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梅
(苏州眼耳鼻喉科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内眦赘皮,又称蒙古褶,主要是指眼部内眦角前方覆盖了一条垂直或斜向的皮肤皱襞,使内眦间距变长,睑裂缩短,这不仅影响了眼部的美观,还会遮挡部分的视野,出现假性斜视[1-2]。目前,临床上对于内眦赘皮的矫正手术方式有很多种,但大部分术式存在重睑线过浅、内眦部瘢痕明显、重睑形态不流畅、内眦赘皮回退等现象,导致矫正效果欠佳[3]。本研究对26例患者予以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微创法Z成形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52例重度内眦赘皮患者,其双侧单睑均伴有重度内眦赘皮(内眦赘皮覆盖泪阜>1/2),首次进行矫正手术,签订了同意书;排除不耐受手术、伴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肝肾脏器功能障碍或临床资料不完全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2组,对照组(n=26)中有女性21例、男性5例,年龄在19~37岁,平均(26.08±3.52)岁;观察组(n=26)中有女性20例、男性6例,年龄在21~37岁,平均(25.94±3.65)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未见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横切口内眦赘皮术,具体步骤:(1)设计切口:患者取平卧位,医师根据患者的要求以及“三庭五眼”的美学原则为其设计重睑线的形态与宽度。然后,嘱患者放松眼部皮肤,找出原内眦点在皮肤表面的投影点,以此作为新的内眦点,并用亚甲蓝标记好。(2)手术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在切口周围作局部浸润麻醉。从新内眦点沿原内眦点方向逐步切口皮肤、皮下组织,松解眼轮匝肌后适当切除内眦韧带、筋膜组织,将原内眦点向鼻侧下方缝合固定于鼻侧腱膜。然后适当延伸切口,切除内眦赘皮下的眼轮匝肌和下睑缘上多余的皮肤,缝合切口。随后,根据术前设计好的重睑线以切开法完成重睑成形术。(3)术后处理:术毕,在眼部切口处涂抹少许红霉素眼膏以预防感染,5~7后可拆线。
观察组联合应用Park法重睑成形术和微创法Z成形术,具体步骤:(1)切口设计:患者取站立位轻闭眼,用重睑设计器标记出让患者满意的重睑线和重睑宽度。然后,患者取仰卧位,沿垂直的内眦赘皮皱襞画线,并以此为中轴线在下端斜向鼻上方画以标记线,并在中轴线的上端向上睑缘作一标记线,标记出的“Z”形两臂长度视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2)手术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根据术前设计好“Z”标记线将内眦部的皮肤切开,形成两个相对的三角形皮瓣,分离皮下组织,修建离断内眦部的部分眼轮匝肌,使上述三角形皮瓣能够无张力旋转。随后,充分暴露内眦韧带的前支,用5-0铲针线把内眦韧带缝合于鼻骨膜上,并用显微剪刀适当修剪三角形皮瓣使两个皮瓣可自然交换位置,两皮瓣对合良好后用7-0尼龙线进行对位缝合,完成微创Z成形术。然后,按术前标记好的重睑线切开上眼睑的皮肤,剪除切口下的部分眼轮匝肌组织,充分暴露眶隔并将其水平切开,剪除眶隔内多余的脂肪组织使提上睑肌腱膜显示出来,然后用8-0可吸收缝合线将重睑线切开下缘的眼轮匝肌固定于提上睑肌腱膜上的三点(瞳孔中线与重睑线的交点,及其内侧、外侧各5mm两点),要求双眼睑的固定位置一致,避免双侧不对称。最后用7-0尼龙线将切口进行间断缝合。(3)术后处理:术后嘱患者每日涂抹少许红霉素眼膏,并于5~7d后视具体情况拆线。
①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正位拍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内眦间距(ICD)与睑裂长度(HLFL)比值(ICD/HLFL)的变化情况,ICD/HLFL比值≈1为符合审美标准[4]。②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对矫治效果的满意度。满意:重睑弧度、形态较好,内眦较也自然,切口处未见明显的瘢痕,上眼睑无肿胀。基本满意:内眦赘皮切除后内眦自然,重睑线流畅,但切口处有轻微瘢痕。不满意:内眦部无明显改善,重睑形态不流畅或欠自然,切口瘢痕明显,上眼睑出现肿胀[5]。③术后6个月,追踪记录两组切口瘢痕增生以及内眦赘皮复发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
选用SPSS25.0软件,计数数据用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患者的ICD/HLFL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ICD/HLFL比值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对矫治效果的满意率92.31%,较对照组的69.23%明显升高(χ2=4.457,P=0.035),见表2。
观察组术后1例(3.85%)患者出现瘢痕增生,对照组2例(7.69%)有较明显的瘢痕增生,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χ2=0.354,P=0.552);观察组术后6个月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的复发4例(15.38%),观察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4.333,P=0.037)。
表2 两组患者对矫正效果的满意度比较(n,%)
内眦赘皮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眼部缺陷,是指内眦角前方存在自上而下呈顺向性或自下而上呈反向性的半月形皮肤皱褶,极易合并下睑眼袋,影响眼部的美观[6]。临床在内眦赘皮矫正过程中需进行重睑术以使上眼睑部形成一条上睑皱襞,提高眼部皮肤的弹性和增大眼睛,进而改善眼部美观[7]。本文所用的Park法重睑成形术又称为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其通过将上睑提肌腱膜、上眼睑皮肤直接缝合固定以形成重睑,该方法既可提高眼部外观,又可增加内眦部皮肤的顺应性,使内眦皮肤在后续内眦赘皮矫治中较少受牵拉,利于减少瘢痕增生[8]。而在内眦赘皮矫正方面其手术方法有多,如传统的横切口切除、Z成形术、Y-V成形术等。近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法Z成形术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有研究指出[9-10],该方法与传统术式相比存在较明显的优势,如:①“Z”成形术的切口可与重睑线的切口自然衔接,利于重睑线自与新内眦点完美结合,让整体手术效果更为自然,也避免了有猫耳样的皱褶出现;②内眦部的术野较狭小,传统手术方法在肉眼下无法整齐地将皮瓣进行切割,影响手术美观。而微创下Z成形术可扩大手术视野,不仅能够整齐切开皮肤切口,还可使术中皮瓣分离更充分,减少术后瘢痕出现;③Z成形术中内眦韧带被固定在鼻骨膜上,有效缩短了内眦部与鼻根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皮肤的张力,利于减少内眦赘皮复发。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且其术后瘢痕增生率、内眦赘皮复发率更低,提示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微创法Z成形术在内眦赘皮矫正中能够有效减少瘢痕形成,降低复发率。此外,患者眼部内眦间距与睑裂长度的比值(ICD/HLFL)是临床用于判断内眦赘皮手术效果的常用指标,ICD/HLFL=1是完美的面部比例衡量标准,故ICD/HLFL≈1时就可符合面部美学标准[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患者ICD/HLFL比值为(1.06±0.0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17±0.07)mm,进一步表明了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微创法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效果更显著。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ICD/HLFL比值改善情况比较
然而,我院采用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微创法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仍有2例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细查原因主要是因为内眦赘皮矫正不够彻底或是内眦部有瘢痕增生,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术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设计内眦部切口时,必须要定位明确且适中,将其设定于睑裂最内侧垂直线上的内眦皮肤投影点,若未达该点会造成矫正不彻底或复发,若该新内眦点过于靠近鼻端,则会使缝合张力升高,形成瘢痕;②切开内眦部皮肤、皮下组织时,一定要沿着内眦赘皮的边缘缓慢切开,而且长度要适中;③术中设计的两个皮瓣要求其大小、状态均应吻合且边缘修整要平整。若皮瓣设计较多时,应先整体旋转比较,再切除多余的皮肤组织,避免去皮过量;④术中内眦韧带缝合于鼻骨骨膜时必须要无张力缝合,避免因缝合张力过高,而形成瘢痕[12];⑤在进行重睑成形术时,要求重睑线的内侧端与内眦部的切口间隔3~5mm左右,尽量不要相交,避免缝合时牵拉而形成瘢痕。然而,由于该术式的内眦区皮肤均在皮肤表面,切口是无法掩盖的,故手术切口痕迹在术后早期会相对较明显,因此,医护人员在术前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望取得其理解。
综上所述,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微创法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效果明显,且其术后复发率、瘢痕增生率低,更容易获得患者的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1]黄征,易阳艳.内眦赘皮的成因、分类及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3,22(1):207-210.
[2]Wang S,Shi F,Luo X et al.Epicanthal fold correction: our experience and comparison among three kinds of epicanthoplasties[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3,66(5):682‐687.
[3]Wang L,Chen X,Zheng Y.A Modi fi ed Z‐Epicanthoplasty Combined With Blepharoplasty Used to Create an In‐Type Palpebral Fissure in Asian Eyelids[J].Aesthetic Plast Surg,2013,37(4):704‐708.
[4]张朋,刘海,孙余飞.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5):82-84.
[5]雷状.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价值应用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5):57,60.
[6]Liu L,Li S,Fan J et al.Inverted "V‐‐Y" advancement medial epicanthoplasty[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2,65(1):43‐47.
[7]刘靖涛,刘晋元,孟庆璋.重睑成形术同期行改良Z成形内眦开大术的临床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6):688-689.
[8]Park JI.Modified Z‐epicanthoplasty in the Asian eyelid[J].Arch Facial Plas Surg,2000,2(1):43.
[9]卓丹,徐东卫,章祥洲.小切口Park法重睑术联合改良Park-Z内眦赘皮成形术效果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11):55-57.
[10]李晓殿,时杰,田雅光,等.切开法重睑成形术联合改良Park Z内眦赘皮矫正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6,27(5):279-282.
[11]邱焕标,郭蒙歌,林舜娜,等.改良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成形术的应用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14):2189-2190.
[12]Park DH,Park SU,Lee BK et al.Medial epicanthoplasty without a vertical scar[J].Ann Plast Surg,2014,73(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