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主义出发谈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2018-06-05 10:18赵闪闪
卷宗 2018年8期
关键词:西文梁先生白话文

摘 要: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近代历史做出了许多积极地贡献,同时也以翻译家的身份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许多人对梁先生的认识只停留在他的政治生涯上,对于其翻译上的成就十分陌生。虽然他的翻译著作并不是很多,但他提出的翻译思想在当时社会十分具有创新性并且影响深远。对于他的翻译思想,在当时有过很多争议,至今也仍有人持反对态度。但是,对历史上人物的评价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尽量保持观点的客观性。所以本文将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主,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系统的谈他的翻译思想,希望能够以此增加大家对梁先生的多元认识。

关键字:梁启超;翻译;思想;评价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时就以神童在乡里出名,十七岁高中举人。师从康有为,鼓吹维新变法。近代的著名的学者,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翻译评论家和翻译史家。与之前的佛经翻译时期相比,许多学者对晚清时期的翻译抱有不满,认为这个时期的翻译太具有功利色彩,觉得这个时期的翻译家更多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目的而非纯粹地想要发展翻译事业。所以对这个时期翻译家的了解也没有那么深入。因此,每当提起这个时期的翻译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严复,一提到翻译思想‘信、达、雅便脱口而出,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梁启超先生的认识也不应该缺失,因为单从翻译角度出发,梁启超与严复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只不过是影响的方面不同。与其说梁启超的翻译思想比较功利,倒不如说他深入地思考了翻译的实用性作用,并将此作为一种实业试图去挽救当时的中国。所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

一、提倡译政事之书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

(一)翻译政事之书的原因

自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提出了翻译和译才的重要性,他提倡翻译西书以了解西方的情况为主,基于当时中国的需要,翻译多为科技、地理类的书籍。洋务运动失败后,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开始强调翻译政事之书的重要性。他曾说道:“今日之学,当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為附庸。”(梁启超,1999:43)在他看来,只有学会西方的先进政治,并能为我国所用,再来振兴国内的科学技术就容易的多了。他的这个观点与早期洋务派的侧重点不同。这是因为梁启超本人也是政治家,所以他对中国当时局势的分析十分清晰,在他看来一如既往地翻译科技之书对于救国保种作用并不是很大。要想国家强大,就必须学习西方强大之根本,而一国之根本就在于其政治制度。所以他强烈地宣传政事之书的翻译在当时的实用价值。

(二)为确保翻译的实用性而提出的建议

译书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梁启超,1999:46)这三条建议是针对当时翻译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但探其究竟,是为了翻译的实用性能够有所保障。

对于译书的选择,他也曾提到过,一直以来所译的西方书籍中,多数为军事之书,是因为人们都明白西方之所以强大在于其军事。同时,他指出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军事这一个方面,其强大是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只有充分的了解对方,才能更全面地向其学习。所以他提倡多译旧译中较少涉及的,但对当时社会较为有用的书籍。并具体指出法律、学校教材、史书、政事之书、农业之书、经济学书等都对我国的当时社会有用,并且具有翻译的价值。所以在这个方面,他既看到了翻译这些书籍对于当时社会的促进作用,也客观上推动了翻译的多样性,翻译的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

定公译之例,也就是统一译名。对于当时译书难读一事,他发现原因莫过于译名不统一,同一事物在不同译文之间的名号不同,甚至在同一译文前后之间的名号也有差异。由此,他深感译名统一的必要性。否则,译文读起来就容易使人困惑,更不用提完全理解了。他提到编订统一译名的专书的迫切性,并具体地提出了人名、地名、官制、名物、律度量衡以及纪年等方面的翻译方法。对于译名统一这个问题早些时候也有人提到过,但他的论述更为深入详细一些,后来也被译界遵循。他认为只有在译名规范的情况下,译文中对于特定事物的翻译才不会出现‘一词多名的情况,这样一来读者阅读译文的困惑就会降低,能够更加专心于译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他还提出对不好的旧译要取原文重译,这体现了他对原著和读者负责的态度。以上这些观点也都表明了他对翻译实用主义的重视。

关于翻译人才的培养,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一名好的译者应该精通华文、西文以及所译内容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只精于华文和西文就略有欠缺,但只会一国语言的人是不具备译者资格的。也正是基于自己的这个观点,他大力提倡兴办学堂,因为之前译馆培养的人才并未真正具备译者的资格。他这个关于译才培养的观点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即使现在我们对译者定义的基本标准也是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和基本的百科知识。而在当时,他能给出这样的建议,可见其对于翻译事业的见解十分深刻。而这个观点的提出也正是因为他注意到了翻译人才对于介绍西方政治,改变中国命运的实用性。

二、政治小说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

在提倡翻译小说的同时,他还提出了以日文转译的翻译方法。这一建议,虽然是翻译的方法,但同时也与他的翻译思想离不开。康有为也曾有过这样的建议,而梁启超作为他的学生,最后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而他这样的建议,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他在《东籍月旦叙论》中说道::“新习得一外国语言文字,如新寻得一殖民地,虽然,得新地而不移民以垦殖之,则犹石田耳。”(陈福康,2011:81)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梁启超先生清楚地表明了他提倡日文转译的现实原因,他指出虽然中国在当时也有很多学堂培养人才学习西文,但真正学有所成,能够读懂西方学术思想并将其输入中国的人并不多。除此之外,有些人因学习西文而忽视了对本国语言的学习,所以并不能真正地翻译西方书籍。若按照梁启超先前提出的译才培养方法,并从中来选出真正能够翻译西文的译才则需要十多年,这对解决当时国内的紧急情况并无太大帮助。

然而,选用日文转译西方书籍就能解决中国当时所面临的翻译西文缓慢的问题。同时,他也不仅仅是基于翻译效率的考虑才提倡转译,他还认识到中国与日本国土接近,文字相似,这为翻译提供了便利,即使是不懂日文的人,一两年也能学会,即可着手翻译。这无疑是一个提高效率,注重实用的绝佳方法。此外,中国在同一时期派出的留学生中,留学日本的学生要远远大于留学美国的,所以如果采用日文转译,我国将有大量的人才可供使用。根据以上这些益处,他没有理由不提倡用日文转译的方法。但这一提倡,在严复看来是十分不屑的。对此主张,他曾说道;:“大抵翻译之事,从其原文本书下手者,已隔一尘,若数转为译,则源元益分,未必不害,故不敢也。”(蒋林,2015:29)这句话很明显的表明了严复的态度,在他看来即使是直接选用西文原著来译,都感觉对原文思想的表达不够充分,若用日文转译,转译而来的译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与原文相差就必定会更远。他的这一观点更多的是基于自己本身的语言水平而提出来的。因为严复本身中西学识渊博,在当时中西文方面的造诣如他这般的人寥寥无几。但是梁启超这一思想是在分析国内各种现实情况后,经过一番思考,从实用主义的基础出发提出来的。梁先生明确指出,外语就是一种工具,学习它就要派上用场,所以他的各种提议也都是尽量让学习外语的人为翻译西方有用书籍服务,让翻译为启发民智服务,最后通过启发民智来实现救国保种的目的。

三、提倡新文体采用意译法翻译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

在翻译文体的选择上,梁启超是当时提出要用白话文翻译的第一人。他的这个建议在当时十分具有争议,但也影响了其后一批翻译家。因为在他看来,翻译书籍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都看懂并且接受译文的内容,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所以,白话文不失为一种较为可行的选择,其语言平实易懂。但是,在当时社会,白话文还没有流行开来,文言文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心中早已扎了根,想要突然改变作文方法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其中严复就对此持有异议。因为他受到桐城派吴汝纶的影响,十分讲究文学之美。而他对于美的标准是:“中国文之美者,莫若司马迁韩愈。而迁之言曰:‘其志洁者其称物芳。愈之言曰:‘文无难易惟其是。仆之于文,非务渊雅也。”(蒋林,2015:28)所以梁启超的白话文提议,在严复看来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白话文无法表达文字的典雅。梁启超对严复在语言的造诣上也是高度赞赏。但是从启蒙民智的实用主义出发,他认为严复的翻译的文章太过渊雅。在这一点上,两者的争执大体看来无非来自于译文的读者对象不同。如果仔细思考两个人的观点相斥的原因,不难发现,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在那时也稍有萌芽。

首先,译者的基本目的不同,梁启超先生的翻译目的是为了能够传播西方思想从而改良当时社会。他只是想通过翻译这个工具来传播先进思想,启发民智,实现救国的目的。严复虽然也有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的目的,但他更注重自己的译文能够被当时国内知识界认可。所以严复是注重翻译这个事业更多一些。其次,两位译者的交际目的也有所差异,在翻译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梁先生主要是为了让更多人在通读小说后,能够从中受到启迪。其读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以从普通群众的文化水平来看,并非人人都能读懂古典文雅的文字,而白话文就能为他的翻译目的服务。但是严先生不同,他翻译书籍的阅读对象多为知识分子,他自己也说到过,如果文字太过于俗,他们是不会想要阅读的。对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目的原则确实是造成他们在翻译上持不同态度的一个方面。但是梁启超的翻译目的是在实用主义翻译思想的支配下出现的。

梁先生对小说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其翻译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尤其是其译作《十五小豪杰》,后人称他的译法为‘豪杰译。因为在他的翻译比较自由。同时他自己也说过::“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减之,颠倒之,未为害也。”(劳陇:1996:60)他在翻译实践中也确实如他所言那样,只注重理解原文的意思并能正确表达,不过分强调原文的形式,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减。这实际上是一种意译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与他实用主义翻译思想有关,因为它的关键在于达旨,也就是让读者明白译文中所要传达的主要意思。但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如今也仍被使用。虽然严复对他的这种方法不赞同,但不得不说梁先生提出的这种翻译方法也有“信达雅”的体现,他强调要‘知其意,其意靡失,也就是先对原文进行充分的理解,翻译时保留原文的意思,这也体现了信和达。关于雅这一方面,严复认为使用白话文体首先就失去了雅,后来周氏兄弟也认为梁先生的翻译丢失了文学的艺术性。因为梁先生的翻译思想一开始都是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所以本意不在传达原文的‘雅,若有丢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看过梁先生的翻译,会发现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倡白话文,但他自身文学功底深厚,也并未完全脱离文言文的影响,其译作出现‘文白杂糅的现象,所以‘雅还是有所体现的。

四、结论

以上各方面的论述,给梁启超先生的实用主义翻译思想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虽然他所有的翻译思想大都与其政治思想有关,但也都是緊密围绕着“救国”这一现实中心出发。从中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文章后半部分的论述中,通过对梁先生与严复不同翻译思想的对比分析,来突显其翻译思想的独特性、合理性以及实用性。身兼文学家、政治家、翻译家等多重身份,他对我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翻译上的贡献虽然都是为了政治事业服务,但也客观上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一批近代的文学翻译家。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大多从实用主义出发,却也在翻译方面有着开创性、进步的意义。所以,对梁先生翻译家的身份以及其在翻译事业上作出贡献应该客观全面地评价。文中所提到的实用主义只是一个小的方面,希望能为以后想要研究梁先生的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蒋林.严复与梁启超关于译语之争的焦点透视[A].中国翻译,2015,第2期.

[3].梁启超著.梁启超全集[M].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07.

[4].方华文.中国翻译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02.

[5].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03.

[6].劳陇.意译论—学习梁启超先生翻译理论的一点体会[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第4期.

[7].张翠玲.梁启超的翻译思想[J].宜春学院报,2015年4月,第4期.

[8].蒋林.梁启超“豪杰译”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9].王佐良.论严复与严译名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吴汝纶.吴汝纶全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2.

作者简介

赵闪闪(1993-),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硕士在读,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西文梁先生白话文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高校图书馆西文古籍开发整理实践及对策探讨
——以河北大学图书馆为例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梁漱溟演讲收费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西文图书编目中RDA书目记录使用分析
胡适妙解白话
高等教育英语专业建设回顾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