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问题不可简单化

2018-06-11 15:29于平黄元华
湖南教育·C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树小草家长

于平 黄元华

近日,课堂小测验中有一道题是考查多项式运算的,笔者发现全班竟然有十多名学生没有掌握或者计算出错。学生们做这类题至少50道了,手边就有详细解答过程,老师也在黑板上讲过多遍,部分学生还是不会,究竟原因何在呢?

若认为课堂上手把手地教就能教好有些学生,我们就太天真了,低估了教育的难度。学生之间能力禀赋、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能手把手教好的学生都是悟性或者学习习惯比较好的。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别人几秒钟就能学会的知识,他们却怎么也理解不了,或者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就是不适合学数学。有的学生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却不知道学习任何技能都需要持续的钻劲与定力。有的人就是成大树的料,有的人就是当小草的料,我们不要勉为其难,非得把小草培育成大树,否则师生都痛苦。不信你给我培养出一个李白或者牛顿来看看,哪怕你举全国之力也会徒劳无功。家长和教师都不要强迫学生学习,而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接受能力,顺应生命成长的规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不提过高要求,以鼓励欣赏为主,充分尊重孩子,因势利导,尽力而为即可。大树有大树的价值,小草有小草的作用,各自发挥自己的潜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才会和谐融洽、生机盎然。

有人说,一天弄懂一道题,中学6年也可弄懂两千多道题,那总可以学好数学吧。有人说,高考数学总共才22道题,高中3年有36个月,每个月研究一类题型,总可以研究透吧。这些说法貌似有道理,其实都失之肤浅,都是简单化思维所致。简单化思维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考虑工作对象的个性差异,机械套用现成模式,盲目夸大主观能动性,总想改天换地。笔者常常见到一些局长、校长踌躇满志,急吼吼要求属下各部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人人像催命鬼似的,局长催校长,校长催主任,主任催老师,老师催学生,所有的压力最终都落在孩子们稚嫩的双肩上。大家压力山大,哪有闲心停下脚步、蹲下身子研究学生们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化需求,谁研究谁落伍,一落伍就意味着名利受损甚至下岗。于是乎,教学成了填鸭式的强塞硬灌,学习成了囫囵吞枣式的被动下咽,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加班加点大行其道。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学生,而是解题机器。很多人可能忘了,教育不是工业,更像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长期的浇水、施肥、培土。众所周知,庄稼的收成取决于种子与农民,那么教育教学的效果只能取决于学生素质与一线教师。若各级领导要政绩、争面子、分任务、下指标,那这样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教师与学生的灾难。

其实,对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习惯与价值观已经基本定型,若想改变真的难乎其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就是陪伴、顺应与帮扶,给孩子讲明道理,给他们选择权。至于教育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天分与个性品质,不是教师和家长如何努力孩子就会按照大人预设的轨道成长的。任何指望立竿见影、一劳永逸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学生的个性、资质、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教育的难度与复杂性,而教育的难度与复杂性常常被人们低估。某些所谓的名师和专家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教好,却擅长高谈阔论、好为人师,乐于为广大家长指点迷津,真是岂有此理,害人不浅!没有人敢打包票说能教好任何学生,哪怕你教好过1000个学生,你也未必能教好第1001个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或家长,我们千万不要自视过高、自我膨胀,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包教包会,而要永远保持头脑清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切不可一味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为学须静心,回避世俗纷扰;教育要朴素,远离喧嚣浮华。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蹲下身子倾听学生,沉下心来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潜心设计教育教学,还学生一个快乐、舒展的课堂,还学校一方清静、自由的晴空。

(作者单位:澧县大堰垱镇中学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大树小草家长
小草受伤了
大树的日常
小草也会疼
家长错了
大树
小草
小草醒了
家长请吃药Ⅱ
大树的梦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