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颗敬畏未知的心

2018-06-06 02:10
江苏教育 2018年38期
关键词:课题科学课堂教学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曾在一次京沪铁路之旅上偶遇一高校教授,当聊及自己是来自无锡的小学教师时,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用无锡宜兴的紫砂茶壶来泡茶喝,你知道这样有什么好处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噎,倒并不是完全不知紫砂壶器之功用,毕竟我也算是一个爱饮茶的人,但真要让我摆出有力的科学性的证据来,倒真是一点儿也没有。回来之后我便开始留意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居然也是一无所获。倒是那位教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很多事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是教自然科学的老师,这一点很重要。”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原来很多看上去理所应当的事情,背后可能另有奥秘或玄机,从那一刻起,我提醒自己要以敬畏未知的心态去看待这个熟悉的世界,这对我的教育工作和生活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敬畏未知促使自我学习

20世纪90年代的中师生大多是普师专业,这意味着学校在给你分配教学工作时,往往会承担多种课程的教学任务。我记得很清楚,任教之初的我要教自然、历史、地理、体育等多门学科,这就逼得自己去学习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印象最深的是,在无锡师范学校读书时有一位教地理的教师,这位老先生画得一手好地图,不管是世界地图,还是中国地图,只凭一支粉笔,就能在黑板上丝毫不差地“变”出来。所以那会儿,全班同学几乎人人都能随手画个地图,这也成为当时的我们最喜爱上的一门课。等到自己工作后给小学生上地理课时,这些本领就派上了用场,不仅学生们学得开心,关键是自己上课时也特别带劲,因为感觉自己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师范时那熟悉的地理课堂。遗憾的是,没过几年,小学就不再开设地理、历史等课程,当初很多烂熟于心的地理知识,现在也很难再记得起来了。

原来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隔得久了,也终究会慢慢变得记忆模糊,甚至完全遗忘。从已知到未知,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够转化完成。只有不断地使用,持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处于稳定的“知道”的状态之中。

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就开始了教育学的专科函授学习。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原来大专函授的课程内容也是相当难,要想考核合格,既要通过背诵来巩固记忆,也要通过阅读加以深入理解。印象中最难的一门课程是教育统计学,很多计算公式都从来没有接触过,好在有几位学校的同事好友一并陪同学习,大家相互督促鼓励,碰到困难就交流沟通解决,3年之后我顺利地毕业,拿到了大专文凭。1999年我又通过全国成人高考的方式参加了江苏教育学院的二年制脱产本科学习。我在同龄人当中也算是幸运儿。毕竟在当时,小学教师中拥有本科文凭的还不多,能够进入到高等院校参加全日制学习,这种机会非常难得。班上来自无锡各个学校的同学都很珍惜这段时光,图书馆成了大家去得最多的地方,因为去晚了,就占不到座位。那段只争朝夕、努力拼搏的求学时光让我获益匪浅,也让我至今都深深怀念。

其实人一出生都有好奇心,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的好奇心逐渐退化,即便是那些已经形成的学习能力和探索习惯,也往往会因为缺乏对未知的好奇之心而慢慢丢失了。

日常生活中我也喜欢养花种草,品茶拉琴,漫读史哲,偶习英语,这些被外人看上去属于“不务正业”的事情,我似乎都充满兴趣且乐此不疲。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前半句讲的是一个确凿事实,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道理是无限的。后半句属于个人主观上的理解,因此需要辩证地来看待,因为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固然危险,但如果我们自以为懂得一点点知识就沾沾自喜、自我满足,丢弃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危险呢?

探索未知让我找到发展的起点

我第一次参加无锡市的课堂教学竞赛是在1998年。区教育局教研室正好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当中推荐教师参加无锡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能”的优秀课评比,作为一名工作不到5年的年轻教师能够得到这个机会,我当然倍感珍惜。但究竟什么才算是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呢?我和学校的同事们陷入了困惑。当时课堂上用得最多的是光学投影仪,还有就是录像机和电视机,整个学校里能够熟练运用电脑软件制作课件的教师几乎没有,微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刚刚兴起。怎么办呢?只有一切从头学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通过自学掌握了基本的动画课件制作方法,并结合自己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搜集合适的素材。尽管最终成形的教学课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通过这个环节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特别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效果出奇地好。最终我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教学竞赛任务,获得了无锡市一等奖的佳绩。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很庆幸,因为我幸运地抓住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开始尝试应用的这段空窗时机。毕竟在未知的领域里更容易出成绩、出成果。这次教学竞赛的另一大收获就是激发了我的教学勇气,因为在这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并不出色。但我也知道,光凭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我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加以努力和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发现问题的前提就是,你需要有未知的视野,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耽于满足或盲目自信,导致我们对问题的敏锐发现指数偏低。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寻找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逐个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当我代表锡山区再次踏上无锡市优质课评比的舞台时,已是2005年,7年的沉潜修炼,让我对自己所教的科学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除了当初的勇气之外,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当时,全市14位选手参加课堂教学比武,我偏偏就抽到了最后一个上课的14号。课题需要现场抽取,教学器材需要自行准备,但这一次,我一点儿也没有慌张,迅速地思考教学方案,从容地做各种课前准备。正式教学《测量呼吸和心跳》一课时,我精准地安排了课堂上学生的运动和测量活动时间,分组,交替,互测,互助;我巧妙地选择了实验时所需要的器材和数据分析工具——线轴管、竹筒、听诊器、电子表格;我独创性地对教材进行了深度处理,更换活动顺序,淡化科学结论,强调科学推理和解释。最终,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再次获得无锡市一等奖,直接获得参加省教学基本功比赛的资格。

2006年12月,我终于来到了四年一届的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比赛现场。在过去的一年里,市教研员林未延老师开始关注我,多次指导我的课堂教学,这让我心怀感激。这次比赛由多项环节组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笔试,学科专业知识测试,计算机操作技能展示,实验操作技能展示,用教材说课以及现场课堂教学展示等。印象最深的是,晚上抽到上课课题,第二天一早就要上课,这意味着我得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所有的教学准备工作都完成。还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陪同前往,帮忙整理实验器材,打印记录单,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我得以安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紧张的心慢慢平复,我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在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比赛结果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恰恰是它未知的结果对我具有某种促进意义。因为结果未知,我积蓄力量,谨慎而为;唯有先放下,才能有获得。我愿意用更多个7年潜心积淀,顺势而为,静待花开。

追寻未知助我开启教育研究之门

对我来讲,教育的世界永远充满了未知,但我相信,即使是在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里,它的基本规律和已知世界总是有所相通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他人生命和自我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过程。要想找到更多的未知世界的规律,必须让自己投入到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去。

随着我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市教研室给了我很多执教公开课的机会,我先后承担了无锡市教学研讨活动、江苏省名师课堂、全国“太湖之春”教学研讨会等执教展示课的任务。在这期间,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又一波,新的课程名称,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层面加以具体化和增强操作性。我陷入了思考:究竟该如何顺应这些新事物所带来的新观点、新理念,从而在教和学的方式上实现质的转变?小学科学教育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到底为何呢?在这个思考背景下,我开始进入课题研究,尝试着从寻找未知规律的高度继续自己对科学教育的探索。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申报的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成功立项。这就好比一位战士在战场上四处征战,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安营扎寨、开疆辟土,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一般,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和鼓舞的时刻啊!在这个过程中,市区两级教研员给了我很多学术上的指导和支持,区内多位志同道合的科学教师也一并参与到这项课题研究中来。我们围绕科学思维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了深入的学习和理解,翻阅了大量关于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思维方面的中外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概念结构和个性化的表述方式。当我们寄出的第一篇课题研究论文《科学思维:小学科学教学的价值追求》接到《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要求文献确认并提出修改意见的邮件时,那种感觉就好比拓荒者终于在野外培育出丰硕的果实,而满心希望他人认可并共享丰收的喜悦一样。好在这硕果终于结出,其间培育的艰难也就烟消云散了。

时间就像一张网,当你把它撒向哪儿的时候,哪儿必然就会有收获。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推进,我对科学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对科学学科教学的目标越来越清晰,课题研究的思路也越来越宽广。我带领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深入的研讨活动,比如:通过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和重点片段分析,获得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围绕某个教学理论展开自由热烈的学习心得交流,达成更深层次的理解;针对具体的课题研究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记录下不同教师在课堂中的实施和效果;借助对科学思维内涵的解读,独创性地构建了科学思维能力的框架模型,丰富了小学科学课程中对于科学思维领域的研究内涵。短短几年中,我和课题组的教师们在《中小学教材教学》《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实验教学与仪器》等省级期刊发表了10多篇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论文。课题结题时,鉴定组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及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生活就是这样奇妙,当你进入并熟悉一个地方之后,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着下一个地方又会是怎样的风景。正是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本能渴望,促使我能够保持着对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罗伯特·林德也曾说,人类感受到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我觉得真是这样子,因为从无知到已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以前所未曾体验到的乐趣。这种乐趣并不难以获得,只要我们足够无知。

2017年,我有幸被聘为江苏省小学科学学科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无锡)的导师。这一项目是江苏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学教师,面对全新的教师培训任务,我觉得有些无处下手。但既然已经没有了退路,那就不妨把所有的压力都扔掉,接受挑战!我和另两位导师团成员一起,决定采用学员自主申报的形式,根据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研修方案,以“聚焦课堂、关注实践、交流研讨、同伴互助、共同成长”为宗旨,进行科学有效的过程管理。培育站运行一年以来,通过以赛促研、以研促优,助推学员专业成长。其中,10位学员获无锡市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一等奖;4位学员参加省级教学竞赛评比,3位获一等奖,一位获二等奖。

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自动地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准确地告诉你,你的生命之路会以何种样貌延伸,又将以何种方式结束。这种无法断言的可能性得以让每个人能够描绘自己的人生画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今天,我站在职业生涯的近半程处,回顾自己的教育之路,深感有一种力量伴随我的左右并作用在我的行进过程之中,那就是:我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未知、求索未知的心,正是它跟随着我的生命成长,让我得以拥有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猜你喜欢
课题科学课堂教学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科学拔牙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