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由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便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同样给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挑战,这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共同面对的问题。通过简要讨论新媒体的内涵,分析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且针对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落实大学生思政工作进行了策略性思考,望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工作;挑战
[作者简介]吴雪莹(1990-),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南京审计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5-0064-03
自上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载体的革新催生了新媒体这一崭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并且凭借着高速移动网络的普及,让新生代大学生的生活与新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以及日常习惯都深深受到新媒体影响。由于大学生群体对于我国有着较为关键的意义,其代表着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的中流砥柱地位群体,因而我国的民族复兴、社会发展需要较大程度的依靠大学生群体的努力,这就使得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尤为关键,否则学生只具备知识而不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性,在日后的发展中反而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的整体环境下,不难发现得益于丰富的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学生在开展相关学习工作时会较大程度克服时空限制,并且在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新媒体都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这是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同时,由于思政工作本身的特点,加之传统教学数年来的优秀经验积累,其传统教学方式有较多的可取之处,然而新媒体时代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将会使其不适应于这些类似说教的工作方式,因而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新时代反而是充满未知变量的时代。因而,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所遭遇的挑战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一、新媒体及大学生思政工作概述
新媒体的概念最先指代区别于传统印刷式媒介的,多数基于图像传输、电波传输技术的诸如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越來越多的媒体形式也都被正式或非正式地归为新媒体的范畴,如门户网站、微博、公众号等等内容。目前有一些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更新,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技术与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①比较明确地对新媒体的大体分类做出了界定。综合目前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以及作者本身的思考,文章认为新媒体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媒介需要运用较多的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其次,新媒体需要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实时交互,并且充分冲破时空限制,也就是说,新媒体是依托于互联网(及移动网络),依靠一定的电子工具来即时交换海量信息的一种新兴媒体的集合。此外,不仅在于信息的双向传播、即时传播等方面,新媒体在内容的开放程度、发布门槛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媒体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借助于网络的帮助,学生可以享受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教育资源,认识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从而提高学习的广度和交际圈的范围;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很多大学生直接参与到了时事讨论、热点话题等内容中,并得益于本身信息传播的非权威性,使其具有相对高的责任意识,养成了一种平等与民主的观念,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都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孕育出的新特点。但从消极的角度来说,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很多大学生也由于自我判断能力不足,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如网络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爆发式的信息量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时存在惰性,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度排斥,对于一些研究任务或者调查报告则是搜索到相类似的文献进行抄袭等等;②再如很多学生由于过分接触新媒体,尤其受到部分自媒体、公众号影响,并且本身缺乏一定的政治常识和个人信仰,导致自我意识过分觉醒,个人主义占据绝对主导意识地位,从而对个人的价值观养成甚至政治觉悟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到了便利。首先,新媒体让思政工作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并且在教育的内容上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其次,这种崭新的媒体形式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大程度地增加,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享受相对自由与宽松的交流空间,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能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个人在面对一些困难问题时能够通过自身的信息检索与整理解决问题,或者是在同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转变自身思考的方式;再次,通过新媒体展开大学生思政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对思政工作的抵触心理,让学生能够和教育工作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增强学习效果;最后,新媒体保证了思政工作能够与时俱进,保持相对良好的时效性。
然而,由于新媒体过于迅猛的发展速度以及大学生思政工作与新媒体环境在对接方面存在的一些瑕疵,不难发现现在的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思政工作所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③文章认为,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可以同样归类在四个方面:
(一)教育者自身素质达不到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政工作的要求
教育者是大学生思政工作顺利开展与否的关键性引导人员,因而在新媒体环境的大潮下,一些教育者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难以承担新媒体化思政工作的局面。
第一,很多思政工作者在传统工作开展时,由于本身的丰富经验以及本身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人文知识体系,在知识储备方面具备足够的资格作为学生的引导人,同时也能更好地表现出个人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来获取所需信息,在速度和知识量上思政工作者相对处于劣势,而且其自身知识体系也未对教育、管理、社会、经济等多个学科过多涉及,因而开始逐渐脱离开展思政工作时的权威地位。
第二,很多思政工作者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很多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对社会以及热点问题的疑问,而他们会通常采用网络形式借助知乎、豆瓣、贴吧等等网站或者应用来匿名提问寻求相关人士的回答,很多工作者由于本身的媒介使用技能不足,因而很难在网络上发现学生的疑问,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效率低的问题。
(二)教育内容欠全面,教育手段传统、僵化
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开展任何领域教育,其内容的全面性以及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都是保证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锦囊妙策。然而,思政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与新媒体不完整对接都导致了目前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在教育内容上存在欠全面、缺乏时效性的特点。举例来说,很多思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都会向学生大量介绍积极内容并将其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来引发学生共鸣,然而由于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所叙述内容很难与目前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社会尖锐矛盾问题一一对应,从而让学生认为思政教育缺乏说服力;④同时,很多工作人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过程中,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回避一些关键性问题,或者对一些热点问题采用主观色彩浓厚的分析模式,让学生不能够从课堂学习中真正收获到有效的知识,进而也就制约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另外,教育手段的局限也是对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制约条件,这一点更多反映在教育模式上。很多大学生都有着较长时间接触互联网的经历,很多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社交软件,并了解主流的门户网站,对资讯的新鲜度敏感性极高;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较长时间置身于充满平等交流、自由讨论、自我意识强的互联网氛围中,因而如果开展思政工作的人员缺乏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采用僵化而传统的单向教育,这必然导致学生与思政工作者之间存在代沟,进而较大程度地影响思政工作的成果。
(三)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生态
正如文章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方式,也让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人的生活模式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之上,这将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到大学生思政工作生态,进而对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构成挑战。
第一,新媒体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质条件存在差距的群体之间的观念差距。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其群体差距主要集中在城乡学生的差距之上,由于城市学生在整体家庭环境上较为优越,其表现在于新媒体时代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趋于多元化,家庭决策趋于民主化等方面,而农村学生可能在生活方式方面存在不同,同时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对新媒体的接触程度尚浅,因此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如果这些矛盾没有得到较快解决。则会加剧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使其更为自卑或自负,进而产生不良情绪的累积,造成更大的潜在危害,不利于思政工作的开展。
第二,全球化迅猛的发展速度毫无疑问地帮助了发达国家文化软输出进程,同时得益于新媒体的高效与海量的信息传播形式,很多学生受到了西方价值体系的思想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对个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由于新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门槛低的特点,很多心怀不轨或者愚昧、厌世的不良分子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并以此诋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进程以及核心思想体系,同时由于我国处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问题和整体上的浮躁情绪多发,部分大学生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接触社会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从而接收到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使得部分欠缺理性的大学生受到了挑唆,形成了思想上对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盲目遵从,并且对社会形成了消极的形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⑤
三、新媒体环境下落实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对策性思考
(一)教育者方面
第一,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领导型角色,思政工作的教育者应该树立平等交流的新型教育理念,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思政工作。首先,教育者应该全面考虑大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对于社会范围内处于学生关注焦点的热点问题,应该认真思考其内涵,从理论的角度客观而全面地解决相关问题,并且鼓励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从相关过程中认识到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浪潮以及思辨模式,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消极思想,用一些正能量事例或者客观理论来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并逐渐培养起对社会现实的合理认识,提高对我国国情和社会环境的整体认识,让学生燃起对思想政治的热情,进而巩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第二,教育者本身應该充分融入到新媒体的浪潮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并树立更为完善、全面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要求。⑥首先,教育者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证自己的理论学习水平较高,尤其是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内容,应该有较为扎实而全面的了解,强化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信心;同时,也应该对相关涉及学科以及部分人文科学类知识进行广泛涉猎、重点加强,保证个人知识体系更加趋于全面;最后,也应该注意加强自己在使用新媒体方面的技能,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并且了解到学生目前的网络趋势,与时俱进,强化思政工作的时效性。
第三,相关高校应该从整体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员配置、福利待遇等相关制度方面的完善。一方面,高校应该保证有足够多的专职人员负责,避免过多由辅导员代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授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为专职进行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并对其职业规划和晋升通道进行明确,并落实相关人员的职称评定等发展机制,改善目前大学生思政工作人员职位稳定性不高的问题。
(二)大学生方面
第一,大学生应加强自己的新媒体素养,也即加强自己在获取、分析、搜集整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并养成个人的道德休养水平,确保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受到一些不良信息挑唆从而散播谣言,或者制作一些不良视频、文字阅读材料等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乃至走上犯罪的道路。⑦
第二,由于大学生本身在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素质差距较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不够牢固,亦或是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因而很容易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迷失自我,甚至被他人的思想影响。大学生应该理性思考、分析信息,甄别不同内容的新媒体,对其中一些揭露真相、客观理性科普的內容进行吸收,对潜藏有叵测居心或者商业利益的内容坚决摒弃,并且在一些观点碰撞较为激烈的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明确自己的立场,综合判断,保持清醒。此外,加强个人的理论知识储备,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自身出现对信息缺乏自主思考与独立判断的问题。
(三)新媒体媒介方面
对于一些新媒体的媒介,如门户网站、微博等,要加强内容的建设,提高其对于大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吸引力。⑧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中的门户网站以及微博作为良好的信息发布平台不仅被学生广为接受,更能够发挥新媒体信息量大以及信息即时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内容,并且可以作为思政工作的第二课堂,因此相关媒体的内容建设将会尤为关键。如微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发送一些文字推送、热点新闻剪辑,以此取代传统上的文字叙述等内容,吸引大学生取得关注的同时也能够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大程度上辅助了思政工作的开展;⑨此外,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群、公众号以及QQ群起到类似作用,由教师发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附以自身看法,并鼓励学生和自身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融入了学生较为青睐的社交软件之中,另一方面将思政工作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从而让学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更高的接受程度。
总结
大学生的思政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环节中的关键性内容,其顺利开展意义重大。面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教育者、大学生以及新媒体媒介都应该采取适当措施来有效应对,将新媒体带来的不利因素降至最低,并充分扩大新媒体在思政工作开展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注释]
①张治国.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49-152.
②钟培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1):33-35.
③才晓茹,邵路才,于鹏.高职思政工作新媒体特色路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9):87-89.
④李华忠.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探究[J].中国报业,2017(18):26-28.
⑤李晗,方慧.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提升探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05):395-399.
⑥朱宏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J].新闻战线,2016(06):121-122.
⑦邓德球.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5):133-134.
⑧刘凌霜.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调查——基于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2):1808-1812.
⑨姬立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