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要有温度

2018-06-06 09:5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卡帕苏丹受众

(德阳日报社,四川 德阳 618000)

新闻图片要有“温度”!那什么是新闻图片的温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这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1991年到安徽贫困山区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这幅图片包含了众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山区的贫困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因此,这幅图片一经刊出就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成了全国希望工程的活动宣传标识。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女孩子名字叫苏明娟,1983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渔、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当解海龙拍摄的这张图片发表后,不少爱心人士开始关心并资助苏明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她也成为了一位特殊的名人,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已经上初中的她开始频繁参加各种活动。14岁时出席了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2003年,她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专科),学费由国家负责。2008年7月,苏明娟从安徽大学毕业,成为唯一非本科学历而被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特招录用的人。2017年12月15日,苏明娟当选共青团安徽省第十四届委员会副书记。因为一张照片,苏明娟的人生得到彻底改变。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

所以说,新闻图片的“温度”就是新闻图片传递出的信息要能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引发人们的共鸣,直击人的内心和灵魂,从而引发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

为什么新闻图片要有“温度”?

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通过图片让受众直观感受到新闻现场的真实。从而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兴趣和热度,引发受众的共鸣和思考,甚至让受众参与进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因此,新闻图片就必须包含足够大的信息量,有足够的“温度”,让受众过目不忘!

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1994年4月,这幅作品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这幅作品中,一个头大如斗、皮包骨头的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而跪倒在地,而秃鹫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已足够完美。它传递了新闻信息,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给了受众足够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我们从《饥饿的苏丹》中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这个孩子面临的悲剧,更深层次的是引发人们对人类面临的这些苦难和造成这些苦难的原因的思考。这幅作品的最大意义就是引发了人们对苏丹内乱和内乱中深受苦难的苏丹人民的关注。

新闻图片的“温度”如何表现?

首先,突出主体,尽量利用“减法艺术”剪裁影响主题的干扰画面。无论是解海龙的“我要上学”,还是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都很好地利用了“减法艺术”。摄影是一种“减法艺术”,减法基本可以说是摄影最重要的技术、艺术法则之一。摄影如果不加控制,照片真实地记录下环境影像在焦平面的所有成像,可能杂乱无章,没有主题。因此,摄影者通过构图变化、利用镜头的景深、局部过曝或者曝光不足,更高的快门凝固或者更慢的快门虚化,控制画面的内容,使得主体突出,画面精简,从而展现出摄影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与内涵。

其次,画面要清晰,让受众一目了然。画面清晰就是画面主体要对焦准确,不能虚焦。要确保这点,首先在设置对焦点时,设置镜头中心点为对焦点,不使用相机的自动对焦点,避免在一些干扰画面过多或暗光条件下拍摄时,致使画面主体跑焦或焦点不实,造成摄影作品失败。其次在光照过暗的环境下,要确保画面清晰,需要在拍摄时把曝光时间设置到相机能平稳拍摄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一是使用闪光灯,二是提高感光度,三是使用三角架,从而避免因曝光时间过长引发相机晃动致使主体画面不实。

再则,抓住最具典型性瞬间,使传递画面内容深刻、情感丰富。

新闻图片如同文字报道一样也需要生动的内容来打动人。一张新闻图片是否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是一幅新闻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要拍出这样生动的画面,首先,要对新闻事件的背景进行了解,掌握新闻事件的性质、特点;其次,要熟悉相机各功能,并事先做好准备,一旦进入新闻现场就能随时开拍;第三,要有耐心,时刻关注新闻事件现场或对象的变化发展,等候最佳时机进行拍摄。

如何让新闻图片有“温度”?

新闻图片要有“温度”,要做到“深入”和“身入”。“深入”就是做好“走转改”,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身入”就是摄影记者的身心要投入进去。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笔者认为,这里的“近”不仅是指空间距离,还有“情感”的距离、心灵的距离。就是摄影记者情感要融入到摄影对象的情感世界里,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与他们同振共频,这样拍出来的图片表达的情感才真实、深刻。更能唤起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增进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罗伯特·卡帕最出名的照片《中弹了》和另一帧《诺曼底登陆》,品质都很差,甚至是模糊不清,但卡帕却是在最近的现场拍摄出来的,没有人会批评他表现得不够精致、传达得不够有力、裁切得不够紧凑、快门机会不够恰到好处、调子不够丰富,因为,他是用生命在拍照,而不是用机器。因此,卡帕是唯一被人称作“伟人”的摄影家。

猜你喜欢
卡帕苏丹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再见,苏丹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苏丹”之死
文斯诉上海卡帕商标侵权
再近一些
埋葬豪车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