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依
摘 要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的词类活用非常常见。本文以美字为例,通过对比美字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用作一般动词的三种情况,找出古汉语中形容词用如这三种活用的区别。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形容词 使动 意动 一般动词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它所属词类的句法职能之外的一种灵活用法。这种灵活用法,超出了它所属词类固有的句法职能,担当了别的词类的句法职务,临时用如别的词类,所以称为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特定的含义,词类活用住往简称为活用。
王力先生等在《古代汉语》教材中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出如下解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正”字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孟子·尽心上》“孔子登山而小鲁”,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以鲁为小)。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是指形容词带了宾语活用为一般动词。试看以下例子: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轻视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远离
私汝狼以犯世卿。(《中山狼传》)——庇护
以上所述的形容词的三种活用,都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用法。试以美字为例,我们来比较一下它的三种活用用法。
(1)權者重之,兵者勁之,名聲者美之。(春秋战国荀子)
(2)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效》)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国语·越语上》)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齐策》)
(5)[民]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6)公曰:“吾属欲美之。(春秋战国国语)
(7)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贵之者,是贵天下之本也。(荀子·国富)
(8)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庄子·齐物论》)
上述例句(1)(2)(3)的美字都是使动用法。例(1)翻译成“对于有名气的人,使他们能够得到赞美”;例(2)中的“美政——使政治美善,美俗——使风俗淳美”都是使动用法;例(3)中的“美其服”是“使其服美” 的意思。从这三个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美作使动用法时有两个表现,其一是美后面带上了宾语,其二是后面紧跟的宾语表现出了性质状态方面的变化,即由不美到美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主语所致使的。
例(4)中“美我”是“认为我美”的意思,这里的美是意动用法。它活用为动词仅有一个表现,它只是带上了宾语“我”,而这里作为宾语的“我”并没有发生变化。例(5)的美也是意动用法,它和例(3)的差别在于作为主语的人的身份不同,例(3)中“其达士”是宾语“其居”、“其服”、“其食”具有“居”(干凈)、“美”(漂亮)、“饱”(充足)这些性质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例(5)里的主语是“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仅仅表示了“ 其食甘美” 、“其服美丽” 、“其居安逸” 、“其俗欢乐”的意思,不能理解成“其食变甘美” 、“其服变美丽” 、“其居变安逸” 、“其俗变欢乐”,这与作为主语的“民”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不符,所以“美”字作意动用法更加贴切。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形容词“美”用如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时受到主语影响,主语的不同作用决定了谓语形容词与宾语关系的不同。
例(6)(7)(8)是“美”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例(6)翻译成“美化”,例(7)翻译成“赞美”,例(8)翻译成“欣赏”。从这三个例子里可以看到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构成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就是用作动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之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代汉语中的代词是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的;形容词放在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用作动词,。可参考以下例子: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宜子悦,乃轻币。(《左传·子产说范宜子轻币》)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美的三种活用——使动、意动、一般动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的句子里,主语必须导致宾语发生客观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符合逻辑的;其二,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句子里,宾语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性质状态上的改变,只是主语主观意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忠华.古代汉语形容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
[2] 唐启运.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
[3] 杨尚贵.古汉语形容词在使动意动时活用的程度及原因[J].山西师大学报,1995.
[4] 萧世民.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规律补苴[J].江西吉安师专学报,1992.
[5] 白万钰.形容词活用的规律[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01).
[6]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