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生于1929年,一辈子从教,既有一线教师的经验,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可谓是真正大浪淘沙出来的“教育老兵”。他著作等身、贡献巨大,若把他对教育的热忱浓缩在一个字里,那就是—“爱”。
爱学生
“我的成长是教师培养的结果,我也愿意像我的老师那样去培养下一代。”言出必行,顾明远先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
主张废除“三好学生” 早在20世纪初,顾明远先生就呼吁“不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主张废除“三好学生”评比,认为这些评比不符合青少年儿童发展的规律,因为孩子的一切尚未定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虽然评比优秀的初衷是好的,它能鼓励学生追求上进,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但它在鼓励一小部分学生的同时,却伤害了大部分学生,打击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的身心健康在顾明远先生看来,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基础的基础”。
顾明远先生主张废除“三好学生”评比的建议得到了广泛地认同。2004年,大连市中小学不再把评“三好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的固定内容;2005年,湖北省“三好学生”在升学时不再予以加分;2009年,贵阳市不再评选初中市级“三好学生”……现在,“三好学生”的评选已经逐渐被淡化了,这样的淡化看似平常,却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倡导“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让顾明远先生有了充分与中学生接触的机会,他发现学生喜爱的课程往往都会学得很好,相反,他们不喜欢的课程一般学不好。他认为,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要吸引孩子的兴趣;而吸引孩子兴趣的前提在于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学得快乐。这有两个条件:其一,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舒心的教育氛围,用高质量的教学吸引学生,点燃学生对求知的渴望,使得学生“乐之”;其二,教师要有亲和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成功教师的教育方法各有不同,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他们共同的法宝。顾明远先生“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建议还应该成为广大家长的教育信条: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引导好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带着兴趣去学习,那么他的求学生涯是快乐的;当孩子长大,把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结合在一起,那么他的生活是幸福的。
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他提出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没想到观点提出来以后遭到了教育界许多人的异议,顾明远先生又再次撰文,进一步明确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有主人翁感,使他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现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生主体地位已被广大教师接受,这与顾明远先生的坚持和倡导是分不开的。
顾明远先生在教学上更是努力实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观点。他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他带研究生的方法主要是让他们“自己学习、自己研究”,因为他认为,文科的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他的教学方式也主要采取“放任式”,他不会给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是要学生多读书、多讨论、多做笔记。他还对学生谆谆教导: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只会复制别人的观点。顾明远先生的学生既有本国的,也有国外的,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比如王英杰,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学生具兹亿,在韩国教育开发院担任要职;日本学生铃木正彦,在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任教育学部部长。
设置特殊教育专业 顾明远先生对特殊儿童倾注了很多心力。在他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时,就想要筹备特殊教育专业,进而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特殊教育的教师,以便让那些特殊的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说干就干,他立刻寻找特殊教育的人才,并想方设法把他们调来北师大。有了师资以后,北师大终于在1986年设置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业”。在他担任副校长期间,北师大还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在他的带动下,国家教委成立了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其他高校也相继成立了特殊教育专业。他还对北师大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作为教育的排头兵,不要忘记生理障碍儿童的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从无到有,可以说多亏了顾明远先生。
爱教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顾明远先生看来,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他总是尽他所能去关心、帮助教师。
维护教师的职业形象 顾明远先生对教师的爱首先体现在他对教师形象的维护上。1973年,全国中小学掀起了一场批判“师道尊严”的运动,大环境如此,许多教育人士都噤若寒蝉,生怕连累了自己。可顾明远先生依旧站出来为教师说话,认为教师要有些威严,“平等地对待学生并不等于没大没小、不要威严”。教师是非常辛苦的,他们为了学生的成长付出了许多汗水。顾明远先生希望社会能够尊重教师,不应对教师过多指责,而是“要为教师树立正气,尊重教师”。同时,要加大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宣传,增进社会对教师的了解。
在呼吁社会尊重教师的同时,顾明远先生也对教师提出了期望:一是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这是教师入职的门槛;二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师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三是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上与时俱进。
顾明远先生的这三点期望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保护。当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品德时,一定会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当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教师的氛围时,教师这个群体就会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仰,这样的共识会护航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推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 顾明远先生在很多场合说过,“教师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这有赖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教师进修创造条件。他认为,为中学教师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经过多年的奔走,北师大终于在1996年开始了教育硕士学位的招生。随后又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数量众多的实际情况,他想出了在职申请的办法,扩大了教师在读研究生的数量,极大地拓宽了教师的专业化渠道。
耕耘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总是时不时地受人诟病:实践经验多而理论不足。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向上攀登的阶梯,在阶梯的顶端,他们能够接触到许多国内外的教育理论—这些教育理论能够指导他们的实践,而实践又能反过来帮助他们不断深化教育理论。实践证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让教师成為课程改革的主人 顾明远先生认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关键在教师。因此,要给教师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课程改革最忌讳把直接编好的教材丢给教师,让教师被动地接受改革。编写者应当充分尊重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广泛地征求教师的意见,让教师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
如今,与课程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改革都会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这已成为了教育改革者的一种共识。这样的共识有赖于许多像顾明远先生一样的教育家时时呼吁,是他们在前方为教师排除了前进的阻碍。
时时牵挂的是学生的成长,日日惦念的是教师的发展。顾明远先生口里说的、实际做的,都与学生和教师有关。而在私底下,顾明远先生还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爱学习
顾明远先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他引进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的—70岁开始学电脑,80岁开通微博,到现在“已经离不开电脑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说的不就是这样吗?
刻苦 顾明远先生的童年恰好遇到了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军炸毁了许多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厂,比如电厂、面粉厂、纺织厂,因此他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那时,每每到了晚上,就只能“用一个小碟子盛上豆油,用一根棉绒或几根灯芯草把油引上来点着”,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1951年,22岁的顾明远先生来到了苏联求学,他一句俄语也不会说,为了尽快掌握俄语,他每天强迫自己背一百多个单词,一个星期背上千个单词。他形容自己头两年的上课状态是“像坐飞机,昏昏沉沉,似懂非懂”。可见,想听课却又听不懂是多么痛苦。为了不落后于苏联本土的同学,他还经常熬夜,不知疲倦地学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学习环境下,顾明远先生基本上每科考试都名列前茅,并且顺利完成了在苏联的学业。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顾明远先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哪怕被战争逼得流离失所,哪怕语言一窍不通,他始终如一。
善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顾明远先生在学习之余就常常思考。他在学习俄语时总结出了三点学习体会:一是偶尔的死记硬背是必要的,特别是针对外语的学习,只有熟记大量的词汇才能快速闯过语言关。二是要重视原著的阅读,它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来源。三是看戏是了解名著的好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掌握名著的故事梗概。
这三点学习外语的体会放在现在也绝不过时。拿第一点来说,词汇就好比建房子的砖头,砖头越多,房子就能建得越稳固、越高。反之,如果连砖头都没有,也就无从建房了。今天,很多学生觉得背单词是一件苦差事,总想找到一个投机取巧、一劳永逸的办法,这是十分不对的。我想,顾明远先生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无涯学海中的那叶小舟,渡我们更好地抵达彼岸。
严谨 1980年,为了给一些高等学校的领导干部做“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讲座,顾明远先生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找到了相关佐证自己观点的话。当他把自己拟的提纲拿给当时北师大教育系副主任尹德新看时,尹德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你说的是现代生产,而马克思说的是近代生产,而近代和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顾明远先生查阅了《资本论》的英文版和德文版,发现中文老译本中“近代”一词对应的是“modern”。1975年中文新译本改成了“现代”一词。但他还是不放心,又请了自己的老同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沈思聪审阅,在得到他的认可后才敢走上讲台。
不管身处何种职位、名望多高,顾明远先生在对待学术问题上从来都是小心谨慎、精益求精。对于拿不准的地方,他总是虚心地向同仁请教,然后不断推敲、修改,直至满意才肯罢休。今天,有些人总觉得向别人请教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害怕别人笑话自己无知,其实,好问恰恰是一个人治学道路上必备的“手杖”,有了它,我们才会走得更稳、更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风风雨雨中顾明远先生不知不觉已经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回首前路,那些曾经被先生栽下的小树已经蔚然成荫。教育的道路依旧漫漫,广大后生只有不断上下求索,才不负先生对教育之期望。
(参考资料:李敏谊《顾明远教育口述史》,顾明远、黄旭《野花集》。本文经顾明远先生审阅。)
【李诗,《中国德育》杂志编辑】
责任编辑︱宋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