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28-0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有《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撇开文章的篇幅不谈,如何在一节课内即研习文章中作者所包含的的个人情感,又理解文章的字词语句的含义,是教授者需要细细琢磨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于坚的这一篇散文中,处处显现着一个初次发现大自然的美的孩子般的天真无邪,那么,是否可以专门运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出发,去发现作品中这些充满童真的地方,并进而去理解感受于坚这位作者的独特情感呢?笔者大胆的做了一次尝试。
此次尝试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有了第一节课对全文的大致行文思路和作者感情的梳理后,这第二堂课,就进入了一个深层次讨论的层面。第一节课后,笔者布置了预习题,找出本文中你觉得含有作者童真一面的表述文字。课上,讨论交流。大多数学生都能划出如下几段:“冬天这个时间概念所暗示的只是一种教科书上的文化……关于暴风雪和蓝胡子的传奇故事。”“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地上腾飞而起,像一只金蝶”“躺在那儿,望着蚕豆那么大的黑蜘蛛……它们把一切都当成了鱼。”“这是一只小姑娘似的鸟,它梳头,打开翅膀,跳跳,把头靠在羽毛上休息。”“这个活蹦乱跳的小生命,和那个被称为‘鸟的东西毫不相干。”“这些有着严密秩序的小生灵……那些小脑袋里都是些什么念头。”等等。教师提问:“为何你觉得这些文字充满了童真?”学生作答;“因为它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中有的用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名称;这些文字处处充满的是一个未涉世事的孩童的口吻来描述着这一个特殊的自然界。”但为何于坚会用这种口吻来写作呢?这就是本堂课我们需要探讨的重点——体验于坚隐藏在这些童真口吻下的深度情感,挖掘于坚在本文中极力要表达的还原事物本真的想法。
笔者认为,于坚在作《云南冬天的树林》这篇文章时,他的脑海里是充满了一种真实感受和传统语言之间的矛盾对立的。在我们的文学写作中,当我们把某个事物称为“落叶”时,我们往往可以借助文学联想而呼唤出“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之类的诗句,以及秋天带给人的萧瑟和凄凉的感受。这固然可以让读者很容易读懂这个词,然而,这样的联想其实也把我们的思维局限成一种固定的伤感,而忽视了该事物本身的一切特殊性和丰富性——由此,就往往很难形成真正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而在本文中,于坚就一直在探寻这种自然界中事物最初的本来面目,希望读者能够形成自我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再现自然的丰富性。
课堂之上,学生各抒己见。对于“黑蜘蛛”一段,大多数学生受着传统思维的局限,谈到黑蜘蛛,就将他看成恶毒的象征。他们并不懂得于坚为何躺在树林中,特别要去关于蜘蛛的活动呢?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在这段文字中,于坚就像那只黑蜘蛛一样,“守着那一份很小的天堂,一动不动”,慢慢地融入了这片桃花源似的世界。这段文字,于坚是从视觉上观察了云南冬天的树林中的黑蜘蛛,他是将自己融入自然,细微观察着它们的,他将“蛛丝马迹”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于坚与蜘蛛的“近”,与自然的“近”。融入到自然中,才会有这样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才令读者身临其境。或许,于坚在看到蚕豆那么大的黑蜘蛛在眼前结网时,心里在想着,不知道它的设计中有没有需要“我”的地方……再如蚂蚁一段的描写,学生顺藤摸瓜,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断。于坚用拟人的手法,将蚂蚁社会化,蚂蚁懂得团结,蚂蚁有自己的思维。他使蚂蚁以自己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这一种真实感。并且,蚂蚁作为云南冬天树林的居民,其本身以及其自然和谐的行为又给树林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在这些文字中,于坚真实的还原了云南冬天的树林,他以人类最纯真的、无污染的孩童视角去观察这一片树林,可以说这片树林此时此刻是于坚的。于坚,一直与树林同在着。
正是由于于坚强调这种自我的真实感受,所以他对习以为常的语词和思维有着天生的警惕性和排斥性,这种思想在文中也随处可见。就在作者苦苦选择用最适合的方式来传达真实感受这一过程中时,他所表现出的是执着与真诚,这就使得文章充满了一种天真的力量。这种天真的力量接近于儿童初次观察世界时的惊奇。儿童没有足够的语言依傍,他可以对这个世界充满想象,可以用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来命名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云南冬天的树林》这篇散文更为接近一篇童话。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儿童式的语言传统之中,西方童话中的意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作者也就在本文中自然的呈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还原事物的本真。
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还原呢?到此为止,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还原,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就是以躺下的姿态来观察一切。躺下,这是一种基本的平等态度,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裕的地位,真正想走进自然,就必须卸去我们对自然的种种预设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本真状态。这就要我们尊重自然、接近自然并且真实的感受自然。面对自然,于坚倡导,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放弃人作为主体的优越地位,真正去感受它。此时,作者突出的审美对象是自然,而不是审美主体者的我们。在这种思维的主宰下,于坚还原了自然本来的纯真面目,他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的书写也就开了另一番天地了。它表现为对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心无旁骛,神归一聚的都是周围实实在在的景致,是对树林里丰富的形、色、音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摹。于坚努力在接近自然,接近的最终目的是让自然来呈现,对大自然的倾听和凝视其实不仅仅是为了主体真切地再现自然,而是让自然去“言说”、去呈现自己本真的状态。
于坚说,“我对于本质的、天真朴素的东西非常尊重,我不喜欢那些技术性的、玩小聪明的、用文化当靠山的东西。”这就是于坚要告诉我们的,他努力在文章中追寻着,试图从旧的语言桎梏中突破出来,面对自然,寻找和创造新的表达。文中,他全然进入了一个与语言的世界、与知识的世界不同的本真天地,他完全与自然同一了,像孩童般第一次面对事物一样,他动用了自己的全部感官,进入他感官的只有色彩、形状和声音,而不是后天习得的那些知识。《云南冬天的树林》是于坚用自己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些超越时间的东西,事物原本很丰富,自然原本很纯真,我們读到了,也领悟到了,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