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轶事

2018-06-09 12:15孙俊强
课外语文·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密解缙杨震

孙俊强

古代清官雅号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曾任会稽太守,其政绩卓著,廉洁奉公。离任时,有几位老人凑了一百钱相送,刘宠坚决不收。老人们苦苦哀求,后因盛情难却,他只好取了一钱作为纪念。于是“一钱太守”的美名到处流传。

二不公:明朝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登门相求。范景文均予以谢绝,决不公事私办,更不私事公办。还特意在府门上公布书写了六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从此他被人们敬称为“二不公”。

三汤道台:清代汤斌曾任岭北道道台,三年为政,两袖清风,每日以豆腐汤作羮。老百姓送他“三汤道台”的美名。意思是,为政像豆腐汤一样清,生活像黄连汤一样苦,对待百姓像人参汤一样补。

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公差路过昌邑,县令王密曾经是杨震的门生。到了深夜,王密以十金送老师,并说:“天黑,没有人知道。”杨震严厉怒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地携金而逃。此事传出,大家称杨震是“四知先生”。

五代清郎:袁津修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他为官五十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升酒的薄礼也不收。后人尊称他为“五代清郎”。

看了这五位清官的事迹雅号,不能不生敬佩之情!

齐白石88岁学描红

一天,著名作家艾青带了一幅名画去请齐白石鉴定真伪。齐白石认真看过以后,肯定地讲:“这是我二十多年前画的,绝对是真品。并提出用自己刚刚画好的两幅画交换。”艾青赶紧将画收起,应道:“您就是拿二十幅,我也不跟您换。”齐老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我那时画画多认真,画得多好呀。现在名气大了反倒退步了。”

艾青走后,齐白石连续多日愁眉不展。一天夜里,齐白石的儿子发现父亲正在一笔一画地描红。不解地问道:“您都88岁了,早就盛名于世,怎么突然想起来描红?”齐白石摇了摇头说:“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说我画得好,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有点飘飘然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看到自己过去画过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实的吹嘘之词所蒙蔽了。看来还要认真练习,自己要管住自己。”从那天起,齐白石又从描红这种小儿科开始,坚持每天画画。

一段小故事,折射的不仅仅是一代大师的敬业,更是一种清醒自知。

解缙两首打油诗的故事

明朝翰林學士解缙,有大才。毛泽东著作中引用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名句,就出自解缙之笔。解缙曾主编《永乐大典》,尤其善诗词联句。

传说解缙当初得朱元璋赏识,经常伴驾左右,好以诗讨好皇上。一天皇帝突然对解缙说:“昨天宫里出了件大喜事,爱卿就吟首诗吧。”解缙以为皇帝得了儿子,随口就来:“君王昨日降金龙。”“金龙”二字显然是拍皇帝的马屁。谁知第二句还没出口,朱元璋马上说:“是个女娃。”解缙马上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元璋又说:“刚生下来就死了。”解学士接口吟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朱元璋说:“已把她扔到湖里去了。”学士又有新词:“翻身跳入水晶宫。”这马屁拍得绝对到家,男也喜,女也喜,死活都喜。皇帝听了当然高兴。

还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一起钓鱼。别人都钓着了,就是皇帝钓不到。朱元璋一脸的不高兴。解缙笑嘻嘻地随口吟诗一首:“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听后,转怒为喜,龙颜大悦,连夸解学士有才。

唐伯虎戏商人

唐伯虎的故事传说很多。他嗜酒、广交友、放荡不羁,自称风流秀才,人称风流才子。

一天,唐伯虎扮成乞丐,去游虎丘。刚好遇到一群商人在那里假充斯文,行令赋诗。唐伯虎一看就来劲儿了,凑上前去说:“今日诗人们唱和,能否让我沾沾光,和上一首,以助酒兴。”众商人见来了个叫花子,竟然还要附庸风雅,都觉得好气又好笑。有人真的递给唐伯虎一支笔,想让他当场出丑。

唐伯虎提笔在手,先写下了一个“一”字,商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随后他又不紧不慢地写下了一个“上”字。商人们顿时哈哈大笑。唐伯虎说:“我写诗需要喝酒助兴,请赶快拿酒来。”一位商人抢着说:“你要真能写诗,我们就给你喝个够;你要不会写,就早点滚开,别在这里装模作样,免得我们处罚你。”说完,给唐伯虎倒上了酒。唐伯虎一口将酒饮干,再添两个字“一上”。正在大家嬉笑的时候,伯虎竟然写下了“又一上”三个字。商人们一个个气得吹胡子瞪眼,指着唐伯虎的鼻子问:“这算是诗吗?真是荒唐!”

唐伯虎见这玩笑开得差不多了,便连饮三杯,提起笔来一气写成了一首七绝: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写完以后,唐伯虎将笔一掷在地,转身哈哈大笑,扬长而去。惊得商人们目瞪口呆,直伸舌头。

猜你喜欢
王密解缙杨震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四知太守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
知不知 不由子
解缙化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