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瑗
《美好生活》讲述的故事,其实用“寻常”更为合适。
女主角梁晓慧在自己的丈夫过世后,搬回家与父亲同住,与此同时,她也开始被父亲高度关心(监视)着:上下班需要汇报行踪、与什么样的人交往被跟踪,梁晓慧的身边被父亲安插了诸多眼线。当然,因为梁爸爸是公安出身,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担心刚失去丈夫的女儿过度悲伤,从而被欺骗或被伤害。
每次电视里的梁家父女上演对手戏时,我们一家子都会展开大讨论。先生感叹:“这老爷子管得也忒多了!”我紧接着说一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话一说完,我们相视一笑,因为我们都意识到,夫妻间这样的对话,其实就是梁晓慧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她很想保有自己的私人情感空间;另一方面,她又被深深的父爱控制,所以对他种种超格的做法,她一次次选择妥协。
在独立和孝顺之间挣扎的,还有梁晓慧的同事贾小朵。贾小朵的父母早年离异,她一直就想离开家独自居住,但是,在优渥条件下长大的她,又不得不在母亲的牵扯下回去与她同住。
相比女一和女二,由张嘉译饰演的男主角徐天,可以说是在中国家庭环境下自我分化程度最好的了。虽然他也被母亲高度关注、嘘寒问暖,但他仍能在懂得体谅老人爱子的心情上,坚持自己一个人居住,而且不让母亲过度侵入他的私人空间。
《美好生活》的艺术化呈现并不夸张,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国式父母对尊重孩子自有空间的概念,向来非常含糊,这也导致子女在想要独立这条路上走得步履维艰,甚至很多人都从未考虑过要走上独立这条路。
我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比电视剧还精彩的剧情。比如一个梁晓慧似的人物,她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中长大,大学毕业后嫁给了一个无比孝顺,却又不愿意与母亲分离的男人。毋庸置疑,她也从一个被控制的女儿,顺利地过渡到一个被婆婆控制的儿媳妇角色。
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这么多“梁晓慧”呢?
从发展心理学来说,自进入青春期开始,孩子就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个人空间,这样他才能顺利发展必要的自信与独立能力。如果这时候父母不给予甚至横加阻拦,孩子就会以叛逆的形式去索要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父母意识到了,给予了孩子想要的空间,而大多数父母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自我分化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但其实,中西方的父母在管教子女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差异。在美国,如果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晚归,父母也会教训和指责,他们可能会说:“这个家是我在付账单,你的学费也是我付的,只要你还住在这里,就必须听我的!”
中国父母呢?可能压根儿都不需要阐明自己的立场,他们只需要面无表情地坐在熄灯的客厅里,当子女半夜鬼鬼祟祟回家时看到这一幕,立马会充满恐惧和愧疚地溜进房间,还有的可能会马上道歉并保证“绝不再犯”。
一个能成功实现自我分化的人,既能区分自身的理性与情感,又具有与他人正常进行情感联结的能力。比如《美好生活》中的男主角徐天,他能自己打理生活,能允许自己与母亲有不同看法,还能做到情绪上不受母亲影响,也不受母亲的情感绑架。他不会和母亲起正面冲突,也不会去干涉属于母亲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顺利地进行成功的分化,就会经常困惑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即便有一闪而过的想法或信念,也极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从而很难坚持自我。这就像剧中的梁晓慧,她到底是喜欢徐天,还是喜欢在徐天身体里的前夫的心脏?或者她到底喜欢不喜欢徐天?电视剧已经播出20多集了,我发现她还没搞明白。
当然,自我分化并不是孩子的单一发展需要,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高低,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当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较高时,就能协助孩子发展较高的自我分化能力、有效调节情绪、对亲密关系互动有较好的掌控;反之,加上中国家庭的父母权威感作祟,父母便以爱之名控制孩子,从而破坏他们学习自我分化的能力。
在很多家庭里,一个孩子从青春期开始到独立出自己的物理和情感空间,其实是件特别难的事。因为压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孝顺”二字,往往就意味着亲子之间要相互依靠和纠缠;但自我独立又是人性本能,所以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都一直在孝顺父母和自我分化之间来回牵扯,痛苦不堪。
由不孝引发的愧疚感,是中国父母管教孩子的最有用武器。
“孝”包含中国人亲子间的一种特殊情感,而“顺”则期待子女顺从父母管教,特别在彼此意见不一致时。在这样的规则下,父母容易说教,孩子则会觉得自己没有表达空间。“因为说了也没用啊,闹不好还会吵起来。”这是很多孩子的理由。但是,长时间的沉默以对,带来的结果必然只有两个:要么阳奉阴违,要么逆来顺受。《美好生活》中的梁晓慧显然是后者。
如果要“顺”,就不可能独立。但一个人不独立,就会永远像个寄生虫一样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向父母抱怨不给自己空间的年轻人,却不得不享受着父母在衣食住行上的全方位保护。
中国文化从来都是提倡团聚不鼓励分离,中国子女在其分离的过程中,因这种鼓励联结的亲子关系文化,在情绪上容易产生背叛、不孝等罪恶感、焦虑感,导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挣扎,这与西方人单纯的在分离中冲突独立的单因素内涵不一样,所以让分离“硬着陆”的方法,其实是不适应中国国情的。
一个成年人在自我分化过程中,既不让父母心寒,又能成功分离,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亲情和物质上对父母要一以贯之甚至更为殷勤。不能因为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过度控制是个问题以后,就突然180度反转,那就容易走到“不孝”的极端。即使你因此成功分离了,心里也会很不好受。
其次,在个人情感和物理空间上保持独立。由于有了第一步的基础,父母首先从情感上并没有觉得你远离他们,当你提出搬出去住,或者他们因为探究你的隐私而发生争论时,也不会将事件放大到“不孝”的地步。
最后,任何事情都要以良好的沟通为前提。在中国家庭文化里,对心与心的沟通是非常不重视的,似乎只有“我为你做了什么”才是“我爱你”的体现。但往往,我们做的那些事,都是以猜测对方需要什么为前提的,而这么做的结果,也只会导致误会和隔阂加深。因为人性的本质都是渴望链接、寻求归属并期盼被接受,但与此同时又不想失去自我。
怎么办?记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你是你,我是我。”这是所有关系都最应该具备的模样,在这种前提下去沟通、了解,然后让问题慢慢化解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