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白鹿原》的艺术公赏力

2018-06-09 03:39刘铭
戏剧之家 2018年13期
关键词:鉴赏力陈忠实白鹿原

刘铭

【摘 要】电视剧《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恩怨纷争的故事。该剧最初的收视份额只有0.5,从2017年6月3日起,该剧的收视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与低开高走的低收视相伴的却是好口碑,截至12月21日,电视剧《白鹿原》的豆瓣评分为8.8分,近60%的观众打5分,这在当下国产剧中实为难得的高赞,但观众的普遍好评也反映出对这部剧的艺术公赏力问题。

【关键字】电视剧《白鹿原》;艺术公赏力;辨识力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097-02

77集电视连续剧《白鹿原》是2017年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电视剧之一,这部剧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陈忠实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以陕西关中平原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恩怨纷争的故事。该剧于2016年4月16日在江苏、安徽两家卫视首播,次日停播后5月初复播,最初的收视份额只有0.5,但关于剧中描写性、迷信、历史观三方面剧情的改编争议却一直保持着高热度,播出一周后《白鹿原》的收视率不断攀升直至破1,从6月3日起,该剧的收视率持续保持在1以上。与低开高走的低收视相伴的却是好口碑,截至12月21日,电视剧《白鹿原》的豆瓣评分8.8分,将近60%的观众打5分,这在当下国产剧中实为难得的高赞,但观众的普遍好评也反映出对这部剧的艺术公赏力问题。

目前对电视剧《白鹿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形象和影像风格两方面,几乎没有针对艺术公赏力的研究,所以笔者试图用这一理论分析围绕电视剧《白鹿原》改编和收视引发的争议问题。

艺术公赏力指艺术可供公众鉴赏的品质和相应的公众能力,其实质在于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象征符号系统建立共同体内外诸种关系以实现和谐的机制,其目的在于帮助公众在若信若疑的艺术观赏中实现自身的文化认同、建构公民在其中平等共生的和谐社会①。具体包括如下要素:可信度、可赏质、辨识力、鉴赏力和公共性,本文主要围绕上述五要素对电视剧《白鹿原》展开分析。

一、《白鹿原》的艺术公赏力五要素分析

在艺术公赏力的五要素中,首当其冲的是艺术作品的可信度。《白鹿原》在恢宏的历史背景中,通过人物命运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在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以白鹿原为原点,辐射出陕西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由政治而文化、由文化精神到民间生活的一系列裂变过程。一方面观众对这种丰厚的诗性品质和史诗风格的剧情创作耳目一新,另一方面观众对国共两党相互斗争的剧情存有疑问,这部令观众新鲜感与疑惑感并存的电视剧在可信度上不免大打折扣,由此产生争议在所难免。而使观众耳目一新和若信若疑的焦点集中于剧中关于艺术政治性的呈现,如剧中白秉德的死充满了红色国产剧常见的套路:秉德病危;嘱咐儿子“不能闹事,不能挑头闹”,新生儿诞生,守旧的老汉死亡。电视剧的创作者用丧礼的唢呐,表达了对白秉德之死的“庆贺”。放到一个政治正确的视角里,白老汉代表阻挠革命的守旧派一律该死,这种对革命不加置疑的标准主流革命叙事,过于绝对化,反而背离了原作者陈忠实想要讲述的故事。

在艺术可赏质方面,这部电视剧整体呈现出一些新的审美品质。《白鹿原》小说作为陈忠实老先生的“枕棺之作”,在几经周折后由导演刘进,编剧申捷、陈忠实,及包括张嘉译、何冰等老戏骨在内的演员耗时近两年完成,《白鹿原》呈现的恢宏的历史背景、特定历史时期陕西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社会文化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等本身就足以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其可赏质注定会引起公众的热切讨论。如剧中的核心意象白鹿,制作人员通过影视化处理,使白鹿的象征意义更加鲜明,不管是白嘉轩入狱时看见的象征希望的白鹿,还是生下白灵时象征希望的白鹿,都将本身非视觉化的东西视觉化,具有十足的可赏质。最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政治方面的突破:地主白嘉轩一担任族长就着手修缮祠堂,帮大家争夺粮食,领导村民起事,带头种罂粟挣钱。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地主是反革命的,是需要被打倒的,可这部剧让我们看到地主不仅在协调一方中有重要作用,而且他是地方整体利益的代言人,是官府与小农之间的缓冲带,能有效防止官吏肆意地剥削底层百姓。这部剧为我们展现了“地主”这个名词背后不只是苍白的阶级,更是活着的人。

一部剧能否被广泛接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众是否具备必要的文化辨识力,现在的电视剧市场鱼龙混杂,公众既可能产生与艺术家“编码”意图相同的“解码”立场,例如很多观众认为《白鹿原》文化内涵深厚,演员的表演到位,场景设置逼真,拍摄手法剪辑手法赏心悦目,整体制作精良值得一看,甚至在各方面都无懈可击;又可能产生不同的“解码”立场,如有些受众认为编剧对白嘉轩的性格、仙草出场的方式、白灵的配音等的改动完全无法接受,并对田小娥性描写的改动及人物的整体悲剧色彩表示质疑;也有些受众认为电视剧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陈忠实先生原作的荒诞性;有些受众不满个别剧情套用国产剧套路。同时,还可能找到可以尽情敞开心扉、表达不同“解码”立场的公共媒介平台,如虽然剧作消解了原著的批判性和讽刺性,但它也唤回了浓重的烟火气,关中平原不再是陈忠实笔下处处血腥的荒诞场景,它有唢呐、有黄土、有热辣的油泼面、有给人面对历史荒诞的勇气、有人间温情。因此,一部艺术作品要具备较强的艺术公赏力,不仅要使作品有足够的艺术可赏质,还同时要注重对公众辨识力即国民艺术素养的培养提升。

鉴赏力是关注公众对于艺术作品可赏质的鉴赏能力,辨识力则主要探讨公众面对艺术作品信与不信、好看与不好看或者可看与可不看的问题。《白鹿原》到12月21日为止累计 78.5 亿视频网站点击量,公众讨论72.8万条,独播平台乐视评分9.3分,豆瓣评分8.8分,可以说公众鉴赏力一股脑地转向了电视剧本身,有观众评价电视剧《白鹿原》的精致影像,如将上世纪关中地区的马车、麦田、棉花、房屋等景象真实再现给观众,每一帧画面都堪称一幅渭北黄土地上的民俗风情画。在近期热播剧、话题剧扎堆的情况下,《白鹿原》得益于自身过硬的品质,经得起观众挑剔眼光的审视,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不断上涨的收视率和豆瓣评分证明了经典作品的号召力和观众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电视剧精心构想的史诗性、纪实性、宗法文化和封建礼教叙述等可赏质都获得了公眾鉴赏力的青睐。当然对影片改编中性的描写、政治倾向的处理有众多争议和批评,这些批评同时也提醒公众:对于公众艺术鉴赏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公众表达不同的审美趣味,对同一件作品发表不同的观点都是正常的鉴赏活动。②

以上对电视剧《白鹿原》艺术公赏力因素的讨论最后都可归结到艺术公共性上来,现在的艺术作品具有公共属性和商品化倾向,是公众参与生产、流通、消费和接受的各个过程,兼具艺术性与商品性。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品的个性化品质必然会成为制作方谋取商业利润的手段。电视剧《白鹿原》诚然将“不苟且,不妥协”的白鹿精神贯穿于整部剧的创作始终,在轻题材、快销品当道的影视剧创作氛围下,不甘做一时的流量剧,坚守经典品格,传达严肃思考,精心打造“20年后仍然可以观看的电视剧”。但是收视率最初偏低与创作者没能把握当今艺术公共性下每一件艺术品也与商品的铁则有很大关系,主创们过于追求电视剧的艺术性而忽略其商业性,缺乏必要的宣传,相信观众可以自己发现良心好剧,但是很多观众对这部剧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历史剧,肯定没意思”“年代剧,离我们太远了”等,反而无法被这部制作优良的剧作吸引。同时电视剧修剪了原作中的复杂人性,把好人的阴暗面全部进行了粉饰,强加了很多优良品性;把坏人的善意全部去掉,再强化其劣质本性。最终修剪成恶善对立的黑白面,这种非黑即白的人性呈现无法满足时代公众纯泛审美互渗的渴求。

二、《白鹿原》的热与冷:由艺术公赏力引发的反思

由以上简析可见,电视剧《白鹿原》所呈现出的收视问题以及在性、历史、政治观等方面引发的争议,已经显示出当前社会在艺术公赏力方面的强烈渴求。在现代社会,一部成功的有艺术公赏力的作品,通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众较为一致的审美认可,实现公赏,满足社会公众共通的审美评鉴趣味;或者通过剧情设置把一些涉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抛出来,引发公众的讨论。

电视剧《白鹿原》从开始播出到遭遇停播再到复播这一过程在意料之中引起了尖锐、巨大的争议,信息时代所呈现的对电视剧传播的优势及对停播原因猜测扩散的劣势都被一一展现。电视剧播出后,“原著党”观众和普通观众各成一派,对剧情评价褒贬不一,尽管电视剧的播出效果虽与预期的艺术公赏高度有差距,但电视剧呈现出的带有震撼力的视觉感把当下社会关于官僚政治、农民思想及对女性的迫害尖锐地揭示了出来。事实上,当电视剧《白鹿原》在巨大争议声中达到 78.5亿的点击量时,这种基于公众审美鉴赏的公民社会的公共伦理对话及其对异趣沟通的渴求,就凸显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白鹿原》最突出的艺术公赏力,与其说表现在《白鹿原》作为艺术品更高的艺术可赏质上,不如说表现在艺术公赏力中的公众对于优秀艺术品的鉴赏力和辨识力上:它以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两代人的兴衰,反思中国这一百年间的动荡和变化。白鹿原的白嘉轩、鹿子霖分别代表传统文化中的阳面和阴面,当新文化冲击时,那些打破旧文化束缚,纯粹追求新潮流的人,比如鹿兆鹏、白灵,可以完全不顾礼教,不顾长幼尊卑,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另一面。当然,这原上还有很多人,在时代变革中被迫前进,但他们身上依旧固守官僚的风气,如田福贤之流。这些人,无论是推动力,还是阻力,其实都是形成当今社会的推手。这唤起了人们对不易实现的、如今愈发渴望提升的公众艺术公赏力的珍视和渴求。

围绕电視剧《白鹿原》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得到了一些警示,即在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艺术公赏力的实现之路崎岖不平。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包括广大的艺术工作者与普通公众在内的国民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辨识力的养成,已经变得迫在眉睫。制作精良的《白鹿原》在当下纯泛审美互渗的时代让我们看到只要打磨好剧本,尊重观众拍出精品,最后也能成功。同时,只有大家的创作欣赏水平得以双向提高,才会出现更多像《白鹿原》这样的好剧。

注释:

①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当代文坛》2009年第5期。

②王一川:《想象的公民社会跨文化对话——艺术公赏力视野中的<南京!南京!>》,《电影艺术》2009年7月。

猜你喜欢
鉴赏力陈忠实白鹿原
智识上的鉴别力
智识上的鉴别力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陈忠实与我的家事往来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电影《白鹿原》得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