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实践与探索当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不仅为赢得抗日战争乃至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因此,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仍然具有深刻意义与价值。以此为切入点,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干部的选拔使用、教育培训、作风建设、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抗日战争;党的建设;干部队伍
[作者简介]曹莉萍(1986-),女,四川简阳人,中共资阳市雁江区委党校,中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5-0010-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不仅是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的竞争,政治竞争也是竞争主體的重要构成,因此国家对政府及其相关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国家行政权的行使是否能够高效民主,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干部队伍的人员素质高低,其关系到是否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与有效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尽管我国干部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办事效率较低、滥用手中职权行特殊之事以及无视人民群众诉求等不良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当部分干部进取心与责任心不足,容易安于现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实践与探索当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不仅为赢得抗日战争乃至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下社会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关于干部的选拔使用政策
1、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
德才兼备是党用于选拔和使用干部的一贯标准,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选用干部方面更是严格践行着这一标准。抗日战争时期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可以从几种角度来理解,第一层含义是德与才二者缺一不可。毛泽东将德才兼备的内容归纳为:服从党的纪律,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不谋私利。上述内容除了“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属于“才”的范畴之外,其他方面内容均属于“德”的范畴。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身上必然是德与才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第二层含义是德才兼备,将德置于首要位置。陈云指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周恩来也曾指出选拔干部的标准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其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以政治标准为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德与才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三层含义是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历来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德与才的内容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党在实行基本路线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不同时期对于干部的德才标准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此才能满足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2、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
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主要体现为要正确识别人与善于使用人,抗日战争时期党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与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则势必要坚持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抗日战争期间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善于识别干部。毛泽东指出要全面地看待干部,要对干部的德与才、言论与实际表现、资历与水平等情况加以综合考察和分析,如此才能对干部的整体情况加以把握,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评判,从而能够对其进行妥善的安排。其二,科学地使用干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满怀革命热情的有志之士不远千里来到延安,在这支队伍当中有革命青年、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不同类型人才,而当时中共在选拔和使用干部时,只要有一技之长,便会根据他的专长安排相关的工作,以此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与最大作用。其三,真诚的爱护干部。爱护干部既是党在建设干部队伍过程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同时也是党的干部政策重要内容。土地革命期间,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等的影响,党的干部队伍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大批干部。对于爱护干部,毛泽东将其概括为:一是指导干部,放手让他们去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二是提高干部,为干部提供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三是督促干部,帮助干部总结工作,扬长避短;四是珍惜干部,对于犯错误的干部通常采用说服的方法,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二)关于干部的教育培训政策
1、对广大干部开展普遍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党立足于干部岗位工作,对广大干部开展普遍性教育,教育内容及范围包括:(1)业务教育,即对干部本职工作内容的教育;(2)政治教育,即对干部开展一般政策与时事教育;(3)文化教育,主要针对文化层次较低的干部开展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知识教育;(4)理论教育,主要针对具有较高文化理论水准的中高级干部开展思维科学、经济科学、政治科学等理论教育。对干部的教育形式与组织方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采取干部自学为主、学习小组集体讨论与指导为辅的教育形式;(2)干部教育应遵循以发展其业务但不妨碍战争与干部健康的原则,干部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除了作战或紧急事故等情况之外,全党在职干部务必保证平均每天学习两小时以上时间;(3)支部负责干部教育的组织工作,各级宣传部负责干部教育的领导、检查、指导、考核与赏罚工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着干部教育的主要责任,干部教育是其工作的一部分。
2、对部分干部开展党校教育培训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培养更多优秀杰出的党员干部,党加强了对党校的建设,对部分干部采取离职教育即党校教育培训方式,以此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党校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马列主义;(2)党的建设;(3)党在不同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基本路线及其具体政策;(4)中国历史;(5)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相关知识。以上课程又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级别,根据干部层次的不同采取相对应的课程级别。党校教育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国内到国外、由具体到抽象,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带有启发性的、实验性的、研究性的方式,坚决杜绝使用带有强迫性质的、空洞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此全面发挥干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三)关于干部隊伍的作风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1942年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后来整风运动逐渐扩大到了全党。整风运动前期主要包括学风学习、党风学习与文风学习等几项内容,其目的在于对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普遍性教育,进而使全党在理论上、思想上与组织上实现高度统一,从而得以强化党的思想建设。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任务,而这也正是此次整风运动的主题。①整风运动对三大优良作风的提炼,成为了党保持廉洁执政与加强自身建设的有力法宝。此次整风运动对党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影响是空前的,其不仅加强了党的廉洁作风建设,无论干部官职大小都坚持勤俭廉洁奉公,而且还大大净化了党内乃至社会风气。经过整风运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广大干部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认识,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党内团结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党的战斗力,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关于干部的监督机制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用于完善对广大干部的监督管理,从根本上保障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纯洁革命队伍,大大推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抗战期间对党内各级干部主要采取民主监督的形式,其监督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共产党内的监督。党内监督主体主要包括党干之间、党群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监督机构主要是党内监察委员会,监督形式主要依靠民主集中制原则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②二是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为了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与全面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40年开始,各解放区按照“三三制”原则相继建立起了抗日民主政权,其作为加强对党员干部民主监督的重要举措,为党内外民主人士参与政权和监督检举干部提供了有效途径,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自此成为党内不可或缺的监督力量。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毛泽东最早倡导让党全面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唯有如此,党内领导干部才会对自身工作负责,才会更加勤政爱民。四是舆论监督。抗战期间对党员干部的舆论监督主要是利用报纸、广播等形式,将党员干部存在着的生活作风等问题披露出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以此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功能。中华苏维埃政府时期创办的《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报刊杂志、晋察冀边区主办的《抗敌报》以及淮北根据地创办的《拂晓报》《拂晓杂志》等均承担着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职能。
三、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总结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提高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培养党的优良作风,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当前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不仅是党历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对于我国当今时代的干部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与借鉴意义。
[注释]
①李屈,黄震,王东海.抗日战争时期军队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6,18(06):78-81.
②王光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有益探索[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1):32-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