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梢凸唇斑蚜林间防治试验研究

2018-06-07 17:16沈文节
吉林农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林间试验

摘要:试验表明,以4%阿维啶虫脒乳油1∶16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3000倍液喷雾防治竹梢凸唇斑蚜效果较好。根据森林健康和林业生物災害精细化管理理论,竹梢凸唇斑蚜防治,应以加强竹林抚育管理,保护天敌,提高竹林持续抵御病虫能力为主。在虫口密度较高时,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选择具有内吸性、渗透力较强的药剂进行防治,以及时降低虫口,防止成灾。

关键词:竹梢凸唇斑蚜;林间;施药;试验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0.029

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Takahashi)属于斑蚜科(Drepanosiphidae)凸唇斑蚜属(Takecallis Matsumura),在安徽省潜山县主要以若蚜和有翅孤雌蚜集聚在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嫩叶背面、笋尖和尚未展枝的幼竹叶片上为害,吸取植物汁液,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竹梢凸唇斑蚜分泌物还会造成竹煤污病严重发生。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梅城镇位于潜山县中南部,属于亚热带北缘,总面积134.4km2,年均气温16.3℃,年均降水量1350mm,无霜期240d。

试验小班设在梅城镇西河(潜水河)两岸淡竹林内,如图1所示。其中1号小班位于北纬30°38′12.93″东经116°32′44.06″,东西长500m,南北平均宽度38.07m,面积1.97hm2。2号小班位于北纬30°38′11.16″东经116°32′44.06″,东西长1419.5m,南北平均宽度35.27m,面积4.67hm2。

图1 试验小班位置

2 试验药剂选择

药剂选择1.8%阿维菌素乳油3000~60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4%阿维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5000倍液进行试验。

3 施药方式选择

原准备进行喷烟对比试验,但由于淡竹林密度较大,烟雾穿透不理想,所以施药方式只选择喷雾。喷雾设备采用山东华盛3WF-20A喷雾机,进行常量叶面喷雾试验。

4 试验设计

4.1 试验浓度设计

根据药剂的有效使用浓度,设计4种浓度喷雾,进行林间施药试验,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措施

4.2 试验样地设计

每块样地规格为10m×20m,东西向10m,南北向20m。每种药剂每个浓度设置5个重复,共设置80块样地,其中1号小班布设20块试验样地,2号小班布设60块试验样地。另设置5块样地作为对照样地,用于校正施药虫口减退率,其中1号小班布设1块对照样地,2号小班布设4块对照样地。

4.3 数据采集与处理

试验于2017年6月10日~20日进行。在每块试验样地内选择3株样株,每株样株上,选择虫口密度较高的叶片,做上标记,施药前清点活蚜虫总数量(n1),施药72h后,再次清点活蚜虫数量(n2),采取同样方法清点对照样地施药前后活蚜虫数n01和n02,分别计算试验样地虫口减退率p1和对照样地虫口减退率p0,然后再计算虫口减退率p:

5 试验结果分析

5.1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5.2 相关性分析

对表2施药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虫口减退率与施药浓度高度相关,且R2均大于0.9。

5.3 差异性分析

对表2数据分别进行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浓度的虫口减退率的方差分析,如表3,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а=0.05水平上,4种施药浓度防治效果的F=15.67423,大于临界值F crit =3.862548,P-value=0.000644,小于0.05,差异显著;4种药剂防治效果的F=35.29364,大于临界值F crit =3.862548,P-value=2.64E-05,小于0.05,差异显著。

综合表1可以看出,以4%阿维啶虫脒乳油1∶16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3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6 讨论

根据森林健康和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管理理论,结合竹梢凸唇斑蚜生物学特性,笔者认为,竹梢凸唇斑蚜防治,应以加强竹林抚育管理,促进并保持竹林健康为主。在防治措施上,一是要注意保护竹林内瓢虫、寄生蜂、食蚜蝇、草蛉、蟹蛛等天敌,以提高竹林持续抵御病虫能力;二是要加强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治;三是在虫口密度较高时,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选择适用具有内吸性、渗透力较强的药剂进行防治,以及时降低虫口,防止成灾,防止并发煤污病。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06):84

-87.

[3]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4]王庆前,等.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情况分析与治理措施[J].植物检疫,2006(02):42-44.

[5] 余燕,等.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严重程度的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05):882-893.

[6]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22-25.

[7]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8]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

[9]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0]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11]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2]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3]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

203.

[14]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02):227-230.

[15]石再华,等.安庆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06(03):4-5.

作者简介:沈文节,中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科学技术。

猜你喜欢
林间试验
林间游戏场
餐桌上的生命2——从林间到厨房
CS95
510
驭胜S330
没留神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试验
多穗柯扦插繁殖试验
碧之源:结庐林间养鸡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