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明道、明德、明教

2018-06-07 09:08陈绍诚
中国慈善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孝弟孝悌知性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上一篇讲到致知八个要点当中的知天地、知命、知性,其中知天地为理解认识环境,知命为洞悉趋势,知性为理解人与兽的差别而率性。由于生产与分配不易配合得宜,难免妨碍或占有他人生存之需,人如果以兽性来生存,就会发生争夺,因争夺而残杀,由残杀而趋向毁灭。要解决此问题,需由下列四种方法分析:

一、他人死求自己活:此为不可能,人尽死而自己独活是不可能的,也没有生存的意义。

二、他人死自己亦死:此亦不可能,世界无人类,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

三、自己死求他人活:必要时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虽常有这样的状况,但不尽完美。

四、他人生自己亦生:此为所有人共生共存,即“仁”,为最合理的解决之道。

他人生自己亦生既为唯一最好的解决之道,自然为人人所应取之道也。

明道:道为人类共生共存进化的大路,人人率循其生存之本能(率性),以行此路,故此路平易近人(道不远人),但需时时修理,使其通达无阻,是以需要教育(修道之谓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之道可归纳为五种:君臣(上司下属)、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称为“五达道”,而行走修理此路的目的是為爱人(君子学道则爱人),是以仁为道之重心,有仁则有道,不仁则无道。是以仁为人类所赖以生存者,为道德之基本,为做人之先决条件。明白理解此条件为明道,具备此条件则有道,有道则有人类,如此为明道也。

明德:道为人类共生共存进化的大路,德为行路,为道之实行。人走路,而非路走人,故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这也是为何我们称之为“德行”,既知德为道之行,则应该实行。德既为道之实行,其于人之重要性,可以想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自然成人生第一件大事,也为三纲之首。道既本乎仁,德自亦以仁为归。智仁勇三者为“三达德”,但因智而知仁,因勇而行仁,三大德均以仁为本。有智知仁而不惑,有勇行仁而不惧,有仁求仁而得仁。我们理解如何践行乃最合理,不仅不损害人,甚至还有利于己,如此为明德也。

明教:教的目的为修道,故曰:“修道之谓教。”教者,所以树人之事也,其目的在于造就完美之个人,进而使之服务社会,造福天下,所谓成己成物,己达达人。明教则是理解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于自身的教育,也理解为何要普及他人之教育,以至修己治人,以孝悌仁爱为本,以能行为先。因此教要有正确的方法,系统规划,因材施教。教是从小开始,家庭教育为教的起点,也是教的基础,基础如果不稳,一切无从建立。仁为教之基本,孝悌则为仁之基本,故以孝悌为家庭教育之重心。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凡事应由小而大,由近至远,先本后末,是以教仁,必须先教亲亲(亲爱亲人),再及仁民,终及爱物,如此为明教也。

猜你喜欢
孝弟孝悌知性
The Cultural Memory of Davis’s Retranslation of San Yu Lou
病榻侍母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孝弟”:“仁之本”还是“为仁之本”
——以朱熹对《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诠释为中心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