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盛
声乐是一门多重性学科,同时也是复合型的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声乐是物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结合,是美学和声学的结合,声音的发出是靠声带的振动所产生的,声带正是发声的关键。声带有薄有厚、有长有短,而同时共鸣腔体的大小及运用和声音的振幅、频率等直接决定声音的传送距离,也是我们所说的声音穿透力的强弱;第二,如何把一個富有表现力的和感人的声音传送给欣赏者,这就关系到歌唱者各个学科的复合掌握与运用。其中蕴涵有文学、人文素养、自身情感积累、音乐基础学科理论以及综合学科的复合,加之良好的歌唱生理机能,才能真正具备第一点中所说的美学价值。
一、歌唱心理的重要性及作用
古语有云:凡音之起,必由人心生也。
著名的声乐教育学家伊·卡·那查连珂曾说过,歌唱是高级的心理活动之一。也印证了我国古语说的声由心致的哲理。可见,歌唱是心理带生理的一种运动。声乐艺术与人的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让我们认知,歌唱艺术是离心理本能最近的艺术形态。优美的旋律,美妙的歌声,是原始的歌唱心理和生理基础上经过融合和升华的精美雕塑品。
在歌唱艺术中,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并存和相互促进与发展的,没有脱离心理的歌唱,更没有脱离生理的歌唱。但是问题的矛盾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所以当我们了解到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上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展开声乐教学。声乐教学要统筹兼顾,逐一解决,所以先从心理入手(但我不主张单一、片面的方式教学,应当联系式的分析)。
(一)歌唱的教学与培养
歌唱心理对一个从事歌唱艺术或歌唱教学的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歌唱水平的发挥和教学效果。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人们不断的进步高密度集中的教学实践,感觉到歌唱教学重点应当转移到研究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使教学对象按照各自不同的艺术要求达到科学的发声状态,也就是着重于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教学,研究学生课堂发声时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也就是研究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双应性。
第一,我认为学习歌唱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教育为前提。当然,我也不主张单一式的心理授课方式为教育手段,因为我们的歌唱授课方式有别于任何一门学科,自然也就不能用常规的授课模式来对歌唱教学进行框限。
第二,歌唱艺术是感性的艺术,非直观性。歌唱的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表述和教师的示范来完成,不具备像物理学科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和证明。也是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声乐技巧教学的知识没有规范化或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达,故有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述和要求感到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感觉上的、心理上的指导。我们学习歌唱,老师在其中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决定学生在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协作。老师和学生之间首先必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然后才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歌唱心理、欲望和兴趣,学生也更达不到用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结合协作的艺术表演效果。
第三,遇到一位好的老师。我认为一位好的老师不仅掌握和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当是一位好的心理辅导员。一方面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歌唱时克服心理障碍,分担歌唱前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独自迎接歌唱的挑战,调动学生内在的激情,诱发学生内心对歌唱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歌唱艺术思维。
(二)歌唱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及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歌唱心理活动是否正确不仅影响到歌唱的结果,还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健康,著名医学专家巴普洛夫曾谈到人的大脑皮层的正确活动是神经过程发生时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来决定的。如果平衡遭到破坏,兴奋和抑郁过程出现过度的增强或减弱的情况,都会使高级神经活动陷于絮乱状态,最终导致集体的僵硬或松懈(主要是功能的絮乱和功能的丧失)。例如,失声这种病,最引起深思的是喉部检查无异常发现,声带色泽良好,不充血,闭合运动都正常,也没有病变,原来的声音很好,患病后虽然然说话不受影响,但歌唱时的音高和音域、乐感以及对音乐的记忆和表现力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实例不难见到,我有个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很好,但是一到考试,身体便会出现不良反应,手心出汗、心慌、双脚无力,考试时甚至记忆失常,忘记歌词,问其原因,是因为上台的过度紧张。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对学生的歌唱进行心理铺导,我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应当从三个方面理解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作用:
第一,辅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学习活动的经过,促进学生产生更好的心理状态,使生理机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第二,辅导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心理辅导时的方式方法总的来讲包括指导、帮助、调整、治疗四大类。在这其中更加能够体现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导作用,从而减少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更减少了在歌唱时的压力和疲劳。
第三,了解心理辅导的内容。心理学家刘华山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指出,要了解学生,也要了解方法,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导更为事半功倍。
(三)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完善歌唱心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我们的歌唱也是需要舞台的证明和检验的。我们的舞台也是最能检验学生在歌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并帮助他们总结自身存在的歌唱心理问题。
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其真正的歌唱状态及歌唱的水平层次,以及在实践中的心态。同时在实践过后,老师必须肯定实践取得的成绩,并以平和的心态与学生共同总结和探讨,总结经验与教训,让学生真正认识在实践中歌唱的不足,明白实践中心理变化对歌唱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以其他选手作为参照物,自我反思和探究,排除学生在歌唱时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更好的为歌唱准备的效果。
(四)歌唱素质和内涵的准备
我以上所说的几点,我觉得都只是歌唱艺术的横向发展。在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歌唱是复合型的艺术。在歌唱的心理准备中,我以为最为重要的应当是素质和内涵准备。而素质与内涵的准备有集中的体现为感情的准备和自身文化修养的准备,这也正是歌唱艺术最迷人的地方。
第一,情感是歌唱心理準备的原始提前,也是学歌唱艺术的前提之一。有的人情感非常丰富,甚至一点点的感动都可以让他们痛哭流涕,而有的人感情淡薄、粗糙,甚至可以说是迟钝。
第二,自身文化修养是歌唱艺术的升华及原动力。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坚持关注学生在自身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在教授的过程中,把歌唱的素养当作歌唱的主线来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歌唱的素养。
二、歌唱生理的重要性和声音形态
在中国古代有句著名的艺术论:情动于中而言语形,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可见歌唱时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用歌唱表达好情感,除了上述所要的心理准备,我们的生理准备是前提与基础。
有人问过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CARUSO)在歌唱上什么是最重要的。他的回答是:第一是声音,第二还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可见声音对歌唱的重要性,也就是自身歌唱生理条件的重要性。也有人对卡鲁索所说的这三个声音进行分析和比拟,其中第一个声音是有共鸣的声音,第二是有强有弱的声音,第三是有音色变化的感性的声音。那我就这三个声音谈谈该如何为歌唱生理做准备。
(一)歌唱共鸣的培养
有共鸣的声音,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在讲座中说到,好的声音必定是有共鸣的声音,根据声音的共鸣腔体的生理解剖学来说,人的声音共鸣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共鸣区:头部后腔;第二声区为前额,鼻腔以及上腭部分;第三共鸣为胸腔。根据声乐的生理发声原理,高音应当在第一共鸣区,中音在第二共鸣区,低音部分在第三共鸣区,但是在很多书中的提法有所不同,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明确声音各个声部、音区与共鸣腔的搭配运用,在我们歌唱之初,声音单薄且尖锐,所以老师就强调把声音放到胸口来唱(即第三共鸣区的两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终于发觉声音有了温暖的厚度,同时声音的力度也有了加强,共鸣更加的丰满圆润。
第二共鸣区是第一和第三共鸣区的桥梁,也是基础练习,承上启下的工作必须做好,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求练习时的轻松和舒展,而不是撑、压、挤、皱眉等不良的发声而获得的,同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的是,第三共鸣区所获得的美好声音并非与第一和第三共鸣区获得的条件相同。
(二)有强有弱的声音的培养
在我认为的有强有弱的声音里,其前提必须是先有弱后有强。首先,在对初学唱歌的人来说,所有的发声器官都未受过强负荷的练习,所以如果一味地高强度负荷练习,声带容易出现病变,同时根据嗓音生理学来说,声带容易出现闭合的问题,声带对弱音歌唱的把握将丧失。其次我们采用弱音对初学者进行练习,容易让他们体会声音共鸣的点以及气息的联合运用,把声音由弱转强,由虚转实,声音的色彩开始也就出现了变化。
在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伟大的声乐大师卡鲁索也说过:“谁掌握了呼吸艺术,谁就掌握了唱歌的艺术”。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气息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授歌唱时必须注意对学生气息运用的引导,建立以气息为根基的歌唱,才能使声音的强弱变化柔韧有余。
(三)音色变化的感性的声音的培养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人的声带由长短、厚薄的不同决定了音色的不同。但是对于同一个人来说,音色也是可以有变化的。一位女学生为了追求明亮的音色,捏着一副大嗓子在唱,听起来让人觉得尖锐刺耳。一位男生又撑大了嗓子唱男中音,虽然这两种极端对歌唱生理都有害,但是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人的喉咙和声带是有弹性的。有的作品为了表现人物情绪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也会运用这样的演唱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其前提是必须在建立了正确的歌唱生理方法和建立属于自己的音色之后才可以如此演唱,但是也不宜长时间按这样的方法演唱,否则嗓音必定出现病变。
音色的变化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要演唱一首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就应当用柔和,暗淡的音色来演唱,而演唱《我的太阳》则需要用明亮的辉煌的声音来演唱。在以情感和歌唱素质为前提下把歌曲的思想内容恰当地,完整地表现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力度、速度、旋律、内容,音区与音色运用的关系。
三、结束语
歌唱艺术是美的艺术。有句话说道:世间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教师就是要开启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让他们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生理技能,饱含感情地去歌唱,去赞美,去表达爱,让世界在美妙的歌声中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