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洲:难忘那一口“鱼汤”
那一年春节前,父母親在家炸好圆子,又煮了一大锅鱼,随后,将炸圆子所剩下的菜油与那一锅鱼汤分别盛在两个大盆子中。父母忙好了这一切,已是晚上。吃晚饭的时候,那间狭仄的厨房非常昏暗,堂屋里的那盏煤油灯只能将些许的光亮洒在厨房。
就着那又香又辣的鱼汤,我们兄妹三人都吃了好几碗饭。但我吃着吃着就感觉不对味,今天这鱼汤怎么这样香这样滑呢?在昏黄的油灯下,我细细一看,原来,我错把菜油当作鱼汤了。心里一惊,嘴上可没有乱说。但这口“鱼汤”,却让我终生难忘。此后每到过年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一口不同寻常的“鱼汤”。也只有过了好多年后,我才将这事说出来,但父母亲已经毫无印象;说给自己的孩子听,他咯咯咯地傻笑着。
@全建华:小年祭灶神
在闽东的传统习俗中,春季的序幕从小年(腊月廿三)开始缓缓拉开。小年那天,家家户户最隆重的事情是“祭灶神”。老一辈人讲,作为直面人间烟火的神祇,灶神几乎全年没休止监督和庇佑着每家每户,因此在小年这天,人们得准备好丰盛的食物犒劳他一年的辛勤付出。
小时候,每每到小年,人们会将旧的灶神像揭下,换上崭新的画像迎接新灶神的到来。等到吃完晚饭,我们就吵嚷着妈妈快速摆好糖果、水果,点上香烛,让灶王爷饱餐一顿,早点上天为我们多说好话。面对诱人的糖果,我们躲在一旁偷偷地流着口水,趁着大人不备迅速地从供桌上拿下一两颗塞进嘴里。这时,总免不了被大人抓住现行,母亲总会故意怒斥:“灶王爷保佑,小孩子不懂事,您大人有大量,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然后伸出巴掌,做出要揍我们的姿势,小伙伴们一见此景,四散逃窜。等到香烛点尽,母亲就开始呼唤大伙回家,一起享用美味,那时候哪怕吃小小的一颗糖果,心里都是甜甜的。
@王方全:多变的年味
小时候,过年是一种期盼。年的味道是一串噼啪炸响的鞭炮,是一副分不清上下的春联,是一个崭新的书包……这样的年,味道是喜庆的,挂满了稚嫩的脸庞。
长大后,过年是一片安宁与祥和。年的味道是家人动手做成的那桌丰盛的年夜饭,是堂屋里那盆烧得旺旺的木炭火,是那黑白屏幕上笑声不断的春晚……这样的年,味道是温情的,充盈着每个人的胸怀。
如今,年的味道多了。一张张辗转迂回的车票,让年味在思念中变得艰辛;一份份必需坚守的工作,让年味在不能回家的疚歉中变得酸涩;一声声嘱咐老人保重身体的问候,让年味在牵挂中变得温馨……
时光荏苒,人到中年,年味也渐渐地变了,变成了儿女对父母的一份感念、一份责任、一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