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齐齐哈尔垃圾废弃地景观修方案。
关键词:废弃地;规划;设计
前言
廢弃地是垃圾化的产物,我国垃圾迅猛发展,由于垃圾量产生越来越多,其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劣破坏能力也与日俱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憩环境越来越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专业的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建设绿地,成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特别是旧居民区环境以及恢复地块活力,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
1 废弃地概述
垃圾废弃地顾名思义,主要是指被荒废的具有曾经作为工业及附属产业(运输、营销、存储、烂尾、服务楼群)的土地。
垃圾废弃地改造是指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文化观念的传承运用,对已形成的垃圾废弃地面上残留的原有建筑、废弃物,进行必要的保留装饰,除掉其不美观、安全性能低一面,保留其具有历史、文化、独特景观价值的一面,并通过必要的道路、环境的改造,使之成为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
2 垃圾废弃地生态改造设计内涵
2.1 恢复植物生态系统
要使废弃地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得以系统性的连续,避免因大面积无序的人工辅助设施的建立,而导致的生态廊道的不畅,植物必要休憩环境的丧失。
此外,对于特殊废弃地,如被破坏的湿地、水域,在保护废弃地及周边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水域、陆域环境生态的完整性,避免因过度分割形成的斑块对环境的破碎化影响,保护缓冲地带和水系的流畅,确保最小化的建设规模,避免因城市的发展而对脆弱特殊环境产生破碎支离性干扰。
2.2 尊重地域特征,选用乡土植被
如果说生态的良性发展是废弃地改造的内在繁衍的驱动力,那么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便是其内在灵魂所在。其地域规划原则主要体现在:
(1)因地制宜。要在查阅、调研、勘测当地水文特征的基础上,考察外在的气候环境,要求在废弃地改造设计时,尽量考虑当地的水文特征,且整体规划布局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融合,不能独立于自然生态之外。
(2)传统文化的秉承。垃圾废弃地在历史发展中必然会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历史韵味,且历史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积累,这是历史约定俗成的,无法以主观的意志所做任何改变。为此,在景观的生态设计时,在融合自然生态同时,要与地域文化相契合,秉承历史的文化传承。
(3)适应场所自然过程。追求自然的生态过程是保证废弃地及周边环境发展平衡最有效的方法。为此,在规划时,要通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较为准确的将地域所在的“生物场”内的地形、水体、土壤、植被特征调查清楚,从而维护生态场的最终利益出发。
(4)适宜材质。在建筑材料选择上,融入进设计生态设计理念。因此,其材质须对植物伤害性最少,并且维护管理成本较少。
2.3 发展要平衡
(1)风貌平衡——建立的最终规划项目要与所在湿地的特征相平衡,自然生态为着眼点;
(2)建筑风格平衡——建筑风格应与城市的整体风貌以及城市的风格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材料运用平衡——在选择道路、桥梁、辅助设施施工材料时,优先考虑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考虑原有废弃地的遗弃材料。
(4)后勤设施平衡——在规划项目中,尽量以自然景物为主,在满足游人必要的服务基础上,合理规划各类后勤服务设施,严格控制数量、规模,确定最优化的地理位置;
(5)周边环境的平衡——以重建垃圾废弃地为原则,其周边的建设项目要合理规划,把对湿地的影响降低到人为可控、环境自身可修复的范围之内。
2.4生态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环境、认识环境地、减少废弃地需要公众的参与。废弃地改造在营造丰富的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开展针对环境自身的科普、教育。植被实验、生态环境监测,建筑遗迹研究等都可以在其的“天然实验室”中进行。同时,在遗弃地中原有的建筑内兴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和教育基地,使游客在认识历史、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进行科普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3.风景园林设计在垃圾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垃圾废弃地改造有风景园林设计、恢复生态学、景观改造与公共艺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风景园林手段在废弃地改造中,主要体现在重塑个性的城市,同时充分尊重环境的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在废弃地改造中,园林景观设计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生态环境的修复
城市垃圾物汇聚在遗弃地,很大方面取决于该地域地表的下陷。因此,在控制地表下陷,通过植物的配置,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同时借助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调节作用,治理废弃地这块城市的“黑色区域”,最终发挥恢复、治理的有效利用。
3.2 尊重自然景观的人文内涵
垃圾遗弃地的自然景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虽然人们努力的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得以维系,但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几乎不可能。因此,在规划时,在努力做到控制污染,恢复生境同时,要寻求新的生态平衡和景观形态,寻找人与自然共融合的平衡。为此,在生态保护的同时,要建立人文内涵景观,成为生态文化符号。
3.3 垃圾废弃地改造中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
(1)土壤的生态处理。采用生物恢复疗法,通过合适的酸腐殖质的有机增多,促进微生物发展,使土壤状况得到逐步改善。
(2)水体净化与循环利用。通过循环的形式,恢复水的自然循序流动过程,并使之成为自然的动态的水体景观。
(3)植被的生态设计。在重度污染的地区,可以人为硬性的改造自然环境,通过科学有效的栽种外来植被,人工创造自然的植被美。
参考文献:
[1]常江,冯姗姗,张先州,李锦,等.矿区垃圾废弃地再开发研究_以徐州夏桥井废弃地改造为例[J].中国矿业,2007,16(6):49-53.
[2]白中科,赵景逵.工矿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J].资源环境,2001,(9):49-52.
[3]杨锐.景观城市主义在垃圾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R].《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发展战略》.2008.
[4]黄铭洪.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温宇婧(1982.8)女,汉族辽宁省辽阳,园林专业,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