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的本草考证

2018-06-06 06:55朱晓奕欧阳臻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8年2期
关键词:苍耳子苍耳本草

谢 清,朱晓奕,汤 建,欧阳臻

(1. 江苏大学 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1)

苍耳子(Xanthii Fructus),味苦、甘、辛,性温,小毒。归肺、肝经。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主治鼻渊、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疥癣[1]。苍耳子入药历史悠久,始载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2],名“枲耳实”,列为中品,明代《本草乘雅半偈》[3]记载为“枲耳,……,实如鼠耳,其色苍苍,复名苍耳……”。苍耳子现在是一味常见的中药,众多中药文献中均有记载,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但目前中药材市场上有药典收录的苍耳(Xanthium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也有少量参与流通的蒙古苍耳(X.mongolicumKitag.), 以及被视为伪品的偏基苍耳(X.inaequilaterumDC.)。

本文在比较古今文献的基础上,从苍耳子及其原植物的基源产地、加工炮制、来源与性状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苍耳子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1 基源考证

最早记载苍耳的是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2]:“枲耳实 味甘温。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幽冀谓之檀菜,雒下谓之胡枲。”指出原植物叶花茎果实等大致形态为“形似鼠耳,丛生如盘”,“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至南北朝时《本草经集注》[4]和隋唐时《新修本草》[5]均有记载,且进一步推测了该植物的来源:“……伧人皆食之……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可能来自(西)北方,其果实(苍耳子)粘附在羊身上迁至中原。宋元时期《证类本草》[6]明代《救荒本草》[7]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8]绘制的植物图与现代典籍《中华本草》[1]中的苍耳类似。据《本草乘雅半偈》[6]记载:“茎高四五尺,有黑色斑点,叶如葵,四畔宽纽。七八月开细白花,结实如妇女珥珰,外壳坚韧,刺毛密布,中列两仁,宛如人肾。”对其原植物及果实形态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与现代文献中的绘图或照片近似。不同本草及著作中的苍耳植物图见图1。古代文献对苍耳子的基源归属还仅限于形态描述和简单的绘图,根据古代文献的描述,难以准确的确定药材对应的植物物种(表1)。

图1 文献中苍耳的植物图

现代的中医药典籍[12-17]对苍耳子也均有记载。在《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12]中记载:“苍耳功用沿载于历代本草,与现代苍耳子功效基本一致。本草考证苍耳的品种单一,不仅古今用药无混乱之品,其临床功效、药用部位沿用至今”。但目前市场上流通情况和一些中药材标准及文献来看,苍耳子的来源已不再单一。

表1 苍耳的基源及产地考证

1963—2015年历版《中国药典》中均收载苍耳子条目[18-27],其中1963年版药典记载苍耳子为菊科(Asteraceae)植物苍耳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的干燥成熟果实,1977—2015年版药典记载其来源苍耳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指出总苞也算作药材苍耳子的一部分。

1962年出版的《陕西中药志》[13]记载:“苍耳为菊科植物苍耳的成熟果实”。并详细描述了原植物的形态和药材性状,采用现代双名命名法给出了拉丁名为X.strumariumL.或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1996年出版的《中国药材学》[14]和《中国植物志》[28]中也均收载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和X.strumariumL.作为苍耳的拉丁名。现在文献中多采用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写法。一些地方性中药材标准中,如《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9]、《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30]、《甘肃中药材标准》[31]和《广东省中药材标准》[32]均认为中药材苍耳子是菊科植物苍耳X.sibiricum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与历版药典的记载一致。

但《中华本草》[1]、《中药大辞典》[15]及地方标准《湖南省中药材标准》[33]记载苍耳子为苍耳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或蒙古苍耳X.mongolicumKitag.带总苞的果实,这与大部分的现代文献不同,在大部分的现代文献中“苍耳”一词仅限于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

2 产地变迁

苍耳子的生境分布最早见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2],本书记载:“生川谷。名医曰:……生安陆及六安田野……”,即现在的湖北云梦县与安徽六安市。《本草经集注》[4]记载在安陆山谷中和六安田野里发现该植物,与《神农本草经》记录一致。同时指出,中原以前未见该植物,可能是苍耳子粘附在羊毛上,从(西)北方传至中原。《新修本草》[5]记载与《本草经集注》的描述一致,即隋唐时期的安陆及六安一带,今湖北云梦县与安徽六安市,已是苍耳的主要产区,只是入药的机会不多。根据《证类本草》[6]记载,苍耳在宋元时期已分布广泛,各地均有发现。《本草品汇精要》[9]和《本草乘雅半偈》的记载说明至明代,苍耳的分布更加广泛,从传统的安陆、六安一带,扩展至江东、幽州及蜀中等地。《本草品汇精要》指出苍耳子的道地产地为安徽滁州,这是首次提出苍耳子的道地性问题。至清代,已不再详细记载其产地,盖因为该植物已经“处处有之”。

1996年出版的《中国药材学》[14]记载:“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于荒地、山坡等干燥向阳处。” 《中药大辞典》[15]记载苍耳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分布于全国,但蒙古苍耳X.mongolicumKitag.河北易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地。

综合以上古文献及现代文献所述,苍耳子最早自(西)北地区传入中原,最初主要分布于安陆(今湖北云梦县)及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一带。自宋元以后,苍耳的生境已相当广泛,各地均有分布。目前更是分布于全国各地,且均为野生。

3 质量控制

3.1 性状

历版《中国药典》中均对苍耳子性状进行了描述,其中1963年版描述为:“本品呈纺锤形,长3~5分,直径1.5~2分。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全体有刺,……内有双仁,……有油性。无臭,味甘微苦。以粒大、饱满、色黄绿者为佳。”1977年版以后的性状描述并无较大差异:“本品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 cm,直径0. 4~0.7 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 枚瘦果。……有油性。气微,味微苦”。大部分地方标准对苍耳子的性状描述均与《中国药典》一致。

3.2 品质评价

古代文献[4-6]仅记载“实熟时采”,均未阐明对苍耳子的品质评价。1963年和1977年的药典记载以“以粒大、饱满、色黄绿(棕)者为佳”,《中国药材学》[14]记载:“本品以粒大、饱满、色黄者为佳。”《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17]记载:“苍耳子商品均为统货,不分等级。苍耳子商品以粒大而匀,饱满,内仁充实,外皮黄色无杂质者为佳。”《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18]记载:“以粒大、饱满、黄绿色为佳。”综合以上现代文献所述,苍耳子的品质评价以粒大而匀,饱满,无杂质为佳。

3.3 鉴定

1963—2000年历版《中国药典》均无【鉴别】条目,2005年版药典增加了【鉴别】条目。且2005年版至2015年版中,【鉴别】条目均无较大差异,都进行药材的颜色、纤维、细胞等生药学鉴定和薄层色谱鉴定:供试品色谱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地方标准《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9]和《广东省中药材标准》[32]记载的鉴别方法也是生药学鉴定和薄层色谱鉴定,标准类似于药典。

3.4 加工与炮制

《本草品汇精要》[9]记载传统上是与“黄精同蒸,阴干备用”,而现在(明代)“炒香捣去刺”,同期的《本草乘雅半偈》[3]和《本草纲目》[10]记录为炒熟,去刺或酒拌蒸过备用。清代《本草备要》[11]中,也采用“去刺,酒拌蒸”的炮制方法。可以看出,明清以来主要是采用炒制或酒蒸的炮制方法。

苍耳子炮制法在1963—2015年的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1963版《中国药典》记载:“苍耳子 拣净杂质,去刺,筛去屑末即得 炒苍耳子 取苍耳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搓取刺,过筛即得。”1977版《中国药典》记载:“除去杂质,照清炒法(附录18页)炒至黄褐色,去刺,筛净”。此后1985年版至2015年版均记载为“苍耳子 除去杂质 炒苍耳子 取净苍耳子,照清炒法炒至黄褐色,去刺,筛净。”

《中国药材学》[14]指出苍耳子的加工炮制方法为炒制。《中华本草》[1]苍耳子需经净制和炒制的加工工序。《中华药海》[16]也记载苍耳子需要经净制、切制(去刺)和炒制的工序。

地方性标准《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9]和《湖南省中药材标准》[33]记载:“除去杂质,微炒至黄褐(棕)色,去刺,筛净。”

综合以上古文献及现代文献所述,以上描述与文献查找资料大致相同,确定苍耳子临床使用前需要净制和炮制。

3.5 化学物质基础

前些年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苍耳(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1, 34],苍耳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酚酸:咖啡酸、原儿茶酸、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酸、绿原酸及绿原酸的衍生物;倍半萜内酯:苍耳亭、苍耳内酯、隐苍耳内酯等30余种内酯类活性成分;苍耳子毒性成分:苍术苷、羧基苍术苷等水溶性二萜苷类;还有单萜苷类化合物、三萜、黄酮、木质素等成分。近年来有学者针对蒙古苍耳(X.mongolicumKitag.)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35-36],报道的化合物主要有酚酸:咖啡酸及其衍生物,绿原酸及其衍生物;倍半萜内酯类:苍耳亭、苍耳皂素等;还有三萜、黄酮、木质素等成分,但未见广泛的关于毒性成分:苍术苷、羧基苍术苷等水溶性二萜苷类的报道。

陈巧华[37]采用190~400 nm 紫外光检测苍耳子与东北苍耳子及偏基苍耳子的乙醇浸出物,发现苍耳子的紫外吸收明显不同于后两者。黄学红[38]比较苍耳子与蒙古蒙耳子的性状、显微特征,发现二者差异较大;在薄层色谱中,二者主要化合物的吸收斑点具有较大差异;采用紫外法检测二者的乙醇浸出物,亦有较大差异,类似于文献[37]报道。

4 讨论与结论

历代本草、药典以及各地方标准对苍耳子及其原植物的记载有沿袭也有补充,其历史变迁缓慢而细致。据《中国植物志》[28]收载,目前我国苍耳属植物已经有3种及1变种:苍耳、蒙古苍耳、偏基苍耳及近无刺苍耳X.sibiricumvar.subinerme(Winkl.) Widder。韩婷等人[39]从全国25个居群的苍耳样本,异地栽培试验后进行聚类分析,将国产苍耳子基源植物整理为3种1型:苍耳、蒙古苍耳、近无刺苍耳以及深圳型苍耳Xanthiumsp。

根据各版药典及地方性中药材标准,临床使用的苍耳子为去刺统货炒苍耳子,个别厂家有选货和统货之分,其植物来源为苍耳(X.sibiricum)。但《中华本草》[1]、《中药大辞典》[15]及地方标准《湖南省中药材标准》[33]记载苍耳子的基源包括苍耳(X.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和蒙古苍耳(X.mongolicumKitag.)两种。本文关于古代本草中苍耳子品种的梳理,同文献[40]一致,苍耳子起初作为药用时多为北方,而北方多为苍耳属苍耳,现市场上多称之为“小苍耳”、“老苍子”;南方分布则多为蒙古苍耳,俗称“大苍耳”,并且湖南等中南地区一直使用蒙古苍耳作药用。我们的产地调查发现,目前“大苍耳”(蒙古苍耳)在河南、安徽、内蒙古、东北等地也有生长,但内蒙古、东北的商贩不收购 “大苍耳”,而是作为伪品剔除。

具体能否增加蒙古苍耳作为中药材苍耳子的来源,不仅需要生药学和化学成分的比较,还需要药理研究和临床数据进行论证。我们既要有开放、发展的思维研究传统中药,但必须坚持严谨、谨慎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7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0-1017.

[2] 吴普. 神农本草经[M]. 孙星衍,孙冯翼,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0-40.

[3] 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M]. 冷方南,王齐南, 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40-241.

[4]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M]. 尚志钧,尚元胜, 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99-299.

[5] 苏敬. 新修本草(唐)[M]. 尚志钧,辑校.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22-223.

[6] 唐慎微. 证类本草(宋)[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15-216.

[7] 朱橚. 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M]. 王家葵,张瑞贤,李敏, 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70-172.

[8]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M]. 张瑞贤,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209-209.

[9] 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明)[M]. 曹晖, 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95-295.

[10] 李时珍.本草纲目[M]. 刘衡如,刘山永, 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683-686.

[11] 汪昂. 本草备要[M]. 郑金生, 整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44.

[12] 蔡少青,李胜华.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 第4册[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422-459.

[13]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 陕西中药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62:478-480.

[14] 徐国钧,何宏贤,徐珞珊,等. 中国药材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1182-1184.

[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M].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486-1491.

[16] 冉先德. 中华药海(精华本)[M].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0:43-46.

[17] 卢赣鹏. 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90-290.

[18] 金世元.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4-215.

[19]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30-130.

[20]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78-278.

[21]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36-136.

[22]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35-136.

[23]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137-137.

[2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8-128.

[25]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11-112.

[26]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51-151.

[27]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62-163.

[2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75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24-328.

[29]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30-131.

[30] 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94-194.

[31]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甘肃中药材标准[S].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230-231.

[32]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2册[S].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76-178.

[33]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S].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3-154.

[34] 李钰馨,韩燕全,洪燕,等. 苍耳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15,26:4868-4871.

[35] 张文治,韩巍,李盈,等. 蒙古苍耳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 34:1687-1689.

[36] 张树军,刘焕,李军,等. 蒙古苍耳全草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5,46:329-333.

[37] 陈巧华,林峰. 中药苍耳子与两种混淆品的鉴别[J].海峡药学,2004,16:98-99.

[38] 黄学红. 苍耳子与蒙古苍耳子的比较鉴别[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28-629.

[39] 韩婷,张宏,张巧艳,等. 苍耳子基源植物的数量分类学研究与生药鉴别[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235-1240.

[40] 谢冬梅,秦民坚,黄璐琦. 苍耳子药用品种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J].2015,40:1842-1844.

猜你喜欢
苍耳子苍耳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活动室里的苍耳子
带刺的苍耳子
会“说话”的苍耳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苍耳娃娃
苍耳先生
苍耳有颗温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