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面临的危机及培养路径

2018-06-07 08:58刘鑫
卷宗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

摘 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增强文化认同与建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面临着危机与挑战。从正确的文化认同走向坚定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正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多方面去践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文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一、文化、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界定

述及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有着不同的界定。文化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指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而在我国古代,文化用于指封建王朝文治与教化,与武功、外王等相对。后在《辞海》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文化的产生,人们逐渐出现对文化的成熟稳定的强烈归属感,即文化认同。“认同”一词最早是作为文艺心理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自我意识的萌生,成熟。二是指个体对所属地域、文化、集体的一种本质的、稳定的、同一的强烈归属感。在文化认同的视野下,人们逐渐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可见,文化是产生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条件,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我們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面临的危机

多民族文化认同存在危机。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断加深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以来,许多高新技术也逐渐地传入中国。21世纪互联网得到了普及,这使我们能够从外界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使整个世界联系到了一起。但与此同时,传播的信息也体现出随意性,冲击并且瓦解着民族国家;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竞争因此开来,民族分裂也显现出来。严重地破坏了我们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都表现出差异性。曾有少数民族的人抗议,抗议地方教育计划只讲授汉语,这便是在语言层面的危机表现。我国东西部地域发展存在差异,经济落后地区较发达地区的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认同失落和落差,对自己所属地域文化表现出不自信。与此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存在危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徜徉媚外,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衣方面,更多的人抛弃我国传统服饰,开始穿西装,这就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在食方面改吃西餐,放下筷子用刀叉。在住方面,将传统建筑改建为西式的洋楼。在行方面,大量的人对国产车不屑一顾。在语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他国语言,而对汉语有所遗忘和模棱两可。就连我国的传统节日,仍有很多人对其毫无热情,反而很积极地去过西方节日来表时尚。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所表现出来的危机必然会导致文化自信的缺失。同样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对我国文化未来发展的不自信。

三、危机产生的原因

从社会因素来说,个体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传播、文化的多元性使我们不能应对和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危机。从教育因素来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是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从成长环境时刻影响着我们对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教育观、身边人的文化观念的影响都对我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影响。从个人因素来看,我们每个人自身对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在于个体能否坚定地摒弃不良的西方文化,能否发自内心对我们自身的文化产生归属感,能否主动地去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四、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从小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激起自豪感。切记不能一昧地否定,一定要辩证地批判、继承和创新。与此同时,要完善自己对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不盲目崇拜,发挥包容性。同时,也要做好应对西方文化带来冲击的准备,清醒冷静,辩证地看待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自信。从社会角度来讲,我们要对“文化”这一词准确的定义,将这一广泛的概念拆分成不同的理解方式。正确看待文化的多元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广泛学习并应用新媒体技术,正确融入信息时代。从教育方面来看,首先,应该重视并且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通过理论让学生们加强文化认同感,传递文化精神。其次,合理安排课程,按照课程标准将文化素质课的培养渗入学生中。再次,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文化的力量,以及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从自身来讲,我们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增强对文化的认知,从而丰富自己的底蕴。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以增强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逐渐地培养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季中扬.论“文化研究”领域的认同概念[J]. 求索,2010,(05):195-198. [2017-09-24]. 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10.05.039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2017-09-24].

[3]贺程.全球化传播语境下中国文化认同和谐的危机与应对[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14(02):15-18+31. [2017-09-24].

[4]薛玉成.文化自信的概念界说与现实意义[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01):53-55. [2017-09-24].

[5]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 红旗文稿,2010,(15):4-8. [2017-09-24].

[6]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 红旗文稿,2010,(16):4-8. [2017-09-24].

[7]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J]. 红旗文稿,2010,(17):4-9+1. [2017-09-24].

[8]徐立文,舒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探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01):91-96. [2017-09-24].

[9]朱永民.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郑玲.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注释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3.贺程:《全球化传播语境下中国文化认同和谐的危机与应对》,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

作者简介

刘鑫(1997--),女,汉族,吉林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政治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