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惠莉
一、“熊孩子”现象
什么是熊孩子?网络用语,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叹一句:“这熊孩子”。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
现象描述:每个班都有一些“熊孩子”,这些孩子破坏性强、控制力弱、脾气暴躁,经常会惹是生非,暴露出诸多行为问题。老师苦口婆心无法入耳,软硬不吃,他们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集体活动的进行,给同伴带来很多困扰。老师们都普遍反映班上这样的孩子每年都有递增的趋势,让老师们的带班管理陷入困境。
案例1: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发言踊跃,却是“坐不住”的主儿,忽而离开座位,忽而又和同伴闲聊,老师递眼神无果后低声斥责,稍作收敛,转而又故态复萌。平时常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同伴,尽显自私霸道,难以协调合作。在家长开放日中,众目睽睽下多次踢同伴,挑起事端,老师、家长劝说都无效,引起公愤。
案例2:某男孩,5周岁,活泼好动,角色游戏时拿起一根软棒当做“枪”,在教室里狂奔,一会儿绊倒了小朋友,一会儿踢翻了小椅子……视而不见,老师提醒他收拾一下,我行我素,引来频频告状,受“暂停游戏”处罚;收拾时间到,大家收得热火朝天,他逛来逛去,无所事事,还不时来一脚,把准备整理到筐的玩具踢得老远,再一次被“闭门思过”……
日常和家长的聊天中也发现,家长们觉得自家孩子就是典型“熊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好话也说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没长什么记性,胆子倒是越来越大了,无奈至极。
如何让这些“熊孩子”减少“熊行为”,让他们朝着比较“正向”的方向发展?试想,作为“熊孩子”,他为什么不是一个“虫”孩子?因为他有“熊”的资本。在“熊”的背后,他们有较好的运动能力,旺盛的精力,积极的心态,比较灵活、勇敢、正义感强等特质,能否挖掘“熊孩子”的正向潜质,让孩子成为自己问题解决的主人,并将这些发现用关心、惊奇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如此一来,这些策略就会变成孩子自己的。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发挥主人翁意识,孩子们可以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从而达到长期效果。
二、挖掘“哇时刻”,转变“熊孩子”
哇时刻——惊奇的、意料之外的……有新发现的、令人赞叹的……那些时刻!比如:孩子好奇的时刻;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兴趣的时刻;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的时刻;孩子认真专注的时刻;孩子不怕困难的时刻;孩子敢于探究和尝试的时刻;孩子乐于想象和创造的时刻……班里要发掘“哇时刻”并不难,但要在“熊孩子”身上挖掘“哇时刻”恐怕你就没那么轻易地说出“这难不倒我”。
(一)当“熊”露苗头时——“哇时刻”预防在前
H老师有事,我临时去代班。在代班前,询问了班里孩子状况,她面露难色:这个班里男孩子太多了,带着有点累。听她这么一表述,已理解话中之意——“熊孩子”成群呗!
8点一过,陆续有孩子来到班里。大嗓门是一个接一下,熟门熟路地找着“志同道合者”坐在一起。我瞧准两个男孩,用手指在嘴边一放,示意他俩声音轻点。两个孩子看了我一眼,径自走了。过一会儿,我瞧见其中一个男孩声音轻了点,给其投以赞许的眼光。
点名了:在点名之前,我先要表扬两件事,一个小男孩,他刚进来时,是个大嗓门,后来才提醒一次,马上就变轻了,这种孩子以后肯定不得了,到了小学定会受大家欢迎的。我对着那孩子会意一笑,看到那孩子满心欢喜溢于言表,我心里也大悦——这个大难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还要表扬一件事:有一些孩子很自觉,知道等待的时间也可以学习,拿了书安安静静地看,这些孩子以后也会越来越出色的。放眼望去,很多孩子腰板都挺直了,露出了得意的笑。
点名时,不时冒出几个孩子用怪异的声音说“到”,我平静地说:“我欣赏刚才前面的那个孩子的‘到,说得是清清楚楚,大大方方,说出了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像个真正的中国人。”大班的孩子理解力强,紧接着点到名的孩子都把“到”字,说得明明白白了,我随即报以赞许目光。
经过这么两招,发现孩子们已经安静了很多,于是,我马上给他们戴高帽:“到底是大班的孩子,老师只要说一遍就能做得很好,以前听说你们有点吵,不过,从目前的样子来看,我还真不相信呢?你们自己觉得吵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吵!”“嗯,我也觉得你们肯定在学本领的时候都会听得认认真真的,那我们现在都开始认真学本领吧!”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了大屏幕……
講解、提问、回答,操作,一个个环节顺利地下来了,认真操作、小声交谈,非常投入。对于先前的那个男孩子,也是尽量委派他做事情:“你能帮我去拿一下桌布吗?你们有水彩笔吗?”孩子很热心地帮我拿这拿那,整个活动下来,非常地配合。
对于“熊孩子”要事先观察,打好预防针,及时抓住亮点放大,戴着“高帽子”,让他使不出招来。孩子需要老师的肯定和欣赏,孩子的“熊”是为了寻求关注,及时关注到了,孩子必定有归属感,再加积极肯定性的语言让孩子在集体中实现价值感,熊孩子也就“安分”了。
(二)当“熊”发生后——“哇时刻”将功补过
不经意间的一瞟,“啊!”图书角原本画着喜羊羊的地方面目全非,上面画满了黑色水彩笔的痕迹。痕迹还没干,显然是才画上去的,“谁画的?”孩子们都不吱声了,随即又陆续发出了“不是我”的声音。
我马上平复心情,坐下来和孩子们平心静气地聊了起来:“孩子们,你们喜欢干净的脸还是黑乎乎的脸?墙壁也有脸啊,也喜欢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给它贴上了漂亮的喜羊羊粘纸后他可高兴了,可是现在他有点伤心了。他不喜欢随便在他脸上乱涂乱画,伤心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也有可能哪个小朋友还不知道墙壁不喜欢这样,他画上去可能有他的原因,这样吧,老师给他一个机会,只要你去给墙壁道个歉,给它擦洗干净,下次不乱画就行了。”很快,YY站了起来,小声地说:“是我!”
我轻声问YY:“你为什么要把水彩笔画到这面墙上去啊!”YY说:“家里也有一面墙给我画画用的。”我说:“家里可能给了你一个可以画画的地方,可是幼儿园如果每个地方都这样画你还觉得行吗?这样吧,现在既然已经画了,那还是想个办法去擦干净吧,我相信墙壁一定会原谅你的!”YY马上冲到卫生间去拿了自己的擦水毛巾去擦了,一旁的NN也跟着去拿了帮忙一块擦,马上有几个孩子加入了帮忙的队伍,一会儿墙壁恢复了原状。
“哇時刻”来了——让孩子们说说你看到的“哇时刻”!
“YY虽然做错了,可是他会改正。”“NN、CC、XX会帮助一起做,人多力量大”“xx擦得特别干净”“YY画的地方虽然不对,但是他画的画很好看,有点像一只小狗……”
“熊孩子”经常是出其不意地给大家带来困惑,看到最后,老师庆幸在看到“熊行为”之后没有马上采用训斥、指责,而是让孩子不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不对,还能心甘情愿地去补救。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最能建立起情感链接的时候,后期孩子们的“哇时刻”,让“坏事”往“好事”发展,何乐而不为。当然很多熊孩子他在情感认知上是不足的,那是因为成人没有给他经常性的情感引导,老师从孩子的情感迁移到墙壁也有情感,让孩子对集体中的一草一木都赋予情感,这样才能形成孩子真正的自律。
(三)当“熊”转性时——“哇时刻”锦上添花
TT玩游戏时,最让人头疼的是,经常拖出好多东西来,老师虽有提醒,但从不肯放回原处,收拾习惯培养陷入困境。
一天,偶然间老师发现,孩子们收拾好之后,他一人溜达在外,再仔细一看他是在帮助生活老师关窗户(因为午睡室要紫外线消毒)。观察到这一点,老师马上想到好办法了。“哇,原来ⅹ老师每天关窗户那么快,有你的功劳啊!”TT听了又认真地关起窗来。
游戏时间了,老师发现TT拿了一块小木块,坐在“幼儿园”后面,一问,原来,他在当“园长爸爸”,用一只笔在小木块上比划,说是园长在听课。“哇,你太有想象力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呀?”TT用手指“嘘”了下,示意我现在不说话。过后,主动跑过来跟我说,听课的时候是不能随便说话的。这下轮到我“尴尬”了:“哇,这位园长爸爸肯定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园长,好园长一定会培养出好多好老师、好孩子的。”又到收拾时间了,TT依旧老样子,闲逛+横冲直撞,帮着“倒忙”。于是老师走过去:“TT,你知道吗?ⅹ老师每天快快关好窗户来给大家准备饭菜,你的功劳可是大大的。今天你还做了一名‘好园长,好园长肯定会和好老师们一起努力办好自己的幼儿园的,你说是不是啊?”“那要做好一名“‘好园长得做些什么呢?”TT迟疑了一下,看了我一眼,开始帮忙收拾积木了。我趁机“煽情”:“今天在‘好园长的带领下,‘幼儿园里到处都是爱收拾的好宝贝。”很快,“幼儿园”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对于屡教不改的“熊孩子”,有时,老师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当老师理解孩子之后自然会接受孩子,对于突然的转变,老师捕捉到了并且去引导,让其好的一方面去带动另外一方面。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蛮厉害的,建立其自信心。
教师通过语言、行为以及表情等为“熊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支持性架构,并在良好的师生人际环境中,对“熊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后记:
相信孩子从小就拥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成人的作用是去赋予孩子能量,使孩子因为提升了能量进而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对话中,经常使用:真是太好了,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向孩子传达“我仅仅是带领你发现自己潜在能力的主导,你才是最清楚自己问题与能力的专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成人做引导者和催化者。帮忙设定细节,协助孩子做到他们能力许可的事情,让孩子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资源,多探索如何面对问题作出改变,改变又有哪些方法。多反问孩子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回答问题本身,引导孩子去思考,坚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相信“熊孩子”迟早一天会变成“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