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为幸福下定义,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讨论。对幸福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把幸福看做是物质上的富有;有的人把幸福看做精神上的富足;有的人把幸福看做无拘束的自由。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幸福的基础,人们通过拥有好的德性从而能够获得善,从而获得幸福。幸福需要许多外在的善作为补充,沉思的生活最为幸福。通过认识理性与幸福的关系,便可认识拥有理性是获得幸福的核心要素。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幸福观,在当代社会中,对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理性
幸福,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对于幸福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把幸福看做是物质上的富有;有的人把幸福看做精神上的富足;有的人把幸福看做无拘束的自由。亚里士多德通过《尼各马克伦理学》这本书告诉我们:幸福是理性的,沉思的生活最幸福。正确认识理性与幸福的关系,对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什么是幸福
1.1善是幸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目的,即人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人的一切行为与选择都有以某种善为目的,人们追求一个最完善的目的,即幸福。
每种技术、每种实践、人的每种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如果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那个可行的善,如果有几个这样的目的,这些目的就是可实行的善。” [1]实践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目的也有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目的都是完善的,一定有一种目的是最完善的,而那个最完善的目的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最完善的目的一定是始终因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与其他事物相比,幸福就是最完善的目的,因为我们从来都是因为它自身而去选择他。其他诸如快乐、荣誉等德性,它自身的确吸引我们去追求,但是我们也会因为想要获得幸福而去追求每种德性。所以它们都是即因自身又因它物(幸福)而值得欲求的,所以德性作为目的是不完善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存在着某一目的只为其自身而存在。这种以自身为期求的目的就是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即至善。[2]这个最高的善就是人们所说的幸福。
然而,对于善的定义并不单一。最高的善可以作为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即幸福,而普通的善、一般的善则可成为实现最高善的基础。普通的、一般的善虽然在拥有善的程度上不及最高的善,但是其本身也是好的,是有益于人的。对于一个木匠或者演奏家来说,他们的善可以在于他们木制品做的好或是乐器演奏的好,这种善虽然程度上与幸福不可以相提并论,但确实对人们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人们通过实现一般的善,从而追求更加高尚、更加完美的至善。然而一般善的获得,与德性也是分不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3]人们在实现一般善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并且累积德性,又不断的追求更高级的善,最终达到幸福。
1.2沉思生活最幸福
虽然所有实践与选择的目的都是最高的善,即幸福,但是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看法却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发现有三种生活:政治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沉思的生活。世俗中,一般人会把幸福等同于快乐、荣誉、财富,这些明显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过享乐的生活。一般人享乐的幸福过多的依赖于外在的东西,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制约,所以政治的生活和享乐的生活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人的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它合乎于努斯的德性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就是沉思的生活。努斯的实现活动最完美,是人完善的幸福。所以,沉思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目的,过沉思生活的人是最幸福的。
沉思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沉思是最高等的一种实现活动,即思辨活动。其次,它是最具有连续性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并不只是人的灵魂的合德性的活动,幸福需要完全的善和一生的时间。所以仅仅一时实现合德性的活动是无法获得幸福的。而沉思比其他所有活动更加持久,可以持续一生。实践理性和制作理性关涉的都是有限的事物,而思辨理性的对象是永恒不变的世界,因此它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更有超越性,更趋近于不朽。[4]再次,沉思是最为自足的。智慧、公正的人在必需品充足的情况下,需要一个承受对象或协助对象,这样才可以实现他们的活动。但是智慧的人只靠自己就可以进行沉思活动,并且他的智慧也会随着他的行为不断增加。亚里士多德把沉思生活的幸福看作是第一好的,但是他意识到,沉思的生活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因此,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第二好的道德德性生活是能够追求的幸福生活。道德德性生活是完全属人的生活,是人们通过完善自身可以获得的生活,是普通人能够追去的幸福。最后,沉思是唯一因其自身的原因而被人们所追求的活动。沉思以自身为目的,除自身之外别无其它目的。沉思是作为一切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追求德性、善、快乐以及幸福的基础就是理性。
2 理性是获得幸福的核心要素
理性是一种认识能力,具有判断、推理、概念的能力。理性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的理论。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具有推演、分析计算的能力;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是一种心灵的力量、理性的力量,通过努斯能够解释宇宙的生成及变化,这时理性就作为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对事物产生作用。
2.1理性是获得德性的基础
幸福,是人所特有的实现活动,但是不同的人的实现程度有很大差别。德性就是对于人出色的实现活动的称赞,德性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更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更好的品质。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但最高的善在于擁有德性的状态不同于在于实现活动。如果一个人只是拥有一个好的德性,他不一定会去做好的事情。就像睡着的人一样,即使他拥有德性,但是他也无法去实现它。真正的善在于实践,而且是在与好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去做,而且还要做得好。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奖励不是授予那些最强壮、最漂亮的人,而是授予那些参加竞技并胜出的运动员的。
对于幸福来说,德性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品质。人们只有出色地活动,才能获得德性。当人们进行实践、选择的时候,其实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能力,因为它们无法缺少判断与推理。德性是对好的实现活动的一种称赞,说明我们能够通过判断及推理知道这个实现活动好的,并且是可以被我们所选择及赞扬的,我们才对其产生追求。好的品质和幸福离不开理性的作用,因为理性能力可以称得上是追求德性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品质,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还有一种是两者的中间适度的德性,只有适中才是善的。饭吃的太多或太少都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吃的适量才能保持健康。适中使人获得德性,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判断能力,才能够达到相对接近的中道。他认为中道是很难达到的,这个过程受到了很多外界因素的限制。虽然适中的度非常难以把握,理性却能够帮助人们衡量过度与不及,从而达到中道。
2.2德性理性的两方面——道德德性与理性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还可以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形成,道德德性则主要通过习惯养成。人们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造就的,因为自然造就的东西不会由习惯改变,但是道德德性却可以。道德德性,即如前所说的适度,它不仅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同时也以选取感情和实践中的适度为目的。具体表现为勇敢、快乐、节制、慷慨、大方、温和、诚实、公正等方面。
在谈论理智德性之前,亚里士多德先对灵魂作出了一些说明。他认为,灵魂分为有逻各斯的部分和无逻各斯的部分。德性分有了逻各斯,所以德性属于灵魂有逻各斯的部分。在有逻各斯的那部分,即理性部分中,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思考不变的事物,另一个部分思考变化的事物。他认为灵魂肯定和否定真的方式有五种:技艺、科学、明智、智慧和努斯。对不变永恒事物的认识是科学,科学知识可以学习和传授;对可变化事物的认识是技艺,技艺是一种与真实的制作相关的品质;明智是“一种同人的善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智慧是“各种科学中的最为完善者”;努斯可以获得一切认识和实践的始点。明智和智慧对于理智德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智慧是德性总体的一部分,具有它或运用它就使得一个人幸福”,“德性使我们的目的正确,明智则使我们采取实现那个目的的正确的手段”。人们拥有理性,能够做出合乎德性的行为,才能够被称为是明智或有智慧的人。理性作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基础,决定了人们是否具有善的品质,也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幸福。
2.3把握理性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将追求幸福的过程比做一段路程,我们需要做许多的事拥有足够的德性才能够到达这个终点。而这段路程可以被分为无数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小终点,人们只有经过这每一个小终点,才可以到达最终目的地。于是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有的实现活动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有好的实践,完成这些目的并获得每个目的所带来的善就能够使我们追求到最终的幸福。不论是小目标还是最终目的,其完成都离不开理性能力的指导。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不是神赐的,而是通过德性或者某种学习或某种训练获得的。幸福,是学得的并非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说过,智慧的人最幸福。智慧的人和明智的人好像比具有其他德性的人更幸福。智慧的人知晓不能为常人所知的事情,比如天体的运动、宇宙的组成等等。明智的人关注切实的事务,力图把具体事务处理的更好,使实践更加完善。然而获得智慧和明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个人的努力对于获得幸福所产生的影响绝对不是空谈。博学的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摘得奥林匹克桂冠的运动员付出了身体的消耗;古希腊出色的政治家致力于演讲和与人交际。柏拉图的知识不是生来就有的,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幸福的人生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教导,不断增强个人的理性思维,实现理性的生活,从而获得幸福。
2.4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及理性的现世运用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思想、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也着实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于幸福感日益渐增的关注其实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不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不仅对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启示着现代人如何建构、追求现代的幸福社会。
首先,追求理性仍然是达到幸福的重要途径。缺乏理性的人对于事物的好坏、善恶的判断都没有合理的依据,他很可能将坏的恶的事看作是善的,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社会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人们过分看重物质财富及名望。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变得贪婪甚至不择手段,做出一些违背法律与社会道德的事。理性判断能力能够使人们对幸福有正确的认识,并指导人们以合德性的方式去追求幸福。过度与不及对人们来说都没有好处,只有中道才是最“合适”的。通过发挥理性判断能力,人们能够尽量避免过度与不及对自身带来的伤害,从而追求一种“中庸”的态度。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判断总是受到感性的支配,与理性相比,感性并不能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合理的指导。当感性位于理性之上时,人们就会变得冲动,也就是感情用事。很显然,感性主导的行为是缺乏理智的,它可能造成坏的结果。增强人们的思维判断能力,使理性驾驭感性,人们才能够有合理的实践。
虽然亚里士多德主张过沉思的生活,但他认为幸福不仅仅通过沉思获得,幸福还需要许多外在的善。幸福的生活需要快乐,但不应该沉溺于物质享受的快乐。一个幸福的人需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中等的财富、睦美满的家庭、亲密的朋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外在的善为幸福提供补充,在所有的外在善之中,朋友是最大的善。我们需要朋友接受我们的善举,并且帮助我们提升品质。人身处社会之中,就无法避免相互之间各种交往行为。如果一个人不与他人交际往来,仅仅沉溺于个人的世界,那么他的快乐就无人分享、无人理解。即使他拥有苏格拉底那样多的知识,他也是不幸福的。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与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和善,亲善避恶。对于品性良好的人,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于品性恶劣的人,我们应该同他们保持距离。
亚里士多德向我们展示了理性的幸福观。通过学习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知识,我们能够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对其加以运用,使现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提升个人价值,增强社会道德修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 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
[2]社会科学家.吴伦水,罗金彪.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启示.2011年5月.第五期,总第169期:95-97
[3]社會科学家.吴伦水,罗金彪.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启示.2011年5月.第五期,总第169期:95-97
[4]社会科学家.吴伦水,罗金彪.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启示.2011年5月.第五期,总第169期:95-97
作者简介
高乙今(1997—),女,汉族,河南郑州。苏州大学,本科生,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