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姣平 谢勇军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思政课改革带来了种种亟需正视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者应该直面挑战,勇往直前,始终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主导价值观,建设“互联网+”品牌阵地,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队伍,彰显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性,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 “互联网+” 思政课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2.037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Path of College Ideological
Course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XIAO Jiaoping, XIE Yongjun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90)
Abstract The coming of "Internet +" era brings a lot of challenges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 teacher who is engaged in the politics of politics education should face the challenge, go forward, always adhere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Marxism ideology, establish the dominant values in the multiple valu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 brand position, innovate the teaching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i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ms that meet the "Internet +" era, show the teacher's education dominance,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time and attra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form path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容置疑。目前,虽然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受到学生的青睐,但是在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仍然不尽如人意。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真正浸润学子心,高校思政课无疑需要改革。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一论述为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高校思政课改革带来了种种亟需正视或者相当严峻的挑战。
1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1.1 “互联网+”开放性特点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性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依靠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预先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从而进一步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的。诚然,受教育者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知识、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虽然这种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的质疑声音不绝于耳,但它却成功地确保了教育者的权威性。然而,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大学生们的主体意识、民主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成为了与教师主体平等的积极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的领域与空间,大学生可以随处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资源和信息,并且能和教师同步甚至可能更早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通过不同平台与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进行问题咨询和平等对话。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值得充分肯定并具有积极意义的现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大打折扣甚至被弱化。
1.2 “互联网+”的信息海量性特点冲击了高校思政课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所在。然而,在互联网这个浩如烟海的信息集散地,人人都可以運用QQ、微信、微博、论坛等“互联网+”平台议论时事,针砭时弊,评论政府,这无疑给高校思政课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带来相当严峻的挑战。“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先后被质疑,一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大行其道。”[2]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事情却能够快速地吸引大众眼球,甚至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上演,从而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也一味跟风,这种趋势的发展最终与高校思政课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换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努力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然而,学生时时通过新媒体工具接触诸多消极、负面的信息,进而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本而言,“互联网+”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有效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辨别是非,价值澄清,是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1.3 “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特点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
传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与实质,帮助大学生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透辟分析和有效解決问题,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反思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然而,“互联网+”平台在打破学习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将知识内容严重地碎片化,青年大学生利用一些零碎时间涉猎一些零碎知识,在学习时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逐渐养成懒于知识加工、懒与思考、惰于深思的习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言而喻,“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唾手可得的学习素材,但无形中也让他们逐渐丧失阅读的专注能力和反思能力。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恰恰要着重培养这种沉思能力和反思能力。故而,“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特点不仅无情地把大学生的专注能力和反思能力撕成碎片,而且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这一趋势的发展必然与高校思政课的思想启迪、育人功能渐行渐远。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新路径
2.1 始终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主导价值观
坚持不懈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职工作的应有之义。然而,目前不可忽视的网络舆论状况着实令人堪忧:一些事件在社会现实生活及日常生活中发端,能够快速在网络上发酵,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线上线下的评议纷繁复杂,甚至占据强势的非理性网络评论能够湮没理性发言。对于这种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大众化的语言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去实时深刻分析网络热点问题,为网络的良性发展“铺路搭桥”,成为积极引导网络的“网评员”;同时,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避免思政课的价值多元化,有效防止高校思政课被消极的、负面的信息侵蚀,让“互联网+”平台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
2.2 建设“互联网+”品牌阵地,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
毋庸置疑,善于运用“互联网+”建设品牌阵地、创新教学载体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全力打造传统教学载体升级版,比如一些高校可以紧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深度开发品牌化的网络思政课程,有效进行网络化、视听化和数字化改造,积极投入到“思政课微课”“思政课慕课”建设中,打造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程;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发挥“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手机应用APP”等新媒体的优势,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工程,积极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丰富红色网站,传播正能量。概言之,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互联网+”新平台,不断创新教学载体,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3 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队伍,彰显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性
培养一支政治坚定、知识渊博、业务素质强、热爱教育的思政队伍是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活力和实效性的内在旨意和重要保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意蕴,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潜心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界的思维主动接受并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努力学习现代信息网络理论知识,提升信息洞察力、鉴别力,日益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唯有如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从游”,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以自身的言传身教真正感染学生,让思想理论春风化雨般浸润青年大学生心田,让他们真正“转识成德”。一言以蔽之,只有高素质的思政队伍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探索任重而道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高校思政课的改革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直面挑战,始终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主导价值观,建设“互联网+”品牌阵地,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队伍,有效彰显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性,无疑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有益尝试。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编号:2017SZY141),主持人:肖姣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项目《“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研究》(编号:XJMS2016011),主持人:肖姣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 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