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华 越努力就越幸运

2018-06-05 16:53
餐饮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厨中餐财会

在餐饮业的发展史中,专业厨房几乎是男性一统天下,女厨师非常少见,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世界通例。而在中餐厨房,能够站在热灶前的女厨师少之又少,吴敬华可谓其中的佼佼者。她一生站在中餐厨房的第一线,酷爱烹饪事业,在各类大赛中载誉而归,曾出色完成了北京亚运会、七运会及世妇会的大型接待任务,先后获得北京特级大师、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药膳大师等荣誉。回首从1967年开始操持起炒勺这一行当以来的51载光阴,吴敬华将她所收获的这一切都归功于——越努力就越幸运。

51载从厨路,努力才拥有运气

“若回忆起吴敬华是如何与餐饮行业结缘,其中多少都存在一些机缘。1965年,初中毕业的吴敬华听从父亲的建议:“一个女孩子家,最好还是学一门技术。当会计挺好的。将来坐办公室算个账什么的,比较稳定。”报了北京市服务学校财会专业班进行学习。财会专业原本是三年学制,可是吴敬华却在刚刚入学的第四个月,接到通知——取消财会专业班,改为烹饪专业。何为“烹饪”?自己到底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年仅15岁的吴敬华心里并不清楚,打听过后才知道烹饪班其实就是学做饭。而她身为家中同辈中人的老大,自小就经常给母亲帮厨,对烹饪很感兴趣,所以心想“当个厨子也不错”。从此,吴敬华就和灶台结了缘。

回忆起最初的学厨生涯,吴敬华意犹未尽:“学厨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第一个基本功就是掂锅。操场上一人一口锅,里面盛上沙子,由少往多了盛,一锅一锅地掂。接着是练刀功,先从切软的开始,榨菜丝、鱿鱼丝、肉丝……后来土豆、胡萝卜……”在学习中,吴敬华总是班级里最努力的那个,每天总是早来晚走,比别人多干、干好,而且还特地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每天学到的东西都一一记录下来。渐渐的,吴敬华凭借这份努力认真,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这也让她在前往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实习阶段,收获了师傅们的赞许与认可。所以,餐厅生意不忙的时候,师傅们就指点她炒个素菜,而其他实习生们却还都停留在盯灶眼的阶段。吴敬华也因此常收获食客们的好评。等到实习回来,学校组织实习表演,让8个班的学生选一个代表,大家一致推荐吴敬华。最后,老师打下手,吴敬华炒了四个菜,为这首批烹饪专业学生“长了回脸”。

1967年吴敬华从北京服务学校烹饪系毕业,被就近分配到萃华楼饭庄工作。就这样吴敬华带着对烹饪事业的热爱,开始跟随萃华楼里老一辈的鲁菜大师学习鲁菜,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女大厨,这一做就是23年。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对于吴敬华来说是一个幸运的机会。亚运会组委会要选一位女厨师长,提出几个条件:一是烹饪技师,二是党员,三是高级讲师。吴敬华符合所有条件,于是她顺理成章地被调到了五洲大酒店工作。之后,她不仅要管理十位男厨师长,还要负责亚运会的厨师培训。而最令吴敬华费脑筋的是制定亚运会期间每天的菜谱,要求半个月的时间,每天三顿饭,天天七八百人用餐,顿顿还不能重样。细算下来每餐38种,这一天就得120多个品种。为了制定好菜谱,吴敬华整整耗时三天三夜,中餐、西餐,四个菜系、各种冷热菜面,一应菜点想了个遍。等到亚运会真开了,吴敬华每天从5点半盯到晚上10点,一天就睡3个小时。虽然酒店给管理人员准备了休息室,但吴敬华和手下的兵在一起,晚上在餐厅地毯上铺上东西,凑合一宿。15天的工夫,吳敬华整整瘦了7斤,还落下个工作狂的外号。

从“吴大厨”到“吴老师”

退休后的吴敬华并未停止她的烹饪事业,并且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吴老师”,外出讲课、带徒弟、推广新技术,又自筹资金办起北京东方烹坛文化发展中心,并出任总经理。熟悉吴敬华的人常会被她身上那股蓬勃向上,像年轻人一样的朝气感染。

中心成立后,吴敬华将重心放在培训工作上,并聚集了京城许多知名的大厨担当授课任务,致力于培育发展新厨师。由于中心的老师讲课收费低、教得细、针对性强,深受企业和厨师的欢迎。吴老师说,由于自己是女大厨,更能体会到女厨师的艰辛,所以她特别希望自己能再亲自培养出几个出色女大厨。不仅如此,她还将中心作为京城女大厨的集合地,吸引众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为中国的烹饪事业积极地忙碌着。她们推广新技艺、新原料、新产品,培育新人,不断地发光发热。

猜你喜欢
大厨中餐财会
海外中餐繁荣基地齐聚扬州,共商海外中餐发展
以食为“桥”推动中餐文化走向世界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聪明的牛大厨
11岁的“大厨”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河中餐厅
中餐餐具包装设计略论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