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怡
【摘 要】诗与舞,既是相对分隔,又同是相互融通。诗歌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诗歌的肉身,舞蹈与诗歌互为载体。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舞蹈课堂中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并对中国古诗词在舞蹈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将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舞蹈课堂的思考与初探。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艺术表现;诗词意境;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171-02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类型的特殊性。作为一项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舞蹈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中也同样体现出极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中国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画面,創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表达出诗人词人深挚的情感。它的创作同样是博大精深,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
舞蹈和古诗词这两个看似不相及的艺术形式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产生了奇妙的缘分。有很多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中国的古诗词,同时,又有很多古诗词细致地描写刻画了关于舞蹈的场景。可以说,舞蹈与古诗词在历史中扮演着互相装点与成就的角色,二者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
在人类历史中,自哲人们开始讨论美,美学家探索美学时起,人们就认为艺术应当成为一种美的教育。我国学者王国维最早提出“美育”概念,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12年就提出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为“四育”,并将它们列入教育方针。而在美育中,舞蹈艺术无疑充当着重要角色。舞蹈是一种被哲学家、艺术史家、美术家称为“艺术之母”的艺术,是人类早在蒙昧时期就产生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古老艺术之一。早在语言文字没产生之前它就达到很高水平,一开始就为全民所拥有。因此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说它还是“一切语言之母”,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一、中国古诗词在舞蹈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营造舞蹈艺术意境
自古以来商周的礼乐,汉魏的舞戏,唐宋的乐舞等等,像一根舞蹈文化的线索,从古至今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套整体有序的舞蹈体系。自古以来便有很多文章诗词来描写舞蹈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很多古诗词被舞蹈用优美的肢体动作来更加形象地表达它的内容和意境。正如东汉文学家傅毅在《舞赋》中曾写道:“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诗与舞,既是相对分隔,又同是相互融通。二者共同的目的都是在表达情感,只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古诗词是用文字和语言来讲述说明,涵盖了情感的思想;舞蹈是用肢体、韵律和节奏来表现抒发和展现,涵盖了形象。可以说,诗歌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诗歌的肉身,舞蹈与诗歌互为载体。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中国舞蹈,它的灵感都来源于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同样,我们也看到了不少赞美歌颂舞者的形象、介绍舞蹈描述道具服饰甚至场景的古诗词描写。使人受到启发的便是失传已久的作品《霓裳羽衣曲》,有众多的诗词得以体现,如《华清宫》中对它的描述:“天网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书写了一段唐玄宗月宫偶遇仙女的美丽神话。白居易更是做长诗《霓裳羽衣舞歌》,在诗中对此曲的结构和舞蹈动作甚至对服饰、乐器等都做了详细的描绘。而在《长恨歌》中也反复提及霓裳舞,可见此舞在当时的盛况。
(二)启发舞蹈艺术表现力
中国最原始的舞蹈可以从祭祀、劳作、求偶、游戏这四大主题作为起源分类。《诗经》中则描述了许许多多关于舞蹈的诗篇,这些描写歌舞场面的诗篇也是类型丰富多彩,舞蹈与古诗词中的体现无处不在。例如《宛丘》,将女子歌舞与情感糅合化为动人诗句二“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询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击,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翻。”《诗经》不光有描写纤纤女子歌舞内容,也有描写男舞者的词句。如邪风中《简兮》描写宫廷内男子舞者的舞蹈“有力如虎,执舍如组”,简洁不失雄壮的词语中,将男性舞者阳刚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白居易所作唐诗《胡旋女》中也极尽描绘了胡旋女纵情歌舞的场景,从诗句中不难看出当时的舞蹈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风格上更近似于新疆舞。而白居易的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也是将作舞之人描绘得优美大方,飘飘若仙子一般。从诗的意境中去体会,如同跳舞之人就在现场,每一个动作都尽在眼前。可以说,诗词用优美的文字赋予了行动上的二次生命,让人在诗词内容的遐想中得到创作的启迪与灵感。
(三)塑造舞蹈艺术气质
苏联专家加里宁说过,人要是学会跳舞,连走路都会变得美观和文雅些。美带给人们的是眼睛的喜悦,心灵的清爽,是赏心悦目,舒心怡神。舞蹈可以美化人的形体和仪态,拥有优雅的形体和端庄的仪态修养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在舞蹈中融入古诗词的人文情怀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有很多杰出的诗人,他们都有各自的风格,“诗圣”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诗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婉约的风格和杜甫苍郁的风格在舞蹈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对于学生在人文气质和艺术形体上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二、将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舞蹈课堂之初探
(一)引导学生对于诗词意境的感悟
通過提供画面感较强的古诗词图片来引导学生,古诗词中有许多画面感很强的篇幅,这些篇幅对于艺术意境的把握可谓是炉火纯青。例如,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字,将大漠的荒芜描述得无比贴切。同时,通过强烈对比直和圆,大漠和长河,又勾勒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郁和哀伤。鉴于以上,可以在舞蹈课堂中,融入这种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向他们解释各种各样的情怀和心性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本身所经历的事较少,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这些情怀的深层次含义。而结合对古诗词的探究与细致描绘让学生能够从情感上首先进入舞蹈所要传达的感情基调,这样也就能够让学生在舞蹈时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所舞的精神内涵,这是十分重要的。舞蹈是传递思想、传达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要想更精准地传递,首先需要更明确地掌握。
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只有将自己的舞蹈意愿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才能保证学生充分理解,从而深刻把握,完美演绎。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古诗词就为我们提供了帮助,优秀的古诗词能够做到“词有尽而意无穷”,但这些无穷的意境又可以通过字词来表现出来,给我们一个对意境的限制,使我们的理解不至于太边缘化,这就可以类似地运用在舞蹈教育中。任何形式的舞蹈都是思想意识的碰撞交流,而如何做到对思想意识的准确把握,就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转达只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但也许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身处情境,真切感受。这种方式得来的感悟,才是最真实、最贴切的。古诗词里既有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更重要的是简单描绘中所突显的情感。
如此,舞蹈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古诗词中,尤其是画面感较强的诗句,来展开日常工作,将这些画面感较强的诗句译作图片的形式,更加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意境,以便将这意境更精准地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二)激发学生对于舞蹈技能的深刻把握
古诗词中有许多动词的运用惟妙惟肖的案例,例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这个动词的选定确有一个来历,和“推”字来来回回纠结了好多遍。大家都知道,舞蹈教育除了精神层面的描绘,在动作的拿捏上也是相当重要的,毕竟要通过动作来传达意境。这个“推”和“敲”的字眼问题,在舞蹈动作的展现上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不同的字都需要仔细扣动作,有些动作是规定的,有固定名称的,例如芭蕾中的“擦地”,这些都有固定的形式。但是更具写意色彩的舞蹈形式则要求更高,需要自行设计肢体动作来表现精神内核,这在困难程度上是可想而知的。
古诗词对于动词的拿捏可谓精准而灵动,但现实中动词的单独呈现却又让人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可以结合古诗词句中情境,来体会动词所蕴含的饱满感情,这样就可以在动词的感悟上更深一层,进而对于动作的表现更加灵动传神。这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功底和出色的专业技能。
(三)塑造学生自身形体与气质
古诗词对于情怀的拿捏也是极致的,不同的诗词作者写作风格上的差别也很大,例如李白浪漫飘逸,杜甫苍郁沉静,李清照婉约悱恻,辛弃疾雄壮豪放,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旨在刻画诗词作者不一样的性格特征,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又体现不一样的人文情怀,这些人文情怀反映人类多种多样的思想活动和形色各异的人格特点。舞蹈艺术也是一样,不同的舞者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甚至决定舞者的形体,例如:沉郁性格的舞者通常在肢体动作方面是稍慢节奏的,局促的,而生性开朗的舞者肢体动作则是大开大合,明快流畅的。那么古诗词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各不相同,由此为舞者提供了多个学习方案,以古诗词作为参考,学习其所反映的不同情怀来塑造学生不同的人文素养,最终将这些素养综合起来,会对学生的形体产生直观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而这些不同情怀的素养,综合起来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指导性作用。在教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而人文素养的学习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过程,在学生的人格品行形成方面也有不可小视的力量,可以说,最终所传承和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教育所需要达成的,而自身素质的提升又是教育所成就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李虎林.教育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于平.中国舞蹈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苗艺璇.中国古诗词文化与钢琴音乐的融合[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5]华彧鹤.中国古典舞作品与诗词意境的文化交流[J].音乐生活,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