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初级中学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过程。而问题意识直接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2017年9月,我在学校八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相关核心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1 课堂上你经常提出问题吗?
表2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你一般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主动提问的学生很少。在和学生交流中得知,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是既不知道要问什么,又担心受到嘲笑。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善于主动思考问题。“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教学也造成了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表3 你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哪种问答方式较多?
从表3中可以看出,课堂提问仍以教师为主导,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平等意味着师生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让课堂充盈着民主、平等的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优化教学方法,在动态生成中构建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纬度动态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调查、访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在动态生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动机,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核心素养。
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4.运用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在激励、引导中培养核心素养。
倡导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评价;不仅要告诉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好在哪里,更要真诚地表达出欣喜之情。当然,对待不同的学生,评价可以因人而异。对于优秀生,教师要进行客观评价甚至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学困生,要积极挖掘他们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们养成爱提问题、多提问题的好习惯。
5.整合教学内容,挖掘生活元素,在实践探索中形成核心素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要想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行,就必须知行合一,借理论知识来提升生活品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他们认真观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