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老 邓雯雯
摘 要:传统村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向我们展示出中华传统建筑、空间、民俗文化的精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传统村落正逐渐消亡。如何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延续,如何在新城镇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和社会的焦点。以广州练溪村的岭南印象园为例,从古村落的保护方法,更新策略出发探讨如何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
关键词:传统村落;有机更新;文化再造;岭南印象园
[项目名称:基于老龄化社会的老年家具设计研究,项目编号:华师教学〔2016〕78号自设项目第10项]
传统村落是由人所构建的一种聚落环境,反映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审美方式等方方面面。村落环境的组成并不只是由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理因素等物质形态所构建,还有地域特征,以及生长在这片地域上的的文化、精神、信仰等非物质文化形态。而对于传统村落的更新再造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探索传统村落文化的独特价值、开发其文化特色和内涵的过程。
有机更新是吴良镛教授提出的一种城市规划理论,吴良镛教授认为城市就像是人一样也是一个生命体,需要新陈代谢,这个代谢是“有机”的而不是“生硬”的替换。什么是“有机”?从字面意思来看,有机代表着生机,代表着生命,“更新”代表着“改造、新建”。按照有机更新思路提出了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形态良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可以留存下来;建筑民居部分形态完好的加以保护和修饰;损毁严重的加以拆除。
传统村落有机更新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交融。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在挖掘传统村落的本土特色与保护村落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把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体,以推陈出新之法维护传统村落的原有特色,综合解决传统村落的发展问题,保护好村落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环境有机更新。
从2003年开始,广州市政府准备在广州东南方向的小谷围岛上建立一所大学城,其中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馆就是在原本练溪村的范围内所建立的,后改称“岭南印象园”,现在已成为广州市观光旅游一块宝地。本文分析岭南印象园更新再造过程中一些思路与做法,有助于岭南文化的传承,对传统古村落的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项目原始概况分析
(一)项目原始空间格局
岭南印象园在原本练溪村的区域范围内所建立的。而练溪村是广州东南部滨水的一座岭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从东汉开始就有居民记录。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因素,也因当时远离政治中心缺乏严格的行政监管,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处于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因此一些原始的生产工艺、文化习俗、具有岭南特色的民居和古建筑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练溪村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村落,水乡特色明显,村落与珠江为邻,水路四通八达,村内还有古码头的存在,体现出古代岭南水乡曾经繁盛的经贸情况以及景观特色。练溪大街是练溪村的主干道,位于东、西两山之间,名为“练溪”的河流贯穿整个街道,村内民居建筑大多建造在山的周围,形成“两山夹一水”的格局(图1)。村落的选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练溪村作为传统的岭南古村落具有其独特的空间特征,但是对练溪村的更新再造不仅是一种对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行为,也是一种商业开发的行为。如果只一味地修旧如旧,全盘保留原有的空间特征是无法适应现代公共性的文化和商业活动。在对练溪村进行更新再造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将商业业态跟练溪村原有的空间特征融合得更好,如何在延续原有空间布局特色的同时适应现代商业和文化活动的需求。
(二)项目原始建筑民居形式
练溪村至今仍保留众多修缮完好的祠堂、庙宇建筑。在众多遗留下来的建筑当中保存最完善的祠堂有淡隐霍公祠、霍氏大宗祠、萧氏宗祠、关氏宗祠等。反映出岭南古村落氏族群居的特点。保存最完整知名度最高的四座庙宇分别是三圣公王庙、华光庙、包丞相庙、天后庙。反映出岭南传统村民的信仰神佛的文化景观。
除了祠堂与庙宇建筑外练溪村还保留许多不同时期多种类型的民居。距离现在最远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民居,这时期的建筑民居的建造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建筑外观上有着三间两廊、明字屋和单佩剑等特点。而到了民国时期民居的形态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个时期的民居仍保留了一些原有建筑特色例如坡顶和山墙,整个村落的建筑整体风貌和谐。而到了现代后期所建造的民居,却不再延续以往传统民居的风格特色,在建筑外观和材质的选择上与以往大不相同,与整个传统村落的景观格格不入。
练溪村的祠堂建筑与民居虽然有一部分得到较为良好的保留,但村內大部分建筑不属于文物保护的范畴内,年代久远且并未得到良好的保护,早已破烂不堪无法使用,村民更希望拆掉重建。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落后,交通、排水、照明以及卫生条件不完善,居民生活质量较差,要对练溪村进行更新再造,如何妥善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保留村落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获得提升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问题。
二、岭南印象园更新再造分析
(一)空间布局的有机更新与再造
岭南印象园(图2)前身练溪村作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村落,村落主要是以村民的居住空间为主,项目原始的建筑空间格局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的商业形态,而对于岭南印象园整体定位是滨海水乡,院落商街。对传统练溪村的更新再造既要保留原有村落的民俗特色也要这个基础上融入原本的岭南特色增加商业空间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岭南印象园。
由于岭南传统村民注重风水所以山水成为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造后的岭南印象园延续了原本练溪村“两山夹一水”的格局。园内有观光旅游区、商业娱乐区、文化展示区等多个区域。观光旅游区位于园内的南部,入口部分由宗祠建筑和广场组成,基本保留原本的空间格局,整个景观空间开阔大气。文化展示区处于整个园区南北交通的交界点的位置,整个区域涵盖了祠堂群以及滨水景观,是园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商业娱乐区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以练溪大街为中心点向周围辐射,包括了民居建筑,餐饮娱乐消费等多种功能。园内多个区域相互连接,又配以不同的景观节点,整个空间层次分明。
(二)景观的有机更新与再造
练溪村作为岭南传统的水乡村落,临水而建,水是其最大的景观特色。但在对练溪村景观进行更新改造前,村落的水系还处于一个较为混乱的阶段,在岭南印象园的新建过程中,为了梳理村落原有的水系,通过围水、临水等多种方式增加建筑和民居,建立多样化的滨水环境,使村内建筑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但良好的传统村落景观模式应该是物质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新建景观也应充分体现传统民居特色及原始村落布局,为了彰显岭南水乡村落特色,在保留村内原有景观风貌的基础上,添加具有岭南特色的植物,并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把园内的水系以及街道、院落相互连接在一起,营造一种传统的岭南乡村氛围。
(三)建筑的有机更新与再造
岭南印象园是岭南传统建筑群落的主要代表之一。为了更好传承练溪村的建筑文化,通过对练溪村建筑的观察和调研总结出练溪村的历史建筑大多具有灰色调、坡屋顶、水磨青砖、人字山墙或镬耳山墙(图3)等岭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在进行建筑的更新过程中,把这些元素融于到新建建筑当中,使村落整体风貌更统一。
在对练溪村原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的时候,根据练溪村原有建筑的损耗情况及其历史、科学、艺术、文化价值可以从严格保护、整饬、改造、拆除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见表1)。在建筑的有机更新中保留原有的特色民居及祠堂历史建筑,对于某些需要改造的建筑,在其中融入提取的练溪村的灰色调、坡屋顶、水磨青砖、人字山墙或镬耳山墙等主要的建筑元素以展现一个具有独特风情的岭南印象园;对于损毁程度比较高的建筑,予以拆除再重新规划利用;对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
三、对于传统村落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的一些思考
正是因为对原来的练溪村进行了有机更新和文化再造才让练溪村由一个以渔耕为主的农业传统村落转变成为一座全新的旅游文化名园,能够更好地向外界展示它的秀美与文化内涵。同时,练溪村的传统山水格局、鱼骨状空间肌理、山墙建筑文化符号、榕荫广场等岭南水乡村落景观特色得到保护与传承。在对岭南印象园的项目进行一系列分析之后对于传统村落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还原完整空间形态,提炼传统建筑元素
对于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在更新改造的过程要进行有目的的保留和拆除,要从整体出发,在保留原有的空间元素的同时增加细节的设计,提升空间的层次感。对于传统村落原有的建筑民居形式要提炼出它的精华部分,在改造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整合,使新旧建筑相互交融,和谐共处。
(二)珍惜历史元素遗存,延续传统文化脉络
对于传统古村落的改造要合理规划,不盲目保留也不随意新建,应该提升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对文化进行“修缮”,保留居民的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提倡多元化发展以延续“无形文化”,使传统的村落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三)提倡有机更新理念,提高整体改造质量
对于传统村落的改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只关注与村落的建筑、景观,和一些空间元素,这样反而不利于村落的的发展。应秉承着“有机更新”的改造理念,深入研究文化的内在,在逐步的修缮过程中慢慢完善。
四、结语
时至今日,传统村落的有机更新与文化再造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对传统村落进行更新改造也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通分析对岭南印象园进行空间、景观、建筑各方面的更新再造,指导人们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设计,尊重历史,以人为本,确立发展定位,保护空间肌理,提升环境品质,主张保护与开放和谐共存,实现传统村落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廖志,陆琦.岭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功能置换——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保护与更新设计[J].建筑学报,2008,(07):46-51.
[3]于欣淼,秦洛峰,戚爱飞.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模式研究——以杭州河坊街、南宋御街、小河直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05):77-79.
[4]廖志,陸琦.广州小谷围练溪村改造与更新——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设计[J].华中建筑, 2008,(08):177-181.
[5]卢道典,蔡喆.城市重大项目建设中传统村落景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04):24-29.
[6]沈一凡,洪艳.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以金丘村“民俗历史文化展示区”为例[J].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2012.
[7]李海燕,杨晓川,汤朝晖.广州“城中村”历史街区更新探讨[J].城市建筑,2012,(08):66-69.
[8]李彤.传统村落:延续历史文脉焕发独特魅力——有机更新 传承历史文化[J].城乡建设,2012,(03):6-9.
[9]罗瑜斌.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0.
[10]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所.岭南印象园——小谷围练溪村再利用[J].南方建筑,2008,(05):70-75.
作者简介:
刘树老,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理论。
邓雯雯,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