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生活乐曲,添彩数学课堂

2018-06-05 10:15武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桌数学知识创设

武娟

摘 要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对此,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实践,试图以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学情境设计使数学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力求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设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创造一些悬念,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的奥秘和愿望。

例如:在一年级《度量——厘米和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去体验发现与探索的过程,在新课的引入阶段是这样展开的:多媒体出示“拃”的手势图片。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漂亮的手势,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猜想手势的意思。

师:其实,这个手势叫“拃”,张开的大拇指到食指之间的距离称为一“拃”.

测一测数学书的长有几“拃”?

师:我们一起用“拃”来测一测小朋友的课桌有多长?

生测量,师引导。

师:下面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

师质疑:小朋友的课桌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测出的结果却是不一样呢?

生:每个人的一“拃”不一样长,所以测量的结果也就有差别。

师:对了,那用“拃”测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如果要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去量呢?

生:用尺去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用尺度量。(揭示课题《度量》并板书)

“拃”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粗略的测量方式,学生虽然也有切身体会,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确定究竟如何量才是“一拃”。因此在新课开始这短短的几分钟内,我通过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先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拃”, 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进而再让他们用自己的手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学生对进行动手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活动中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每个人量相同的课桌长,量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由此他们產生了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2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要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就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位置》时,我提出:“同学们,如果你们上下楼梯,都靠右走会相撞吗?,想想看。”我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上下楼梯的情景思考,而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思考进入情境再小组交流,学生开始议论不休,没有生活实践而无标准答案,此时我说:“不如来看看生活中我们是怎样上下楼梯的。”我安排两个同学现场模拟上下楼梯,都靠右同时走几遍,其他同学观察。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轻松得出答案,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发展。

再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生活情境的交错中迸发思维之火花。

3创造生活情境,体验感悟数学生活化

“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这样学生不但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觉研究的习惯。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对“余数为什么一定要比除数小”的理解比较困难,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用8根小棒在课桌上摆正方形操作,学生摆出口口(可以摆2个口,小棒正好摆完),接着又让学生摆出2个三角形,但还多2根小棒,不够再搭一个△了,而剩下的“2根”,我们就叫它“余数”,然后概括“余数”的意义,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实践证明,生活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对话,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体现、创造性得到发挥,让课堂因生活而添彩。

猜你喜欢
课桌数学知识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搬课桌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易分类存放的课桌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