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撰稿人/张建安
刘锁祥先生在北京办书画展,我却马上想到了姚奠中先生。2012年,当我从北京前往太原采访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姚奠中时,途中所读的正是刘锁祥编著的《学人书家姚奠中》。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一边在高铁内沿途观赏山西境内的高山丘壑,一边吟咏着刘锁祥书中所记的姚奠中诗作:“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骄。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低声吟咏之时,感觉胸襟开阔,好不畅快,也对姚奠中、刘锁祥师生产生更多的好感。
我因采访姚奠中而购买了刘锁祥的书,又因刘锁祥的书而对姚奠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日后进一步采访姚奠中并撰写由他口述的《百岁溯往》打下了基础。
姚奠中是刘锁祥的恩师,而刘锁祥对姚奠中书法、教育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则能给世人不少启发。
姚奠中是荣膺 “兰亭书法终身成就奖”的书法大家,沈鹏、欧阳中石等名家无不对其推崇,冯其庸更是称其为“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刘锁祥为姚奠中入室弟子,长期跟随恩师学习书法艺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日久天长,深得其真传。在刘锁祥的笔下,可以看到很多依姚奠中笔意书写的作品,如用草书书写的“充海阔天空之量 养先忧后乐之心”,用行书书写的“姚师《西山古墅》草书四屏之作有傅青主之影子”,用篆书书写的“尧舜古风源晋地 诗书今代泛清波”,用楷书书写的“读姚师(奠中)先生书法有感”等等,均能领悟姚公书法神韵而又有刘锁祥自己的特点,继承中有所发展。
姚奠中书法笔力雄浑、刚健中正,深蕴阳刚之气,经久耐看。书家徐文达曾称:“看了姚先生的书作之后,连续多日,不能忘怀。寤寐之间,如在目前,如缕如烟,缭绕联翩于脑际。”刘锁祥对此深有同感,并深研其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姚师(奠中)先生书法,以‘气’取胜,以‘骨’取胜,以‘理’取胜。其书风高古大气、沉雄典雅。究其因:主要来自先生对书法多年的功力积淀与其独特浑厚、含蓄深藏的用笔方法。究其根:还在于先生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养与其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刘锁祥向老师请教笔法,姚奠中指出:“中锋逆入,关键在转折。不在转折之处用力,就不能保障中锋用笔。笔到力到,不许浮,不许飘,不许涂,不许抹。正身悬腕,使全身之力注于笔端。如此才可免于流俗。”并说:“‘入木三分’似乎有些夸大,‘力透纸背’倒是合理的形容。”这些指导,都对刘锁祥产生很好的影响。
姚奠中幼年时曾学习赵孟頫书法,而且学得很像,但年龄稍长,即转习有力量的颜体,后来又在章太炎的指导下,隶书学《石门颂》,篆书学汉碑字,楷书学《郑文公》、《石门铭》,并出入于南帖北碑之间,通其精神,体兼南北,自成一家。到晚年时更是返璞归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刘锁祥对姚奠中的经历非常熟悉,从中汲取营养,也在篆、草、行、楷各体书法间深研细琢,并特别注重体悟书法内在的基本原则与精神。
姚奠中曾写《论书》诗多首,其中一首写道:“殷甲周金汉魏碑,钟王以下亦称奇。工夫端在临池黑,骨力风神各异姿。”又写:“重帖轻碑筋力微,扬碑抑帖亦奚为!兼收博取形神俱,无事矜奇自出奇。”刘锁祥也作《步恩师姚奠中先生论书杂咏原韵》十首,其中二首为:“最早字书何论碑,有流无派弗争奇。顷时魏晋钟王降,书道乾坤竞异姿。”“载体不同刚柔现,书家出入重行藏。北碑南帖本无异,色彩缤纷看李唐。”
刘锁祥书法作品
姚奠中1936年在章氏国学讲习会时期
章太炎青年时期
姚奠中非常推崇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傅山(傅青主),不仅推崇其书法,更敬重其不为功名所动、坚守忠贞信念的人格。他说:“傅青主首先强调的是做人,是人的品质,其次才是书法。”“书法需要有骨气,而反对奴气、俗气;重视天机、率真、自然,而反对哗众取宠,做作软媚。”他经常为学书者书写傅山所说“不自正入,不能变出”,认为这是学书法的基本原则。老师对傅山的推崇也深深地影响着刘锁祥。刘锁祥这样写道:“昔日傅青主在其书论中曾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自为至论。恩师、当代鸿儒姚奠中先生在其书作集中,亦书录傅青主此语,可见推崇之极。”他还不断琢磨、体悟,由此研磨出自己的书法心得:“其一:正入正出,则雅;正入奇出,则新;奇入奇出,则怪。其二:善古者,必雅;创新者,必奇;求奇者,必怪。其三:古则雅,新则奇,怪则丑。非古不雅,非奇不新,非正不入。”
姚奠中写诗《读傅青主法书》:“巧媚排除始得真,苍松古柏肖为人。旁参篆隶知奇变,不与宋元作后尘。”刘锁祥也写《咏傅山》七首,其中一首为:“宁丑宁拙毋媚态,毋轻毋巧宁真率。正入始能变得出,宋元之后开别派。”
可以看出,刘锁祥不仅在书法技巧上师承姚奠中,还在书法理论、诗歌乃至继承古代传统、学问做人上皆与姚奠中一脉相承。观刘锁祥书法,常于古雅之趣中蕴刚硬厚实之力,于活泼之态中含朴实中正之法,风神骨力,皆为佳作,耐人寻味。
姚奠中年少时深受李荐公、焦卓然等老师的影响。李荐公崇品德、重笃行,经常通过史事和人物,对学生进行节义、方正、爱国、爱民的教育,对姚奠中起了很大的激发作用。焦卓然教姚奠中学诗文,并指引其走上博览的道路,让姚奠中读了各类新旧读物,受益匪浅。初中毕业时,焦卓然又特在师生合影上写了一首勉励学生上进的诗:“讲习相聚不久,一朝两地分手。前程各自努力,有为兼需有守。”这首诗,姚奠中终身记之,尤其是“有为兼需有守”一句,影响姚奠中一生,促使他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忘做人的底线与操守。
还有两位老师对姚奠中影响不小,其中一位是樊杰三,另一位是乔鹤仙。在樊杰三的影响下,姚奠中开始选读《昭明文选》《古诗源》,并知道了“小学”“汉学”“朴学”等名称,知道了章太炎的一些事情,激起了内心的歆慕。他还跟着樊老师学写五言诗,有些诗在报刊上发表。乔鹤仙则让姚奠中住在他的家中,让他抄历史资料,姚奠中每天用楷书工工整整抄一万字,对心性的陶养很有帮助。樊、乔二位老师对姚奠中都很关心,但在他日后该向何处发展产生了争执,一个说:“你应该走书画道路,一定能成为大家。”一个说:“不,你读古书多,文字也好,做学问才是正路。”最后,他们认为还是由姚奠中自己拿主意。姚奠中一直有做学者的理想,于是选择去无锡读书。
23岁的时候,姚奠中进入无锡国专,师从唐文治、钱仲联诸名师,唐文治曾担任过晚清时期的尚书,民国年间创办了交通大学、无锡国专,是著名的教育家。唐文治办校特别严格,一切言行都有准则,但在学术上则主张兼容并包。有一次,全校举行作文竞赛,姚奠中所写《拟庄子秋水篇》得了全校第一,唐文治给的批语是:“专心努力,可以追摄子云。”子云,即汉朝辞赋专家杨子云。姚奠中对杨子云并不感兴趣,但唐文治的批语给姚奠中不小的鼓励。钱仲联是著名的诗人、词人、国学家,他因势利导,指导姚奠中学习和研究庄子,强烈地激发了姚奠中的学习兴趣。整体而言,姚奠中在无锡国专的学习和生活都很不错,收获不小。
然而,当姚奠中在苏州听过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讲座后,一下子就折服了,觉得章太炎才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的鸿儒,钦慕其学问道德之余,下决心转学章氏国学讲习所。对此,无锡国专没有因为姚奠中是学校第一名就不愿意放手。不仅如此,姚奠中的老师钱仲联还做了推荐人,使姚奠中顺利地成为章门弟子,深得章太炎真传,慨然有匡世大志,立下一生事业之基础。姚奠中的经历和志向,使他不拘泥于门派之见,不限制学生、弟子的治学方向,而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方面汲取营养。
刘锁祥师从姚奠中,同时也向卫俊秀、启功、徐文达、林鹏、水既生、赵承楷、邓明阁、赵望进、袁旭临、陈巨锁等先生多方请教,从而在书法艺术中融入新的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独特的神采。对此,姚奠中特写诗予以鼓励:
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陵此语耐寻思;
锁祥深会其中意,
卅载功夫翰墨诗。
姚奠中虽为书法大家,但他更重视的是书法能发挥的教育作用。他说:“书法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移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软。”“写字是有目的的,而且写出来是有内容的,要对社会起作用。所以必须统一起来,写字和内容结合起来,有目的的写下去,那才可以有好的影响,起到好的作用。”对此,刘锁祥深有体会,他认为恩师将治学、为人与书艺真正统一起来,特地敬录姚奠中这样的感言:“书法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
刘锁祥书法作品
姚奠中书法作品
姚奠中的精神世界最受章太炎影响。他亲眼见证了章太炎晚年带病讲课的情形。当时章太炎得了鼻癌,但仍然每天照常讲课。他的夫人怎么劝说都没用,就暗中吩咐学生们离开教室。章太炎见教室没有学生,自然就不讲了。但学生们不知道老师的真正病情,过了不多久就又把教室坐满了,于是章太炎继续讲课。也就是说,章太炎是把自己最后的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学生们,献给了教育救国。章太炎去世后,姚奠中决心继承老师的衣钵,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他曾创办菿汉国学讲习班,拟定教条十则:“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世,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这也成为他一辈子始终奉行的人生准则,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被批斗的特殊年代,姚奠中时刻牢记自己是章门弟子,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同时,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工作。直到百岁之后,他仍旧尽自己所能,发起成立“国学教育基金会”,大力提倡国学,录制国学讲座。
姚奠中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刘锁祥,为他的书法事业和教育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在接受恩师教导的同时,刘锁祥也开始对恩师进行了长期研究。从1999年写第一篇文章《姚奠中书艺蠡测》开始,刘锁祥的这一研究便再未停止,研究方向则从姚奠中的书艺不断拓展,直至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姚奠中的学术、艺术、人生,探讨姚奠中的真精神所在。
2012年出版的《学人书家姚奠中》,是刘锁祥研究姚奠中的集中展示。尤其是“年表”部分,以“年代”“时事”“事迹”“学术”“艺术(诗、书、画、印)”“有关事项”六项内容列表,在时代发展的坐标下,全方位地展现了姚奠中的人生轨迹、教育历程、艺术成就……有着非常独特的学术价值。而姚奠中本人的参与,则使得这项工作成为师生间教学相长的典范。对此,刘锁祥曾回忆:“至于‘先生的学术、艺术年表’,也做得比较早,应该是在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年就开始了。这个过程比较长,边做、先生边看、边修改。记得一开始先生没有同意做这项工作,当学生向老师说明想法,‘年表’以表格化的形式出现在先生的眼前时,先生才初步同意了。之后‘年表’基本成型,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繁或简使用过。再后是‘年表’中涉及的‘人物小传’的内容,这部分工作的完成,是在二〇〇三年那段‘非典’的特殊日子里进行的。记得那段时间里,做学生的辛苦,做老师的更辛苦,我们彼此不得见面,新稿、修改稿都是靠先生的家人在山西大学的北门口与我见面传递的。不过最终完成,很值得回忆。”如今看来,每一个细节的修改,每一次辛苦的往还,其实都在一次次加深刘锁祥对老师的理解,加深对老师如何“作书做人”的领悟。姚奠中的精神也因此促进了刘锁祥本人的事业。
1995年,刘锁祥在太原师范学院主持创办了山西高校首个书法专业。此后,又筚路蓝缕、执着不懈地在山西高校首批设立了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书法学博物馆”,组织举办了“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等许多重要的书法教育界活动,主编了太原师范学院“书法学博物馆”《典藏》卷等图书,参加了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材”审定工作,出版了《刘锁祥书法》、《刘锁祥诗书作品展集》等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刘锁祥始终秉承恩师姚奠中的训导,坚守“艺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作书做人”的不二原则,坚守恩师传承给他的精神。
2012年,刘锁祥瞻观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后,特写 “步冯其庸赞姚师奠中先生原韵”诗,称:“文明文化百年身,薪火相传一脉人。吾辈忽然见得处,最当学的是精神。”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学生不仅要学老师的才艺,更要学到他的精神。也只有这样,他才会在继承中发展,并开拓出自己的宽广大道。
2017年10月14日,小雨迷蒙,又一次见到刘锁祥先生。他又出了很多新的成果。在老师著作《姚奠中书千字文》一书2014年出版后,学生著作《刘锁祥篆书千字文》也于2016年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如今的刘锁祥,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教材审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指导教授、北京涵芬楼艺术馆书法课堂主讲、太原师范学院中国书法史论与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办,然而,他始终不忘师恩。中山公园聚会时,刘锁祥将自己认认真真书写在信笺上的姚奠中旧体诗,交给邀来的文化界同人,请大家回去后按内容各自写一幅书法作品,以便出版新书,纪念姚先生。其真诚笃实的态度,令人难忘。返回途中,想到聚会时情景,禁不住在朋友圈发一条微信:“赴中山公园皇苑艺术馆,与刘锁祥先生及众师友一聚,颇受益。观上海书画出版社所出《刘锁祥篆书千字文》,觉其篆书厚重饱满,笔力雄健,尤喜其苍茫之气,内蕴幽深。又见《刘锁祥诗书画作品选》,其诗其画,另有古蕴情志,大为可观。文人之交,大致如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书酬答,敬贤亲友。今又得锁祥先生大作,感贤者之风,能不记乎?
姚奠中、刘锁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