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汶川5.12 地震十周年

2018-06-11 10:01唐靖濠,徐普查,刘坤
消防界(电子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救援消防

十年的时光,好像很长,

长到我们不停的迎来新的生命。

十年的时光,好像很长,

长到我们建好了新的家园。

十年的时光,好像很长,

长到大家可以忘记伤痛,开始新的生活。

转眼十年,重回汶川。

那些曾经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裂痕上,

布满了营救与被救者共同缝补的痕迹,

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回首

Part 1 那场生命竞速救援

转眼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十年,家园已重建,人们的创伤也逐渐抚平。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无法忘记这段历史,更无法忘记资阳消防官兵在汶川地震灾区艰苦卓绝的救援行动。消防官兵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专业救援素养与英勇奉献精神,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火速成立抗震救灾突击队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省消防总队统一部署下,市消防支队火速成立抗震救灾突击队。以特勤消防中队12名官兵为主要救援力量的第一批救援力量,在地震后4小时启程奔赴重灾区德阳什邡市开展生死营救,这也是第一支抵达重灾区的跨区域救灾力量。

第二批救援力量带着急需物资,于14日中午奔赴什邡投入救援。在余震不断、危机四伏、身心俱疲的情况下,连续奋战200多个小时,从废墟中抢救出受伤人员26人,破除障碍3500余处,转移各类物资40余吨,为受灾群众送水400余吨,喷洒消毒液56吨,完成什邡宏达化工液氨泄漏事故抢险堵漏等危化品处置任务。

洛水镇第二小学救援

天塌地陷,废墟下,生命流失在分分秒秒间。在道路条件十分艰险的情况下,经过近4个小时的夜间奔袭,资阳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于13日零点25分到达什邡市洛水镇第二小学,这也是第一支到达的专业救援力量。当时整个学校教学楼坍塌近三分之二,400余名师生被埋,孩子们的书包和血迹随处可见。见此情景,官兵们立即展开行动,在泥泞的废墟下冒雨寻找生还者。

一位10岁左右的小女孩被倒塌的房梁和预制板压住了左脚,满脸鲜血,手臂折断。在经过余震和排除万难以后,消防官兵终于将她成功营救出来。“救出来了!人还活着!”周围群众情绪沸腾。小女孩很快被送上了救护车,整个救援用时35分钟。这名小女孩,是资阳消防官兵在地震灾区成功营救的第一名被困学生,紧接着又在现场搜救出11名受伤者。

什邡宏达化工160吨液氨泄漏处置

5月14日,因受地震影响,蓥华镇宏达集团四川什邡化工有限公司内大量危险化学品发生燃烧和泄露,“200米外就能闻到强烈刺鼻的氨气”,一旦爆炸,方圆数十公里数十万受灾群众与救援人员的生命将化为泡影,并对自然流域造成严重污染。

14日下午4时,资阳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11名队员赶到事故现场,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划定警戒区域疏散周围群众,配戴好个人防护装具,顶着硫磺燃烧产生的浓烈烟气和液氨泄漏的剧毒气体,迅速利用喷雾水枪对泄漏区域进行稀释,降低氨气浓度。突击队员王伟、鲁林深入罐区10多分钟,寻找到准确泄漏点。而后配合兄弟部队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罐体进行堵漏。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艰难排险,液氨泄漏险情被成功控制。

17日,多次强烈余震使液氨罐再次受损并泄漏。资阳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对液氨进行转移。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官兵们没有退缩,连续奋战至23日增援力量前来轮换。

红白镇红白小学救援

16日上午,在什邡红白镇红白小学坍塌的建筑前,众多的群众焦急地望着废墟,期待奇迹出现。但由于现场条件极其恶劣,余震不断,这几乎让救援工作陷入了停滞的状态。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抛弃,决不放弃!”突击队6名队员进入废墟搜救,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用双手搬石块、挖废墟、清理建筑材料,经过近8小时的努力,打通了救援通道,成功救出了被困者。

送甘露,解民急

地震后,灾区生活用水全面告急。资阳消防抗震救灾突击队在抢险救援的同时,还承担了为洛水镇、红白镇居民、抗灾驻军解决基本生活用水的任务。

道路坎坷崎岖,大小余震时有发生,山体滑坡、飞石都严重威胁着车辆行驶安全。突击队抽调部分队员,利用消防水罐车,每天往返奔波一百余公里,为两个重灾区的三万多受灾群众和五千余名救援人员送去了一车车的救命水。

5月16日,突击队员前往什邡红白镇送水。数十位群众在路旁拦住消防车,其中一位老人几乎作势要跪下了,被消防员及时扶起,老人动情地说:“谢谢你们,是你们送的水救了我们的命啊!”

Part 2 记忆中的那座城和那些人

弹指一挥间年轮划进2018,距离2008年5月12日整整十年了。十年前那场牵动环宇的大救援,已然大爱永驻人间。带着敬畏怀念之情,我们走进了当年参加救援的攀枝花消防支队,走进了当年参加救援的官兵。

2017年末的某一天

郭清明和邓军是攀枝花消防支队的普通一名官兵,都参加过“5·12”大救援。2017年末的某一天,两人收拾行装,穿着迷彩,百感交集地重返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们想来看看,看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当年救援过的废墟是否变样。进入当地后当年的点点滴滴,让这两位铮铮铁骨的男儿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到了映秀,一位老婆婆看着穿军装的他们便主动上前聊天、打听,得知郭清明和邓军的身份后不停地说着“谢谢!”

身份·让我义无反顾

十年前的那一天,郭清明匆匆终止了产假陪护,毅然前往灾区救援。当时,郭清明正在绵阳江油老家照顾分娩大出血的妻子,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请示支队,跟随途经江油的济南军区某部迅速赶赴北川县一线抢救群众生命。

而就在郭清明奔赴一线救援后,他的老家绵阳江油市发生大小余震数十次,最大震级达到里氏6.0级。家人的危险、自身的安全都被郭清明抛在脑后。在北川一线抗震救灾期间,郭清明冲锋在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战斗在余震不断、危机遍布的灾区之中。从北川到茂县,一路徒步搜救,走过一片片废墟,抬过无数的伤员,15天没有洗澡……回想起,郭清明总是说:“这是应该的,因为我是消防员。”

使命·我们决不放弃

地动山摇的那一天,随着一声令下,邓军等25名攀枝花消防官兵整装赴前线。从都江堰到映秀,一路山体滑坡,一路余震不断。他们一人一个口罩,手动破拆,搜救遗体,搜索被困者。

来的路上大家心里对灾情多多少少有着认知,可到达现场后,队员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镇上到处可见垮塌的房屋和摇摇欲坠的建筑物,满目疮痍。被倒塌房屋掩埋的大约还有2700多人,队员们立即投入救援,在高低不平的废墟上进行搜救。

没有时间恐慌,也没有时间悲伤,队员们立即展开了搜救工作。冒着危房随时都有可能垮塌和余震不断的危险,利用切割机、液压剪、钢筋速断器配合大型机械对垮塌的房屋逐一进行清理,在一些空间很小,不宜动用机器操作的地方,参战的消防官兵采取用双手刨、铁铲挖等方法,搜寻被困者。

震后救援期间,攀枝花消防支队抗震救灾突击队官兵在映秀镇抢救群众财产,配合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疫分队对现场实施防疫消毒40000余平方米、处置因对危险建筑实施爆破而引发的火灾7起。

英雄·废墟下的感动

5月28日上午,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校园内,地震时为营救学生而牺牲的英雄教师方杰,其遗体被两根粗50厘米的大梁呈“T”字形压住,学校和家人曾向多支部队求援,希望能帮助将英雄的遗体取出,但由于大型机械无法靠近,加之其他部队装备不足,任务再一次落在了攀枝花支队抗震救灾突击队身上。

队员们被方杰老师的英雄事迹所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英雄的遗体取出!接受任务后,参谋长李林从第一、二战斗小组中抽调冯健、邓军、付君、黄占强、张海存等8名队员,携带无齿锯、手动破碎器、液压顶杆、扩张器、钢筋速断器等工具进入现场。

由于方杰老师遗体所处的位置四周全是随时可能发生垮塌的危房,为了作业安全,突击队队长李林、副队长邹登全、赵伟等三名干部随队前往,并对现场情况进行了全面侦察,制定了抢救方案。从上午11时开始部队开始作业,至下午5时左右,经过攀枝花消防官兵5个多小时的奋力施救,方杰老师遗体最终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下缓缓抬出。参战的攀枝花消防官兵和现场武警官兵等,列队向英雄教师默哀致敬。

在实施破拆作业时,由于大梁太粗,且如果动作太大极可能导致其它建筑垮塌,队员们只能用手动破碎器一点点地将大梁的水泥打掉,然后再用无齿锯、钢筋速断器等进行破拆,几个小时下来冯健、邓军、付君三名同志的双手由于长时间使用手动破碎器而打起了血泡。

震撼·孕育英雄的雏鹰

在攀枝花消防,有一位特殊的战士——高国昭。“5·12”大地震的时候,他是灾区里面的受灾群众之一,因受救援官兵的感染,怀着感恩之心而投身军旅生涯,如今已是“身经百战”的攀枝花消防人。

2008年的高国昭只有14岁,在景区当解说员。高国昭说:“当时就跟世界末日来临一样”。幸运的是,在地震中他第一时间遇到了前来救援的军人。高国昭跟着救援军人们一路救援,一路撤退,最后安全回家。高国昭用了“推山填海”来形容当时的救援官兵,他们严明的纪律和那种“推山填海”的行动力深深撞击着这个14岁的心灵。

经此大难,经此震撼,高国昭回到学校念完了初中,然后毅然地加入了从军队伍。他想救人于危难,他要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大爱永存,世间没有抗不过去的灾难,大爱永续,无论何种废墟也将绽放美丽的花朵。

坚守· 无悔的选择

2008年,大批的援建大军挺近四川灾区,现任攀枝花消防支队仁和大队的防火参谋戴新星就是“5·12”震后援建大军中一员。

戴新星踌躇满志从昆明指挥学院毕业,本可以去到发展条件更好的东部沿海城市——上海。但军人本能的使命在告诉他,此刻要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戴新星毅然选择来到四川灾区援建,并最终留了下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不断地续写着自己坚守信念的故事。

残垣断壁之下,我们用双手在废墟瓦砾里磨平震后的痛与悲凉;哭泣痛忆之中,我们用信念告诉灾区的人民相信党、相信我们,通过不断地建设、不停地发展,灾区未来将无比美好;深夜思乡之时,我们告诉自己有国才有家,忠于祖国,奉献人民,这是属于军人的坚定抉择。从戴新星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一批又一批赴灾救援的同志自我坚守的光辉品质,如今的灾区依然有以前的痕迹,但这些痕迹是坚强、勇敢、奉献、担当所刻下的,是连接着汶川人民和救援者之间震不垮的心灵桥梁。

未来·在希望中前行

历经“5·12”汶川地震救援、“8·30”会理黎溪地震救援,米易泥石流,“9·19”洪水等一系列灾难考验,攀枝花消防不管从装备、技术还是训练都有长足的进步。

10年的发展,10年的考验,10年的变迁,从2008年以来,攀枝花消防砥砺求新,成立地震救援常备机动队,定期开展地震救援演练;成立重型搜救队,开展行军拉练;大力创新先进的装备器材;引进先进师资重点教学等措施强化了消防部队的专业化特质,不断在应急、防灾、救援、抢险等方面力求变革,为人民群众交上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Part 3 八天八夜生死大救援

从戎十七年的我,记不清多少次,我和战友们置身险境不顾,攀山崖、下深井,向遇险群众伸出援助之手;记不清多少次,我和战友们置生死于度外,赴火海、搏激流,救援人民于水火……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2008年5月15日我和战友们参加“汶川大地震”八天八夜生死大救援。虽然过去十年了,但身为现场亲历者,我脑海却时常浮现着抗震救灾的画面, 仿佛这一切都是昨天的故事……

深夜集结

记得2008年5月14日深夜十二点,担任黄冈市消防支队直属二中队排长的我,查完哨刚进入梦乡,5月15号凌晨1点多钟,我被一阵剌耳的手机铃声惊醒,睡梦中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参谋长刘林刚打来的,我一下子就清醒过来,心想这时候刘参谋长打电话多半是哪里发生了大的事故要我们中队支援了。我以最快的速度从床上弹起来接听他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急促的声音:“你用最快的速度挑选14人,那边中队6个人,组成共20人的抗震救灾突击队,准备好以下的器材装备……马上出发到支队报到,赶四川抗震救灾。”我接到命令后心情很复杂,手有些抖,心跳加快了许多,我顾不上穿衣服,下楼按响了报警电铃,队伍很快集结完毕,一切准备就绪,在进行了简短的动员讲话后,我和城区两个中队共21名官兵登上了去总队的运兵车, 到省消防总队集结赶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

赶赴一线

5月15日早上五点许,各路队伍在省消防总队集结后,总队副政委、救援突击队指挥长王稳国只进行了简单的动员,随即我们165名抗震救灾队员在王指挥长带领下被车运往天河机场,我们乘专机赶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路上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问题:这次坐飞机去,还能不能回来?但是,我很快又被有幸参加“汶川大地震”这项光荣的抗震救灾任务而感动了,四川的灾情牵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我这次是去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虽死尤荣!上午11点,飞机安全平稳的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到达机场后,那里的交通车早已在机场外等好了,我们很快便被运往灾区第一线——绵竹市汉旺镇。一路上,所有的队员都不说话,大家都看着窗外那些脱落了瓦的民房,偶尔看到几间倒塌的房子。车慢慢的接近我们的目的地,倒塌的房子开始多起来,路边到处是帐篷,参加志愿救灾的车辆川流不息,随时可以听到消防车,救护车尖锐的警报声,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升了起来。下午5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绵竹市汉旺镇。

生死救援

汉旺镇是这里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们到达现场以后,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到处是倒塌的废墟,80%以上的房屋倒塌,没有倒塌的房子也全是残垣断璧,摇摇欲坠,人们全部住在路边、草地、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不知道还有多少生命被留在那些废墟之下,先期到达的救援人员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搜救。

这是一场生命至上的国家抗震救援,这是一曲众志成城谱写的生命壮歌。

灾区天气十分恶劣,狂风肆虐不减,电闪雷鸣不断,余震一次次出现,雨在一天天下,雨水一次次模糊了我们的双眼,我和战友们始终把灾区当故乡、视灾民为亲人,一边抗震救援,一边了解事故现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消防官兵,每一次战斗,我们舍生忘死、全力以赴,将消防官兵忠诚为民的“大爱”深深镌刻在四川灾民心中。快,快,再快点。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希望。雨水泥泞,闪电霹雳。橙色的身影在奔跑,在传递、在协调、在搬运、在救援。我们挥汗如雨,我们健步如飞,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为遇难的生命撑起一片绿荫。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按照指挥部的分工,每天进行轮流搜索和救援。作业现场余震不断,房屋随时有再次倒塌的危险,在不断的余震中,冒着随时可能被山上飞石击中的危险,我们争分夺秒地奋力搜索和救援,缺乏挖掘机械,我们就用双手去刨,指甲刨掉了,手被磨破了,十指鲜血淋淋,血和灰混在一起,疼得钻心,可我们咬着牙忍着疼痛坚持不停地刨……由于气温不断上升,很多被埋的尸体都已经开始腐烂,现场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恶臭味,但是我们还是通过机械挖掘和人工作业的方法找到了数十具遇难者的尸体,遗憾的是,无一生还。

地震72小时后的汉旺镇,死尸的气味在小镇里弥漫开来,不少人忍受不住,呕吐不止,不得不用布角塞住鼻孔。由于缺少尸袋,仍有大量遗体被摆放在街道废墟的空隙间等待处理。而废墟下面仍埋有数千人之多,且正在不断死去,曾经秀美的那个狭长山谷已变成人间地狱。

余震随时发生,飞石“哗哗”滚下,但我们消防和武警官兵、解放军指战员及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奋战、毫不畏惧。气温白天高,夜晚低;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许多人累得都难以站直身板,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锨镐,各种机械设备昼夜轰响……

军民情深

“兵弟弟,吃碗稀饭吧,这可是我们一家人一大清早为你们熬的。”5月18日清晨4时30分,家住在绵竹郊区东北镇玉马村的两姐妹家里房屋受损不能居住,得知我们突击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两姐妹清早起床,在野外架锅开始为我们突击队熬稀饭,随后和各自的丈夫一起两家6口人,专门租用车辆,带着碗筷,将粥送到我们突击队的营地。

“谢谢大哥大姐!我们部队有纪律,不能拿和吃灾民食物,您们吃吧!”我们一再谢绝。“你们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到我们这里冒着生命危险抗震救灾,几天只吃干粮没吃饭,我们很心疼,军民一家人,吃碗稀饭更有力气救灾呀。”两姐妹家人和当地灾民再三劝说。

“大哥大姐,你煮的稀饭真香。”对于两天两夜没有沾米的消防官兵的我们来说,这不是一碗普通的稀饭——它凝聚着灾区人民对消防子弟兵无私的爱。同时,我们更感觉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光荣、艰巨而又神圣。在救援过程中,我们消防官兵的吃饭和饮水成了大问题。

但是,只要突击队的救援工作一停下来,就有老百姓自发地为我们突击队送水。刚到绵竹的那天,官兵们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一位中年男子便送来一盆子热乎乎的鸡蛋,硬要我们吃。

危机四伏

绵竹市汉旺镇余震密集,日均余震百余次。官兵稍有不慎,就有被飞石击中、被塌房掩埋、被泥石流吞没等危险。记得有一天中午,我们正在换班吃点干粮,刚吃了一块饼干,突然感觉到大地晃动,地下传来“嗡嗡”的声音,房子上的瓦块开始掉落,我们立即从房里跑到了路中间去,还好,房子没有倒塌,要不然,我们可能也就把自己捐给四川人民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余震不断,每天都有,也就习以为常了。营救仍在继续,虽然废墟中掩埋的幸存者生还率随着时间的消逝大大降低,可只要还有一线希望,还有一点微弱的生命迹象,搜救就绝不放弃。救援队员、武警、消防、解放军官兵、医护人员以顽强的毅力,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克服余震、暴晒、暴雨、寒冷、饥饿、伤病等重重危险和困难,全力抢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救灾中的困难超过了我的想象,地震后,断水断电,城市瘫痪,我们走的又急,所带给养不足,每人每餐只有一袋面包,一瓶水,三天后,我们才得到补给。每天我们穿着抢险救援服,工作一天后,全身湿透,多么想痛快地洗个澡啊,可是在这里,这都是奢侈的想法,我们几天都洗不上个澡,只好换内衣,换了新的就把旧的丢掉。由于没有水份,好多人每天只有一次小便,两三天才有一次大便。每天晚上,劳累一天后,我们和衣而卧,就躺在水泥地上,马上就进入了梦乡。余震、倒房、泥石流等危险也天天伴随我们左右,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下,突击队员没有一人叫过苦喊过累,表现出良好的战斗作风,令人非常高兴。

八天八夜生死大救援,我们共搜索被困人员数千人,转移物资、设备和资料数百万册,现场拾到33960万元现金、数十张存折和一批项链、手机、手表、照相机等,除现场确认交给失主外,其它均如数上缴指挥部,并搭建帐篷数千具,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救援任务。我为能参与这次救灾而感到自豪,为能给灾区出份力而欣慰,能够带领20名官兵平安返回部队而开心!

感恩一切

惊心动魄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了,那天崩地裂、山河同悲的惊心场面却依然令人难以忘怀,我们经历了八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日日夜夜。这一段经历已成为我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八天八夜抗震救灾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悲惨 、心酸、艰辛、亲情、生与死和军人职责及军民众志成城等真正的含意。地震摧毁了无数房屋,掠夺了数万人的生命,转移救援数十万人,一时间多少人间悲剧凄然上演,无数人无家可归,生离死别……

可是悲观并不是我们的选择,古老的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尼采曾说过:“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于是,五千年来一直都坚强不屈的中国人选择了团结一心,重建家园。

“好好活着!”——这是大灾中生者对死者最好的回报,也是对救援人员的感恩。是的,当灾难突然来临的时刻,我们唯有感恩——感恩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从死神那里把我们救回,这动人的宣言曾引发我深深的思考:活着是一种高贵的幸福,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是否应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满足与感恩呢?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在这宝贵的生命旅程里,我们是否应该时刻心怀感恩?

感恩父母!是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并饱尝辛酸地把我们养育成人。

感恩老师!是他们赐予我们智慧和才干,让我们在茫茫人世中自立、自信、自强。

感恩部队!部队不仅给予了我们一个释放青春活力、燃烧青春能量和成长进步成才的舞台,也锻炼了我们为人处世的能力、雷厉风行的作风、敢于担当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感恩党感恩祖国!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特别在天灾人祸时,更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

我们要感恩一切……

Part 4 感动无处不在

2008年5月15日凌晨,宁夏消防部队150名官兵奉命集结,火速驰援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陈家坝乡,龙哥身为战地记者,随队前往,亲历和记录了十年前那场牵动人心的救援。

援队抵达绵阳机场,换乘大巴,龙哥他们的部队一步步向地震中心区域挺进。“部队行至江油,房屋的受损程度明显增加,破损的玻璃,连根拔起的树木,倒塌的房屋,倾斜的大楼、不堪重负的桥梁……”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救援队暗示着接下来救援的艰辛。

150名官兵分为8个搜救队,深入废墟、深山和一切可以进入的地方搜救幸存者。

营地里的2头猪

那天,龙哥跟救援队去大竹村,他们走后没多久,一位老乡来到他们的营地,跟老乡一块来的还有2头猪。原来,由于地震险情不断,住在周围的村民接到通知,要撤出,人和能带走的生活用品带走,但是2头猪带不走,于是,老乡便把2头猪送到龙哥他们的营地,给救援队改善伙食,以表示感谢和慰问。

“不行,坚决不能要!”带队的领导听说后,极力劝阻老乡的盛情和美意,并以不会杀猪为由拒绝了老乡的送猪请求。领导的坚决最终没能抵挡住老乡的热情,谁也没料到,老乡二话不说找了把刀把猪杀了,在一旁的战友拦也没拦住,最后,老乡还把肉做好,放到锅里,这才离开。

龙哥说,等他们回营地,听留守的战友都在议论,才知道这回事,淳朴善良的老乡让救援官兵感动,大灾面前,人心最善良的一面,会毫不吝啬的展示出来。龙哥说,那段日子,他们受到了市民群众自发的欢迎,军车停靠之处,便会有市民将成箱的食品、水果塞到他们手中,这样的情景,让龙哥他们感动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到救援的迫切,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龙哥说他再也不想那段日子了,用他的话说“那段日子实在是苦砸了”,刚去的几天,吃的是从宁夏随身携带去的72小时补给!

他说的“苦砸了”,也许只有从他的日记里才能体会到“惊愕,大地被翻了个个,漆黑的泥土涌上地表,深埋地下的棺椁被托出地面,地面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惊喜,废墟之上还有一座尚未完全倒塌的房屋,被困人员很有可能就在里面!”

废墟中下蛋的鸡

“真有这事?我还以为老孙在骗我!”龙哥跟我聊了另一个救援现场的事。不过,这个事,以前我的一位老班长给我讲过,用他的话说“那是奇迹!”

龙哥是随队去的战地记者,同去的还有我的班长——老孙。5月19日清晨,老孙和另外27名战友整装出发,他们此行的目的是30公里外的樱桃沟,从救援队出发到达樱桃沟需要翻越5座大山,山体情况复杂。

2次余震和4次山体滑坡,使原有的山路荡然无存,无路可走,唯一可辨方向的是,山体滑坡的痕迹。大家都背负着几十斤重的器材,利用救援绳索,在坡度超过70度的滑坡山体上艰难爬行。

在经过近5个小时的涉险跋涉后,老孙他们到达救援目的地——看着眼前的一切,队员们惊呆了!废墟上有一座尚未完全倒塌的房屋,上面裂着大缝隙,一阵大风吹来,仅存的墙体都在微微发颤,奄奄一息的老人就被压在下面。顾不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老孙和战友们冲了进去,快速掀起压在老人身上的砖石,将老人救了出来。

龙哥说,他也是后来才得知:被救老人叫陈仁平,地震发生时,老人的左腿被压在倒塌的砖石下面,无法动弹。就在老人陷入绝境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家的母鸡在他旁边的干草上下了2个蛋,他就是靠2个蛋坚持到救援队的到来。

8天,漫长等待的8天,直到救援官兵赶到,生命的奇迹,再一次被续写。

在陈家坝战斗的6个日夜里,宁夏消防地震救援队共抢救被埋压15人,营救17人,安全转移144人……

学校操场上的我

“2008年5月25日,四川省绵阳市汶川县映秀镇——四川大地震中心区域,依旧是漫天的灰尘,直升机的气流声,发电机的轰鸣声……在几百米外的映秀镇,我们一个分队还奋战在倒塌的电厂大楼边……5月25日,在地震重灾区战斗的十个日夜之后,我们依旧坚守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方。”

龙哥他们在灾区救援的时候,我正在学校教学楼前的空地上看汶川地震救援新闻。那天,我18岁生日刚过3天,6个月后,我步入警营,到龙哥所在的部队,这就是缘分。十年一晃而过,谁曾想十年前电视外的我,如今,面对面坐在这,听十年前亲历地震救援的老兵,讲那年电视里没播的事……

传承

十年前,他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家园,无助凄惶,是他们犹如神兵天降,带着他和家人找回生活的样子。从此,他们成了他的梦。十年后,他初心不改,将火热的青春投身红门,终于成为了他们。

李贵轩,羌族,汶川县威州镇增坡村人,5·12地震亲历者。现为资阳市消防支队马鞍路特勤中队列兵。

地动山摇 家园尽毁

11岁的李贵轩是汶川特殊教育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他记忆里的那一刻大

Part 1 十年后,我就成了你

地剧烈摇晃,整个世界嘶吼着。同学们哭了,老师们哭了,整个汶川哭了……整整一晚上,他和同学们依偎在老师身边,在不断的余震中惊恐地度过。到了村民集中安置点,看到妈妈在路口张望,他和哥哥扑上去和妈妈抱在一起,妈妈搂着两兄弟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安慰:“没事了,没事了。”

神兵天降 重燃希望

震后的第三天,当人们还在因失去家园和亲人而悲痛、无助时,一面鲜艳的印有“铁军”字样的红旗插在了村里的废墟上,一队身穿橙色抢险救援服、手拿各种工具的军人就这样毫无预兆的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组织有序的在废墟中挖掘,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和一样样可用的物资被不断发现。

不仅如此,短短几天时间,消防官兵还帮助村民们清理了进出村的道路和解决了饮用水源问题,村民的生活终于开始恢复正常。然而,那些军人的汗水、泪水还有身上伤处的血水最终融化在那耀眼的橙色里,深深地烙在小小的李贵轩的心里。他暗自定下目标:“长大了我也要做他们一样的军人,为老百姓做好事。”

梦想成真 投身红门

时光飞逝,李贵轩如愿走进了大学校园,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17年大专毕业后,他毅然报名参军入伍。在得知自己被分配到消防部队的时候,李贵轩内心无比激动,这支“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危难”的部队,他终于要属于他们!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新训期间,李贵轩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项训练,他只认准了一件事,他要成为合格的他们!

凭借自身的不断努力,李贵轩在新训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教官与新训队战友的一致肯定,先后荣获“纪律之星”“内务标兵”称号,并被任命为副班长。新训结业时,因表现突出,他被支队记个人嘉奖一次。

十年圆梦 无悔初心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十年,李贵轩也从小小的见证者成长为一名坚毅的消防兵。他每天战斗在救民助民的第一线,在自己深爱的事业里冲锋陷阵。十年一梦终成真,无悔青春献红门。经过火与水的洗礼,他还将不断成长,为这份火热的爱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历练

Part 1 十年·铸就国家救援力量锋之刃

转眼间,距离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已经十年。中国人习惯用十年标注一个年代的过去,并打上时代的烙印。

再次翻看十年前四川消防总队作出的“5·12”抗震救灾工作的总结报告时,一场中国消防史上最大规模、最艰苦卓绝、最悲壮可泣的生死救援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昔。

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十大极重灾区,27个省(市、自治区) 出动13434名消防官兵、646辆消防抢险救援车,携带20万件抢险救援特种器材驰援灾区。在这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大救援中,“主场作战”的四川消防4500余名官兵全线出击,以顽强的作风、坚韧的毅力,从死亡线上抢救生还群众1300人,转移解救群众22033人,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

灾难令人伤痛、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经历“震痛”的四川消防部队意识到,习惯了城市作战的消防部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救援时,在应急通讯、战勤保障、警力装备、专业技能、协调联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以史为鉴,方能致远。这场灾难也给四川消防部队的发展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和改革方向。四川消防各级部门决心从消防力量和综合性应急救援能力体系、指挥能力体系、通信体系、战勤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着力加强建设,全面提升处置各种急难险重灾害事故能力,不负党和国家重托、人民期盼,不忘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初心与使命,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应急救援中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不负重托、勇担使命,全省消防部队建立了自上而下、全域覆盖的应急救援体系。

十年来,四川消防部队上砺“尖刀”,下打“基础”。整合优势队伍、装备、资源,组建了22支以“飞豹”为代表的重轻型地震救援队,成为全省消防应急救援的“尖刀”队伍、首战力量;以筑牢基层救援“网底”,消除救援“空白点”为导向,新建基层队站230个,全省政府专职消防队418个,企业专职消防队86个;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形成了“公安 + 专职+ 志愿”三位一体的消防应急救援力量组织格局。目前,在四川,省、市、县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已实现全覆盖。

不负重托,勇担使命,四川消防打造了忠诚可靠、英勇善战的应急救援队伍。

十年来,随着消防职能一步一步拓展,法定为“以抢救人民生命为主的综合应急救援”,全省部队“以练为战、以战促训”,全面提升队伍的救援能力和水平,在强化战训工作基础、技战术研讨、执勤训练、高强度实战演练、科技强警这五方面狠下功夫,常态组织开展了针对地震、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山岳、水域等适应现实需求的专业化训练,并配备了先进可靠的应急救援专业化装备。同时,构建起应急通讯“3+3+3”体系,即建成作战指挥中心、信息中心、移动通信中心“三个中心”;搭建接处警平台、指挥调度平台、业务工作平台“三大平台”;建强专业队伍、应急队伍、支援队伍“三支队伍”,基本实现“打基础、搭框架、建体系”的工作目标。

2008 年至今,四川消防累计开展实战演练4700 余次,与社会力量联合实战演练230余次。以实战化为前提,通过常态化、专业化、基地化的“四化联动”战训工作模式,四川消防无论是在实战还是演习比武中都屡创佳绩,在2012 年举行的全国首届打造公安消防铁军比武中荣获集体亚军。在长期的实战中,经历了“4·20”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救援等重大任务的考验。

不负重托、勇担使命,四川消防构筑了组织有力、科学高效的战勤保障基础。

十年来,四川消防在战勤保障方面行稳致远、厚积薄发,实现了一个个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不仅有餐饮保障车、空气呼吸器充装车、现场淋浴车、越野运兵车、供电照明车等应用于保障大规模作战的“重器”,还有救援携行包、水带背筐等适用于保障单兵作战的“利器”。

在配备现代化战勤保障装备的背后,是科学高效战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目前,四川消防形成了以1个部局战保中心、6个总队战保基地、15个支队战保大队为主体的“1+6+15”三级战勤保障体系,实现了“队伍挺进哪里,保障就跟到哪里”的遂行保障。

十年磨砺下,四川消防已建设成为一支忠诚可靠、反应迅速、装备专业、训练有素、作风顽强的铁军队伍,成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的锋之刃。

在改革浪潮来临之际,四川消防仍将坚守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传承弘扬铁军精神,勇担消防使命。作为“公安”的消防即将转身再踏新征程,而作为“人民”的消防永不褪色,仍在路上。

Part 2 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

为进一步检验地震救援协同作战能力,提高消防部队地震救援轻型搜救队的组织指挥、通信保障、战勤保障和实战救援能力,满足地震救援的实战需要,做好地震救援的充分准备,5月10日,巴中消防圆满完成全市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

此次演练假设:2018年5月9日14时15分在巴中市发生里氏7级地震,南坝将军大道某制药旧厂区建筑倒塌损毁严重,有大量人员被困,现场余震不断,情况十分危急。支队立即启动《巴中市公安消防支队地震救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本次地震救援演练主要调集8车、73名官兵参加演练。演练方式采取随机拉动,演练设有多个科目分别是灾情侦查、徒步行军、斜面支撑、废墟救援、深井救援、横向破拆、竖向救援、悬崖救援和社会应急力量处置。此次地震救援拉动演练调集战勤保障大队餐饮车、宿营车开展后勤保障工作,突出抓好实战状态下的“吃、住、行”等保障任务。期间, 市政府应急办、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气象局、市水务局、“三大通信运营商”等社会联动单位参加实战救援工作。各参战力量进行现场临机处置,切实检验部队的现场作战、组织指挥和临机处置能力。

演练过程中,参演官兵严格按照演练程序从力量调度、队伍集结、编队行进、救援队营地搭建、人员器材点验、现场饮食保障、徒步开进、现场通讯中心搭建与组网、3G/4G单兵图传终端操作、现场血迹搜寻、现场生命搜寻、支撑救援、定点破拆救援、紧急撤离、挖掘救援、伤员转移、大面积搜索等项目逐一进行。

最后,现场总指挥员进行现场讲评,要求全体官兵时刻做好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故的思想准备、实战处警、确保队伍“拉得出、打得赢”。并提出:一要以此次演练为契机,强化思想认识。切实做好应对地震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明确责任、落实到人,通过演练,切实检验、提高部队快速响应、作战保障和协同作战能力。二是要加强学习和训练,加强地震救援相关救灾战术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官兵防灾教育及个人安全防护意识,同时要熟悉掌握使用各类地震救援装备,确保救援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是要注重探索协同作战模式,前方参战力量和后方保障力量要加强协作,紧密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要不断通过这种联合演练的方式提升在实战现场的保障能力,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基础。

(素材来源:四川消防总队/四川消防119微信公众平台/四川消防总队巴中消防支队 唐靖濠/湖北省黄冈市消防支队宣传科 徐普查/宁夏消防总队 刘坤/ 编辑整理 宋鹏飞)

猜你喜欢
救援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紧急救援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3D打印大救援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