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摘 要:我国的有关法律条文当中并未明确规定复杂多样的校园贷现象,导致由于校园贷引发的一系列纠纷问题无法真正得到解决。文章具体介绍了“校园贷”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提出了教育引导机制方法。
关键词:校园贷;风险防范;教育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4;G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5-0006-0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借贷平台渗透到学生群体当中,虽然给学生的经济来源带来了方便,但是随之出现的借贷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个别非法借贷平台利用虚假宣传,骗取学生进行借贷行为,最后没有实力偿还,导致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所以,针对不良网络借贷,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
(1)规范校园贷公司资质。校园贷是一种市场行为,大学生市场存在这样的需求,就需要对应的规范管理措施。而一些发放校园贷的公司都是个人贷款公司,资质并不齐全,行业素质高低不齐,导致校园贷信息泄露、违规催贷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政府要增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对贷款公司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对违规建立平台发放贷款的公司采取清退等措施。
(2)完善大学生的信贷体系。高校要对大学生的信贷体系不断进行完善,真正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保障性需要,并非是依靠校园贷。例如,出台国家助学贷款的条例,建立专门的全国性的国家助学贷款中心,各个省份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中心,帮助协调政府、银行以及学校三方的利益。
(3)健全校园贷平台的风险监管制度。校园贷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新领域,其本身的存在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监管不到位,就会导致风险不可控制。所以,校园贷平台需要评估大学生的经济偿还能力,对大学生网贷审核的各项流程进行健全完善,特别是要做好细节问题的监管,避免高校大学生冒名借贷行为产生。同时,校园贷平台要定期对校园代理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效提升校园代理的业务水平,并针对校园贷问题做好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减少坏账率。当前,个别的校园贷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没有合理的网络借贷风险控制机制等。因此,政府要颁布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对校园贷利率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1)开展专项教育及引导。高校要开展有关主题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从根本上预防不良事件的产生。辅导员可以应用多种形式,如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到校园贷的不良影响,自觉对校园的不良网络借贷进行抵制。同时,高校与大学生家庭要进行联合教育,利用家长的敦促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经济情况。
(2)提高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现今的社会生活当中,个人信用尤为关键,个人信用记录会带给一个人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信用记录的重要性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大学生未来出国或者进行房产贷款,都会涉及信用记录。面对一些大学生失信的情况,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信用教育,让大学生真正了解负面信用记录给未来生活带来的影响,知道信用记录的重要意义。而且大学生不但要保证信用记录不受影响,还要增加自己的信用记录,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二是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校园贷是一种提前消费预支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和消费水平,解决短时间资金紧张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而如果学生一味地进行超前消费,最后就会导致债台高筑。所以,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针对校园贷的诱惑权衡利弊,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3)对已贷款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教师要充分关注大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掌握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活动。针对在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的大学生,辅导员要同大学生进行谈话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还款能力深入了解和掌握,并告知大学生及家长校园贷的高利率,保证大学生及家长可以在短时间内还款,避免出现高额利息,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对已经使用过校园贷的大学生,教师要实行登记和追踪,随时随地关心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而预防校园贷风险。
总之,面对校园贷,政府、高校、教师、家长要运用有效的对策,打造校园贷风险防范以及教育机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校园贷的行为,随时纠正学生的消费行为,从而打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博文.校园贷问题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7(25).
[2]岳娜.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现状及对策探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7(04).
[3]林燕霞,许再佳.关于“校园贷”乱象的背景分析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4]李海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贷”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基于高校管理的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5).
[5]文伊娃.“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及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