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积极师生关系中蕴藏德育力量
朱小蔓在《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3期《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成长的影响蕴含和体现在广泛的师生日常交往过程中,积极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基本元素的人,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有与他人建立情感连结的需要,以维持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然而,师生关系不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具体的真情实感和思想的交流,没有在交往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中磨砺、碰撞和交互影响,而仅仅依靠书本和教师的抽象认知,是难以结成和维持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的。正是在教师与学生结成的关系中,人类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才得以显现。师生关系中的需求、爱好、趣味,师生相处中的尊重、宽容、公正、平等等价值取向自然刺激和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感定向和认知思维发展。由此奠定的一种人际交往观和个体在其中遭遇的情感经历、价值选择的过程所获得的价值调整、重构,是道德价值观还处于波动与不稳定时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道德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源。
而在师生交往形成的关系中,师生之间是否呈现出坦诚、平等和互相尊重与信任的交往互动关系以及信赖、责任、惬意等积极的生命状态,也是涵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观,并使其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的关键契機和重要途径。
徐静:中学生网络交往特点的新变化
徐静在《人民教育》2018年第1期《中学生网络交友新特点及指导策略》一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学生成为新一代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网络交往也呈现出结交网友的普遍程度和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个人择友“门槛”降低,群体认同需要凸显;“网友”走向熟人化;交往动机多样化;对网络交往的依赖在上升等特点。
针对以上中学生网络交往的新特点,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引导中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第一,对中学生网络交友的态度应当由限制走向开放。目前,中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存在多样化态势,这要求我们改变刻板的印象,对中学生网络交友应以更开放的态度分层次区别对待。第二,网络交往引导要把握初中的关键阶段。在初中生入学后应对其进行网络交往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念,具备明确的网络交往的安全意识。第三,对中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理性引导非常重要。引导中学生个体间的交流以真诚友善为原则,同时也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培养中学生对圈子的鉴别能力。第四,在特殊时间段内,学业压力增大可能引发部分学生心理焦虑,一些学生会将情感需求寄托在网络交往中。为此,在临近中、高考阶段,学校应采取多种减压措施,预防中学生网络社交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