遇。高校图书馆应当明确定位,把握改革的边界,探索通过重新配置馆员、馆舍、机制、资源来提升服务效益的改革路径。加大各類读者在图书馆建设中的话语权,形成具有学科和区域特色的高校馆;必须认识到这种改革的红利释放是一个过程,对于高校馆的各类要素从生产端、供应端和服务端三个层面的提升需要反复创新磨合;解决高校图书馆供给侧的问题不是说需求不重要了,围绕着读者需求的升级,一些“高端供给”也能创造出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可靠、更具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45-46.
[2]苏剑.宏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7-138.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16-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4]王冬阳,蔡箐,冯佳,吴丽娟.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实现路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02:63-67.
[5]张新杰.高校图书馆采访有效性质量控制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04:55-58.
[6]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16.
[7]HowLibraryLearningSpacesContributetoStudentSuccess:ALibValueProject[EB/OL].[2016-09-10].http://libraryassessment.org/archive/2014-library-assessment-conference.shtml.
[8]2014toptentrendsinacademiclibrariesAreviewofthetrendsandissuesaffectingacademiclibrariesinhighereducation[EB/OL].[2016-10-10].http://crln.acrl.org/content/73/6/311.full
[9]陈雁.从中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观其学术特征[J].现代情报,2015,11:96-100.
作者简介:杨文军(1975-),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
*通讯作者:毛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